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讀、寫,歷來為語文的四大能力,而其中“能力之首,教育之本”則非閱讀莫屬。新頒布的《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學生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這些都說明了閱讀的重要作用。
可是我們在語文教學中,往往在重視語文工具性、突出語文人文性,追求教學方法不斷創(chuàng)新的同時,忽視了語文教學的原點——讀書。學生的閱讀處在一種無閱讀時間、無自由空間、無體系指導的混亂低效狀態(tài)。丟失了閱讀書籍的語文教育最終也就難以實現真正高效扎實推進的結果,落得“學”“教”兩累。
(一)巧妙利用時間——見縫插針
閱讀貴在長年累月的堅持,不講短期冒進,只有這樣才會真正實現厚積薄發(fā)。
1、定時定點式的課內閱讀。
教師應明白:課堂不單是課內教學的主陣地,也是課外閱讀的陣地。沒有課堂閱讀的引導,課外閱讀將永遠停留在口頭。我們可以每周拿出一節(jié)語文課,確定一部作品的某個重要章節(jié),專門用于閱讀。例如:《繁星》里與母愛相關的20首小詩的閱讀,《伊索寓言》中流傳最廣的10個故事閱讀,學生在同一時間定點閱讀指定內容。適當定點的課堂閱讀教學不單提高了閱讀的地位和重要性,更使學生有曲終人不散,言盡意無窮的效果。
2、點滴匯聚式的課外閱讀。
學生必須每天至少拿出30分鐘時間閱讀。閱讀是一個日積月累的過程,不論是一頁、半頁還是100字,不在乎你讀了多少,貴在有時間就進行,天天進行,最忌諱“一日曝,十日寒”式的閱讀。就如同我們每天吃飯穿衣一樣,要使閱讀真正融入學生的生活。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在如今這樣繁重課業(yè)負擔與浮躁誘惑的世界中靜下心來,捧上一本好書,“讀好書,好讀書”,零敲碎打地閱讀完一部部好作品。
3、集中密集式的假日閱讀。
利用長假和寒暑假,閱讀有一定長度和難度的經典作品。假期是學生真正有空閑和心情相對放松的黃金閱讀期,我們可以要求學生集中閱讀完一系列的好作品。情節(jié)簡單的長作品可以快速閱讀,訓練閱讀的速度;有深度的作品可以精讀反復讀,訓練思維理解性閱讀能力。如《海底兩萬里》全書共2部47章,情節(jié)簡單,以科學想象力見長,可以要求學生每天完成8到10章,6天內閱讀完?!恶橊勏樽印穭t可以要學生反復閱讀祥子人生的三起三落章節(jié),體會社會對人的逼迫。
(二)合理規(guī)范空間——瀚海拾貝
閱讀要參考教材“名著導引”中推薦篇目,考慮學生的實際情況與性趣愛好,遵循圍繞經典、循序漸進、內外結合的原則。
1、服務課本的閱讀。
閱讀不能以應試為目的并不意味著排斥課內推薦的名著。任何一篇入選的推薦名著,本身就是無數專家與學者千挑萬選的精華作品,所以,我們要立足課本、名著進行閱讀。教師要合理利用教材,引導學生拓寬知識面,培養(yǎng)學生名著閱讀能力。如:通過魯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學習引入《朝花夕拾》的閱讀, 通過《智取生辰綱》吸引學生閱讀《水滸傳》原著。這樣,在潛移默化的真閱讀中自然也解決了應試的問題。
2、提升素養(yǎng)的閱讀。
課本推薦名著閱讀僅是最基本的閱讀內容,我們還要將浩如煙海的各類經典分門別類有選擇地閱讀。我們大致可分為五大類:中國文學名著類,如《論語》《紅樓夢》《圍城》等;外國文學名著類,如《唐·吉訶德》《巴黎圣母院》《老人與海》等;人物傳記類,如《毛澤東傳》《林肯傳》《居里夫人傳》等;社會科學與藝術類,如《上下五千年》《理想國》《圣經故事》等;科學普及類,如《科學改變人類生活的100個瞬間》《時間簡史》《人類的故事》等。
3、差異個性的閱讀。
每個學生眼中好作品的概念與作為教師的我們是不一樣的,自然會有傾向性地喜歡或不喜歡某一類作品。我們切不可隨意貶低否定學生的選擇,以強行達到作品認同的一致性。要做到兼收并蓄,只要開卷有益的作品,我們都可以肯定。每月可以開設一節(jié)“自由空間”閱讀課,不帶任何任務的自由閱讀,將閱讀自主權還給學生,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作品進行閱讀。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體驗到閱讀的愉悅,進而真正自覺持久地進行閱讀,走進閱讀這片廣闊的精神家園。
