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是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闭Z文學科之所以能夠反映出工具性和人文性,是因為語文包含著語言和思維這兩個更核心的因素,是這兩個核心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
語言和思維有著十分密切的聯(lián)系,同時也存在著明顯區(qū)別:首先是“先后之別”,即思維在先,語言在后。教師對學生訓練時,要沿著“想清楚”——“說清楚”——“寫清楚”這一過程進行。其次是“內外之別”,它是指同一思維內容具有不同的語文形式,如“父親”、“爸爸”、“爹爹”這些詞語,從思維方面看,都是同一思維對象;但從語言方面看,它們表達的感情色彩卻不一樣?!案赣H”屬于書面語;“爸爸”、“爹爹”屬于口頭語。書面語顯得莊重,口頭語顯得親切。第三是“快慢之別”,即思維發(fā)展的速度快于語言發(fā)展的速度。中學生這種語言和思維發(fā)展不一致的現(xiàn)象尤為突出。他們往往想得更多,卻不能清楚、具體、豐富、生動地表達。思維訓練要讓學生能想得清楚、想得靈活、想得獨特。語言訓練要讓學生在說的時候能說得清楚、說得具體、說得生動;在寫的時候能寫得清楚、寫得充實、寫得豐富。
那么,在中學語文教學中應該怎樣處理好語言和思維訓練關系呢?筆者認為,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
一、抓住“先后之別”,訓練學生“會想”“會說”“會寫”。
有人說,“會想”不簡單,誰不會想。其實不然,一件事,要能做好,必須得事先有個好的計劃和安排,這就必須有一個周密的思考過程,這個思考的過程就是“想”。課堂上訓練學生的“想”,就要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認知水平,以及訓練目標來設置,讓學生“想”其能想,“想”其愛想,“想”其可想,并能“想”得清楚。學生的“想”之訓練告一段落之后,接著下來的訓練就要趁熱打鐵,讓學生進行“說”的訓練。把前之所“想”清楚地說出來。“說”出來進行交流,通過交流,互動補充,使之所“想”變得具體、豐富、生動、完整。在此基礎之上,還要及時訓練學生的“寫”,使學生把之前的所“想”和所“說”的東西,用文字的形式,寫出來,加以固化。這其間,學生還可以在所寫的文字上,反復斟酌,進行修改,不斷完善。
二、辨清“內外之別”,訓練學生的多種表達形式。
語言的豐富性之一,正是由于同一內容具有不同的表達形式。這就要求在訓練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辨清“內外之別”,準確把握詞語的不同表達形式和作用。注意遣詞用語時的語境、對象;注意詞語的輕重大小、情感色彩、語體傾向等。從思維訓練的角度來看,它注重強調合乎邏輯,符合思維的規(guī)律和方法。而從語言訓練方面來看,則要求準確、鮮明、生動、豐富多彩。因此,在教學實踐中,對思維和思想的表述,要讓學生懂得雅俗、深淺、粗細、優(yōu)劣的區(qū)分,讓學生掌握同一內容的多種表達形式。
三、明確“快慢之別”,訓練學生快速思維,準確表達。
由于思維發(fā)展的速度快于語言發(fā)展的速度,這就要求在語言和思維的訓練上,要注意二者發(fā)展不一致的現(xiàn)象。在加強對學生快速思維的訓練的同時,要求能準確地表達。學生常常想得多,卻不能清楚、具體、豐富、生動地表達。訓練時就必須有意識地從增大學生的閱讀量入手,加強說和寫的訓練,讓學生在語言材料方面多積累,掌握更多、更好的語言表達方法,使其能把所想的東西表達清楚、準確。思維訓練要使學生能想得清楚、想得靈活、想得獨特,以區(qū)別于別人所想。語言訓練要讓學生能夠說得清楚、說得具體、寫得生動;寫得清楚、寫得充實、寫得豐富。中學語文教學要把這兩方面的訓練處理好,讓學生的思維在訓練的過程中得到不斷的升華,從而養(yǎng)成能夠快速而周密的思考,準確而生動地表達的良好習慣。
教學過程中處理好思維訓練同語言訓練的關系,是語文學習的需要,也是學生發(fā)展的需要。因此,語文課的思維訓練必然要同語言的訓練緊密結合。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通過訓練,達到既會以語言為工具進行思維,又會以語言為工具進行表達,才會真正形成語言意義上的思維能力。
總之,如果我們能夠在聽說讀寫的過程中抓好語言訓練和思維訓練,并能將這兩種訓練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就能夠使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語文能力大大提高。
參考資料:
1.《卡爾·威特的教育》([德]威特著,劉恒新譯,京華出版社,2004年8月)
2.《思維訓練》(李元主編,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2005年6月)
3.《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年7月)
袁曾生,教育科學研究人員,現(xiàn)居廣西桂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