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要求在語文教學中要聯系社會生活和學生的生活實際,引導學生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在體驗中感悟語文,可以幫助學生用自己的生活經歷去體驗語文,可以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一、在生活中品味教材內容
教材的生活性是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的基本要求,聯系社會生活和學生的生活實際進行語文教學也是新課程教學的基本要求。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在編寫中充分體現了教材內容生活性的原則,選編的課文大多數是與學生生活經歷有關的文章,這為教學的生活性提供了可能和條件。這些課文學生讀起來親切,就像發(fā)生自己身邊的人和事。教學中就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去引導學生去體驗和思考,幫助學生去體驗課文的深刻含義。學生在學習中聯系課文內容去思考和探索,就能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最大的麥穗》的教學過程中,可以時讓學生聯系自己看到的農村小麥收割時的情景,用自己親身的體會去感知課文,激發(fā)熱愛勞動人民的情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抓住時機的道理。再如,在《給予是快樂的》的課文的教學中,就可以引導學生聯系自己與人交往的實際,去感悟給予與索取的關系。認識到沒有給予,就不會有索取,給予是快樂。在自己能夠做到的前提下,給人以幫助,幫助別人解決困難,被幫助人的快樂就是給予人的快樂。
小學的語文教材的內容涉及面很廣,但小學生的生活經歷卻很簡單,要所有的教材內容都能直接從學生的生活中找到經歷是有難度的。在課文的學習中,要引導生活中品位教材內容,還可以采用換位的方法,那就是用教材內容去引導學生觀察生活,用教材內容去體驗生活。例如,小學語文教材內容中有許多科普知識,內容十分豐富和廣泛。有天文,有地理,還有海洋和歷史。更多的是神話和寓言。對這些知識的學習,可以先從書本再到生活。把書本知識與自然現象結合起來。例如在學習《飛向月球》的課文時,可以先幫助學生從書本上描述的宇宙員飛上月球登上月球的經過,我鼓勵學生把自己當成飛行員,結合課文內容去想象月球上的情形。從課外書籍、電影、電視上了解到的有關知識,大膽設想50年后月球的變化。鼓勵學生為實現中華民族夢去努力學習,為將來去親自探測月球做出努力。在學完《訪問環(huán)保專家方博士》,同學們都意識到了水資源的匱乏和保護環(huán)境的重要性,認識到了保護環(huán)境要從自己做起,要從現在做起。為此我組織大家寫了《當地球上只剩下最后一瓶水》《地球哭了》等一系列環(huán)保作文,學生在暢想的過程中將神話、童話融為一體,既鍛煉了寫作能力,思想上又受到了一次深刻的洗禮。
二、體驗學習語文成功的快樂
在生活中學習語文,可以讓學生在生活中體驗學習語文的快樂。小學語文教材選編的課文都具有很強的可讀性和趣味性。在教學中聯系學生生活去體驗課文,把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自身經歷結合起來,學生就能很好的去體驗教材內容,也可以通過體驗語文知識而獲得成功的快樂。
《大作家的小老師》選自蘇教版小學語文第六冊,《大作家的小老師》記敘的是英國著名作家蕭伯納與前蘇聯小姑娘娜塔莎在莫斯科相遇的故事:課文中蕭伯納與前蘇聯小姑娘娜塔莎的對話,對學生教育很大。有的學生在自己有了點成績的時候總喜歡在別人表現自己,當他們在課文中看到兩個人的對話時,才認識到: “一個人不論取得多大的成就,都不能自夸。對任何人,都應該平等相對,永遠謙虛?!蹦莻€蘇聯小姑娘的話對大作者也是很好的教育。學生聯系自己去閱讀課文,認識了道理也就有了很強的成就感。
學生的成就感只有在學生的體驗中才能產生,這就要求在教學中要創(chuàng)設一定的教學情景,引導學生在教學情景中去體驗。如在《大作家的小老師》的教學過程中,如果在教學中引用一些能體現蕭伯納形象的背景資料,就能巧妙地解決難題,豐富學生的感受,加深對其形象的認識。
教學情景:蕭伯納與前蘇聯小姑娘娜塔莎在莫斯科相遇。
師:同學們想一下,一個小姑娘怎么會使大作家蕭伯納明白道理呢?
情景:蕭伯納和小姑娘的對話。
師:從兩個人的對話,你現在還認為蕭伯納只是想炫耀自己嗎?蕭伯納原來只是想用自己的顯赫的作家的身份給小姑娘和她的媽媽一個驚喜。目的是善的,但方式卻有自夸之嫌。可小姑娘真誠的回答卻感動了作家。
語文的體驗性的教學中,由于教學內容聯系學生的生活背景,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教學情景把形象直觀的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符合孩子的階段性心理需求,使得他們很感興趣的接受并很快的內化,可以促使學生在實踐中體驗教學內容,感悟教學內容,更好的領會和理解教學內容。
劉楊,教師,現居江蘇連云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