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彥兵
溫州民間借貸危機尚未平息,涉及金融機構的危機已經爆發(fā),溫州的金融危機不僅沒有好轉或得到控制,反有愈演愈烈之勢。
溫州金改“新12條”,能挽救溫州金融機構的潛在風險嗎?
繼2012年溫州首次提出金融改革之后,2015年3月底,溫州市金融改革領導小組在溫州發(fā)布了金融改革“新12條”。此次發(fā)布的《關于進一步深化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qū)建設的意見》12條意見中,首次提出將設立區(qū)域性金融資產管理公司,屬地化處置不良資產。這也意味著溫州或是首個提出設立“壞賬銀行”的市級政府。
實體經濟之困并無明顯好轉
三年前,當初國務院批準的12條金改任務已經有11條取得突破。如首家民營銀行落地、首個地級市金融資產交易中心成立、首個地方金融監(jiān)管執(zhí)法類別設立等等。但是從總體來看,與當初的目標還有不小的差距,并且又產生了新的問題,如“三險”(企業(yè)風險、金融風險、房地產風險)問題等,這是溫州所面臨的一個嚴峻課題。
溫州金改的初衷是要讓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解決“兩多兩難”問題(小微企業(yè)多,融資難;民間資本多,投資難),但經過三年的改革,這些問題并沒有出現(xiàn)根本性的好轉。雖然政府和金融業(yè)采取了很多措施,溫州中小企業(yè)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并沒有顯著的改善,“兩鏈”(資金鏈、擔保鏈)風險依然嚴重困擾企業(yè)。
由于成本上升、市場變化及企業(yè)自身經營問題,很多企業(yè)甚至有的整個行業(yè)陷入困境,經濟增速持續(xù)下滑。溫州800億的民間資本也還沒有真正找到出路,溫州民間借貸登記服務中心運行三年效果不佳,登記的民間資本只占民間資本總量的1/10左右。
金融機構現(xiàn)危機爆發(fā)隱憂
溫州自2011年開始的區(qū)域性金融危機還在繼續(xù)深化,并且發(fā)生了新變化。一方面,經過治理,民間借貸形勢已經開始好轉。民間借貸糾紛案件正在不斷下降,但仍然遠高于危機爆發(fā)前。另一方面,與民間借貸案件下降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涉及銀行等金融機構、法人的金融案件顯現(xiàn)了急劇上升的趨勢——2014年溫州各級法院受理的此類案件同比上升了64.78%,結案數為13215件。立案、結案數直追民間借貸,而且金額也已遠遠超過民間借貸。
這表明,在民間借貸危機尚未平息的情況下,涉及金融機構的危機已經爆發(fā),溫州的金融危機不僅沒有好轉或得到控制,反有愈演愈烈之勢。
不良貸款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溫州銀行業(yè)的不良貸款率一直很低,2011年6月末僅為0.37%,為全國同級城市最低水平,但危機爆發(fā)后不良貸款率馬上激增,到2013年末增至4.41%,而2014年4月末已升至4.69%,為全國最高水平。
從2014年5月份溫州的不良借款率開始下降,截至2014年年底,全市不良貸款余額比去年年初減少16億元;不良貸款率下降了0.27個百分點,為4.14%,雖然不良貸款余額和不良貸款率實現(xiàn)“雙降”,但仍未實現(xiàn)4%的目標,為全國商業(yè)銀行2014年不良貸款率1.29%的3.21倍,溫州金融風險的形勢依然嚴峻。
同時金融風險與企業(yè)風險和房地產風險又交織在了一起,使問題更加嚴重和復雜。金融風險問題的真正解決有賴于實體經濟的好轉,而實體經濟好轉又與金融支持分不開,依靠抽貸、停貸、壓貸的方式化解不良貸款無異于飲鴆止渴,最后損害的是實體經濟,銀行也沒辦法獨善其身。
本質上,溫州金改“新12條”為溫州的金融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務,但如何適應新常態(tài)下國內經濟、金融運行的變化,如何防范和化解區(qū)域性金融風險,將是溫州金融改革面臨的一道艱巨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