(三)方法形式并舉——有效為重
1、因書施法,高效閱讀。
不同類型的書需用不同的讀書方法才能事半功倍。以四大名著為例,我們可采用的閱讀方法有:
(1)速讀。即快速地將作品瀏覽一遍,這種方法可以擴大閱讀量,從文字中迅速吸收有用的信息,意在追求對作品的閱讀速度,適用于淺顯易懂、已經有所耳聞初步了解的作品。比如《西游記》,它的故事情節(jié)完整嚴謹,人物塑造鮮活、豐滿,想象多姿多彩,語言也比較樸實通達易懂,學生在閱讀原著之前,早就已經通過電視或電影熟悉和了解了大部分故事,閱讀原著只是一種補充和細化。
(2)通讀。即將書籍從頭到尾通覽一遍,了解作品的整體結構及大致脈絡,以獲得一個完整的“鳥瞰”效果。這種方法適用于難度適中的作品。比如《水滸傳》,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長篇白話小說,文言難度顯著降低,故事線索清晰明了,學生閱讀興趣較濃,對部分內容也有所耳聞,教師只需點明其中李逵、魯智深、林沖、武松等重點人物情節(jié),就可讓學生自行閱讀全文。
(3)精讀。指深入細致地研讀,重要的段落章節(jié),要認真讀反復讀,對文章中心思想有精辟透徹的理解,甚至可以圈點、批劃、評注。這種方法適用于有一定難度的經典名著。比如《紅樓夢》,它結構宏大,人物眾多,情節(jié)復雜,寓意深遠,對封建社會的各個方面進行了深刻的揭示,學生很難把握。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先列一個人物圖表,然后依序逐個逐步逐塊細讀精讀,讀深,讀懂,讀透。對這樣常讀常新的作品,甚至可以隔段時間二讀三讀。
(4)跳讀。就是讀書時不依次序,抓住書的筋骨脈絡有所取舍地閱讀。比如《三國演義》,它是文言色彩最重的作品,由于學生水平有限,全文看往往看得半懂不通,難以消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圍繞作品中幾個核心人物,選擇章節(jié)跳躍性閱讀,如了解“關羽”,可要學生選擇第二十七回 美髯公千里走單騎、漢壽侯五關斬六將、第五十回 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云長義釋曹操、第六十六回 關云長單刀赴會 伏皇后為國捐生、第七十五回 關云長刮骨療毒 呂子明白衣渡江等四個章回,感受他的忠義仁勇、誠信禮智。
2、形式多樣,遍地開花。
許多作品單一的閱讀完后很快就開始記憶模糊乃至于淡忘。這就需要我們開展多種形式,加深學生的閱讀印象。
(1)讀寫結合,以寫促讀。好記性不如爛筆頭,我們可以要學生首先制作閱讀卡片,每讀完一部作品就將書名、作者介紹、主要人物、故事梗概記錄在一張卡片上。其次準備摘錄本,摘錄文中精彩段落和情節(jié),讓學生學會對信息進行篩選,把握書中重點與精華處。最后,寫讀書筆記,閱讀過程中,學生一定會有不同的感受和思考,人物性格、人物命運、名言警句、獨特感受都可以寫寫。
(2)交流活動,實踐促讀。閉門讀書則孤陋寡聞,難以長進,閱讀也需要交流。交流可采用朗誦會、故事會、辯論會、觀點報告會、文學小報、短劇表演等多種方式。交流活動以半月或一月一次為宜,交流前,教師要定好形式和主題,學生提前做好各項準備,交流后由老師與學生代表點評優(yōu)劣,以鼓勵為主進行表彰。
(3)探究創(chuàng)作,思辨促讀。初中階段的學生,對作品的解讀往往有著他們自己獨特的看法和見解。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用探究的眼光,從作品中找找問題與疑惑處,再查找資料,思考研究,獲得結果。還可以選擇一部分可以續(xù)寫與改寫的作品,指導學生在細讀精讀的探究基礎上,進行續(xù)寫和改寫的再創(chuàng)作,以加深對作品的思考理解。
古往今來,多少先賢圣哲,鑿壁偷光、囊螢映雪,無不視書為生命。正是這種讀書精神,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才得以傳承。今天我們也應告訴學生:閱讀,就是一種生活、一種習慣,像不能沒有陽光、空氣一樣。當閱讀真正成為了學生的一種人生習慣,語文的美麗春天也就到來了。
崔聰,教師,現居浙江上虞。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