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震等
摘要:
在對國內外軍事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進行綜述的基礎上,針對目前軍事院校建筑歷史與理論課程教學中存在的目標不明確和內容軍事性不強的問題,提出了本科與碩士研究生階段此類課程體系的基本構架和內容,即以古代中外軍事建筑史為基礎,以現(xiàn)當代軍事建筑發(fā)展特征與趨勢為重點,輔以中外建筑簡史、建筑哲學和建筑學研究方法等課程,以開闊學生的軍事建筑視野,幫助其樹立科學的軍事建筑觀,掌握科學的軍事建筑研究方法。
關鍵詞:軍事建筑歷史與理論;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建筑觀;科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
10052909(2015)02009205
一、軍事建筑歷史與理論教學及研究意義
軍事建筑工程簡稱軍事建筑,即為軍事戰(zhàn)爭服務的建筑,包括戰(zhàn)時攻防雙方修筑的,以及平時以防御為目的,國家在邊境線和重要軍事地點上修建的各類建筑物和構筑物。這類建筑與非軍事建筑相比,在建造目的和使用人群上有著明顯的不同。在遵循土木工程學科一般規(guī)律的同時,軍事建筑的選址、規(guī)劃、設計與建造有著自身獨特的規(guī)律[1]。軍事建筑歷史與理論類課程的教學和研究目的就是要尋求這類建筑在形成過程中的一般理論、方法及演變規(guī)律。從研究內容上看,軍事建筑歷史與理論教學與研究有兩個特點:一是研究的范圍較廣,古今中外軍事建筑的選址、規(guī)劃、設計、結構、構造、材料、設備與施工的相關理論與方法都屬于此研究范疇;二是研究的重點在于軍事建筑的規(guī)劃、設計和建設中理論與方法層面的探討。
因此,軍事建筑歷史與理論是軍事建筑工程的基礎研究和教學方向,在軍事院?;I房類專業(yè)的教學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
二、軍事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現(xiàn)狀
(一)國外軍事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現(xiàn)狀
國外有關軍事建筑歷史與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早,研究的地域范圍廣,內容
豐富,涵蓋了軍事防御建筑的發(fā)展主線與重要節(jié)點,基本上可以分為兩大類:一是對古代或近現(xiàn)代軍事防御建筑規(guī)律的概括梳理;二是對特定地區(qū)、特定實例的特征研究。前者研究數(shù)量較少,主要是對歐洲古代的城堡與防御工程的梳理與分析,其內容涉及古羅馬、中世紀、近代和現(xiàn)代初期的軍事建筑[2];后者
研究數(shù)量較多,多針對從古代到近現(xiàn)代的某個或多個時期、某個或多個地區(qū)的軍事防御建筑,其中有以歐洲中世紀城堡為主要研究對象[3],包括十字軍東征留下的城堡,涉及到歐洲的大部分國家與地區(qū),如英格蘭、愛爾蘭、法國、德國、意大利、土耳其和地中海上的島國[4]等,也涉及到了亞洲伊斯蘭國家的軍事防御建筑[5];有以近代和現(xiàn)代初期歐洲、美國的軍事防御建筑為研究對象,如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等歐洲各國殖民擴張時期[6]、美國國內戰(zhàn)爭時期[7]等;有以現(xiàn)代及當代的歐美及亞洲軍事防御建筑為研究對象,如20世紀初美國在亞洲的防御工程[8]、二戰(zhàn)時期歐洲的防御工程[9]與前蘇聯(lián)的西方防線 [10],冷戰(zhàn)時期的美俄軍事建筑遺址[11] 等;有對當代歐美軍事防御建筑的研究,如英國的軍用機場建筑[12]、美國的海防建設[13]和海外軍事基地[14]等。
這些研究都是通過文獻檢索與實地考察測繪相結合,獲取基礎性資料數(shù)據(jù),并通過歷史性解釋的方法,結合政治、軍事、經(jīng)濟等多方面因素[15],定性與定量相結合進行分析,歸納、演繹,從而揭示軍事建筑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
(二)國內軍事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的現(xiàn)狀
國內相關軍事建筑歷史與理論的研究貫穿于古代與近現(xiàn)代。中國古代的軍事建筑主要表現(xiàn)為城防工程。雖沒有針對軍事防御工程的專門著作,但在各時期的治國方略、歷史地理論述中都涉及到了軍事相關內容。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管子》、《孫子兵法》是中國最早一批涉及軍事建筑選址、規(guī)劃與建設的著作,對古代城防的建設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自《史記》、《漢書》以后,各時期的史書中都涉及了城防建設的內容,反映了不同時代背景下城防建設的基本情況。以唐代的《太平寰宇廣記》、明代的《讀史方禹紀要》等為代表的地理志中,對各重要城池的軍事地理區(qū)位優(yōu)勢進行了精辟論述。除此之外,一些著名的將領在其專著中也對城防工程的選址和建設進行了論述,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如南宋將領陳規(guī)所著的《守城錄》,書中針對火器出現(xiàn)以來對傳統(tǒng)的城池形態(tài)、結構、構造帶來的影響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這對宋代之后的城防建設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明代的著名將領戚繼光總結多年的守邊與抗倭斗爭經(jīng)驗,在其專著《練兵紀要》中對城防設施的建設提出了獨到見解,并在實踐中加以應用。清朝中后期,面對來自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一批有識之士提出了邊海防工程建設的建議,如魏源在林則徐所著《四洲志》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于1852年出版了《海國圖志》,對世界歷史和地理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與分析,指出了海防在國家戰(zhàn)略安全中的重要地位。
20世紀以來,經(jīng)歷了軍閥混戰(zhàn)、抗日戰(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的洗禮,中國在軍事防御工程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探索與實踐,有些防御工程達到了一定的水平,如國民黨在抗戰(zhàn)全面爆發(fā)前建設的寧滬、滬杭陣地[16],但由于戰(zhàn)略指揮的失誤,軍事工程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后也建設了大量的軍事防御工程,主要以陸、海、空三軍的設防工程為主。
針對各個歷史時期的軍事建筑理論與實踐,已有學者以“通史”的形式總結概括了各階段軍事建筑的指導思想和建筑特征,基本建立了中國軍事建筑歷史研究的時空框架[17-18]。也有學者以“斷代史”與“地方史”的形式對特定時期、特定地點的軍事建筑進行了研究,擴展了研究的時空范圍,為進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礎[19-22]。
(三)國內外軍事建筑歷史與理論研究現(xiàn)狀的比較
從研究的廣度看,國內對都城、長城研究較多,對歷代戰(zhàn)爭中曾起過重要作用的其它邊防、海防或地方城鎮(zhèn)防御工程研究較少,仍以古代的都城和長城為軍事建筑遺產(chǎn)研究保護的主要對象,因此,對地方城防和近現(xiàn)代軍事建筑遺產(chǎn)的保護層次和質量還亟待加強。
從研究的深度看,現(xiàn)有的研究以對史實的描述為主,對影響軍事建筑發(fā)展的政治、軍事、科技和社會因素研究較少,對軍事建筑的功能、形式和技術的科學性解釋及國內外軍事建筑的比較研究不足,導致對國內軍事建筑的功能、技術和形式等方面的研究不夠全面、深入,因此,
對當代軍事建筑規(guī)劃、設計與施工的指導意義亟待加強。
三、軍事建筑歷史與理論類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及問題
(一) 教學目標與軍隊基建建設需求有差距
目前,中國軍隊院校中的建筑學專業(yè)設有軍事建筑歷史與理論類課程,其教學目標在于使學生通過學習,了解、掌握中外建筑發(fā)展的基本歷程和主要建筑特征,初步樹立科學的建筑發(fā)展觀。這一目標與地方大學的相關課程過于雷同,沒有突出為軍隊服務的特色,沒有明確此類課程的重要專業(yè)基礎作用,難以滿足新形勢下軍隊建設的核心工作“能打仗、打勝仗”的總體要求,與軍隊基建營房的建設需求還有較大的差距。
(二)教學內容與軍事建筑結合不緊密
此類課程的教學內容基本沿襲地方院校建筑學專業(yè)所開設的“建筑歷史與理論”類課程,主要包括中國建筑史、外國建筑史等,采用地方院校通用教材,較少涉及軍事建筑相關內容。當軍隊院校的學生面對實戰(zhàn)化訓練、搶險救災或實際作戰(zhàn)對軍事建筑提出的要求時,由于缺乏經(jīng)驗而無從下手。因此,亟需對現(xiàn)有教學內容進行改革,增加軍事建筑的內容,幫助學生了解軍事建筑的發(fā)展歷程和典型的代表類型與實例。
(三)教學側重點不適應軍事建筑的發(fā)展需求
現(xiàn)有建筑歷史與理論課程的教學側重點仍在于建筑風格的演變,對軍隊院校的學生來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尤其是在遇到對防御功能要求較高的建筑時,如果仍把規(guī)劃、設計與建設的重點放在風格形式上,從而過于關注建筑的視覺形式美,而忽視了結構的堅固、交通的便捷和使用者對室內空間環(huán)境的基本物理需求,就偏離了軍事建筑的本質,無法有效實現(xiàn)軍事建筑的防御功能。因此,有必要將軍事建筑歷史與理論教學的側重點轉到關注軍事與非軍事行動的行為特點對建筑提出的特殊要求上來,注重軍事建筑的形式、功能與技術特性,幫助學生樹立適應部隊需求的科學建筑觀。
四、軍事建筑歷史與理論類課程的教學定位
按照錢學森先生的設想,一個完整的建筑科學體系應包括哲學、基礎科學、技術科學和工程技術四個層面的研究與實踐。這四個層面相互依托,缺一不可[23]。軍隊基建營房工作的分工細化程度遠比不上普通建筑業(yè),軍隊建筑工程技術人才往往需要對建筑決策、規(guī)劃、設計、施工和使用全過程有所了解,要對建筑的科學哲學、技術理論和工程應用知識有所掌握。軍隊院校基建營房相關專業(yè)的教學更需要通過相關課程的設置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素養(yǎng)。軍事建筑歷史與理論類課程就是建筑科學體系中位于“技術科學”層面的課程,同時又涉及哲學與基礎科學層面的內容,擔負著為軍事建筑的發(fā)展提供科學哲學與技術理論支撐的重要作用。
(一)樹立科學的軍事建筑觀
建筑觀是認識和評價建筑好壞的基本價值觀,是指導人們從事建筑活動的基礎。作為軍隊院校建筑學專業(yè)的基礎課程,軍事建筑歷史與理論最根本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生樹立科學的軍事建筑觀,從而為建筑設計、建筑技術和景觀規(guī)劃等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提供學習與研究的理論和方法。該類課程雖然并不系統(tǒng)地講授軍事建筑的規(guī)劃、設計和建造技術,但卻能夠使學生通過對國內外建筑的發(fā)展歷程和經(jīng)典實例的學習,初步樹立一種建筑理念,即認識到在軍事建筑生成的過程中,哪些是需要重點考慮的內容?這些內容又受到了什么因素的影響?通常采取的措施有哪些?解決了上述問題,才能夠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建筑觀,將來在面對實際工作時,能夠迅速地把握重點,實現(xiàn)軍事建筑的主要功能。
(二)開闊學生的軍事建筑視野
軍隊院校建筑學專業(yè)學生為適應將來崗位的需求,必須具有更加開闊的視野,才能站在指揮者的高度,規(guī)劃與實施軍事建筑,為戰(zhàn)斗力的有效生成和充分發(fā)揮提供保障。軍事建筑歷史與理論類課程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提供了一個了解國內外軍事建筑發(fā)展演變歷程的渠道。通過學習不同時代政治、技術、社會和經(jīng)濟條件下,不同地域自然環(huán)境中軍事建筑的主要特征,包括不同戰(zhàn)略戰(zhàn)術、武器裝備條件下軍事建筑的選址、規(guī)劃、設計和建設特征,讓學生逐漸明白不同條件下的軍事建筑“是什么”,從而為其從事實際的建筑工作提供歷史的經(jīng)驗指導。
如果將具體的基建營房工作看作一個點,那么軍事建筑歷史與理論類課程就是幫助從業(yè)者建立一張古今中外軍事建筑的大網(wǎng),使其能夠站在這張大網(wǎng)的上方,高屋建瓴地進行觀察與思考,準確地找到具體點的定位,高效地完成任務。
(三)使學生掌握解決軍事建筑問題的科學方法
目前,軍隊院校的建筑學專業(yè)較少涉及到研究方法的教學。學生在從事相關工作時難免停留在簡單的模仿或描述層面,遇到具體的棘手問題,往往找不到合理的解決方法,因此,亟需在教學中幫助學生了解和掌握科學的建筑分析方法,在學生掌握軍事歷史建筑主要特征的基礎上,引導其分析經(jīng)典軍事建筑實例的規(guī)劃、設計和建設原理;分析影響其生成的如地形地貌、戰(zhàn)術戰(zhàn)法、武器裝備、后勤供給等機制性因素;分析其規(guī)劃、設計和建設中的應對措施,等等,使學生逐漸明白“為什么”會產(chǎn)生此類或此處軍事建筑,從而引導學生在面對具體的軍事建筑設計或建設任務時明白“如何做”,怎樣采用科學的分析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五、軍事建筑歷史與理論類課程的主要內容
(一)構成體系
針對軍隊院?;I房教育的特殊需求,軍事建筑歷史與理論類課程應成體系、分層次、分階段地展開教學。軍事建筑是建筑中的一種特殊類型,對軍事建筑歷史與理論的學習應建立在普通建筑歷史與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因此,現(xiàn)有的建筑歷史與理論類課程可以保留,壓縮內容和學時,同時在本科教育階段增加軍事建筑史的內容,針對國防建筑學專業(yè)開設“中國軍事建筑史”和“外國軍事建筑史”兩門必修課,針對其它基建營房相關專業(yè)開設“中外軍事建筑簡史”選修課;研究生教育階段則開設 “當代軍事建筑發(fā)展”必修課和“建筑學研究方法”、“建筑哲學”和“軍事建筑遺產(chǎn)保護”選修課,針對其它營房專業(yè)開設“當代軍事建筑發(fā)展”選修課。通過上述課程的設置構建較為合理的軍事建筑歷史與理論類課程體系。
(二)各階段課程的主要教學內容及重點
軍隊院校建筑學專業(yè)本科階段的教學以中外軍事建筑史為主要內容,輔以普遍性更強的中外建筑簡史、現(xiàn)代建筑思潮和中國民居課程。其中,中國軍事建筑史與外國軍事建筑史兩門課程為主干課,以軍事建筑的發(fā)展演變歷程為教學內容,考慮到本科教學的基礎性與實用性雙重要求,教學內容將貫穿人類軍事建筑發(fā)展的整個歷史過程,但17世紀工業(yè)革命以后,尤其是19世紀以來,機械化、信息化戰(zhàn)爭中軍事建筑的發(fā)展演變成為了教學重點。
碩士研究生階段則以當代軍事建筑發(fā)展為主干課,輔以建筑哲學、建筑學研究方法和軍事建筑遺產(chǎn)保護與利用等課程。其中當代軍事建筑前沿以當代西方強國軍事建筑發(fā)展的最新動態(tài)為主要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把握當代高技術戰(zhàn)爭條件下軍事建筑發(fā)展的趨勢,深入思考中國軍事建筑面臨的主要問題和發(fā)展的重點方向。針對當前研究生普遍存在的對建筑及建筑學的科學本質缺乏認識,對建筑學科學習研究方法不甚了解的現(xiàn)狀,開設“建筑哲學”與“建筑學研究方法”兩門選修課,以彌補學生現(xiàn)有知識體系的不足。其中“建筑哲學”是連接建筑科學與哲學的重要橋梁,研究建筑與人、建筑與社會的關系,解決建筑學的本體論、認識論等根本問題,“建筑學研究方法”課程則通過引進西方先進的研究與分析方法,探索建筑學研究的定性、定量方法,為進一步從技術層面去開展研究及解決軍事建筑問題打下理論基礎。
另外,對所有基建營房類專業(yè),包括軍事土木工程和營房管理專業(yè)開設“中外軍事建筑簡史”選修課,幫助學生熟悉軍事建筑發(fā)展的基本歷程,便于從更為宏觀的層面理解軍事建筑,使其能夠全面地把握基建營房工作。
六、結語
軍事建筑歷史與理論的教學是基建營房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首要目的在于幫助學生理清軍事建筑發(fā)展演變的歷史,其主要教學內容包括:介紹不同時期和地區(qū)的軍事建筑功能、形式和技術;分析影響軍事建筑發(fā)展演變的機制性因素,從而幫助學生把握當代軍事建筑的整體特征與發(fā)展趨勢;并在此基礎上,為軍事建筑遺產(chǎn)的保護提供技術性的支撐,提高其保護水平和利用效率。另外,通過中外建筑簡史、建筑哲學、建筑學研究方法等選修課程的教學幫助學生在人類建筑整體發(fā)展演變的背景下,從本體論、方法論的層面認識與理解軍事建筑。因此,此類課程是軍隊基建營房事業(yè)發(fā)展的科學哲學與技術理論基礎,為軍隊院校建筑學學科提供基本支撐,其最終目的在于使學生樹立科學的軍事建筑觀、具有開闊的軍事建筑視野,進而掌握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科學方法。
軍事建筑歷史與理論類課程的教學及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相關課程的教學定位及內容也還有待進一步探討。國內外對軍事建筑不同歷史階段的發(fā)展與演變的系統(tǒng)、深入研究才剛起步,更為詳細的一手資料與數(shù)據(jù)還需要進一步搜集。有關建筑學研究的理論、方法與工具更需要結合國情加以深化與拓展。參考文獻:
[1]陳德第,李軸,庫桂生.國防經(jīng)濟大辭典[M].北京:軍事科學出版社.2001.
[2]Viollet-le-Duc, Military architecture 1907 [M].Montana USA: Kessinger Publishing, 2010.
[3]J.E.Kaufmann, H.W.Kaufmann.The Medieval Fortress: Castles, Forts, And Walled Cities Of The Middle Ages[M].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A :Da Capo Press, 2004.
[4]Quentin Hughes.Fortress: Architecture and Military History in Malta[M].London UK: Lund Humphries Publishers.1969.
[5]Kate Raphael.Muslim Fortresses in the Levant: Between Crusaders and Mongols[M].London UK: Routledge Pfess.2014.
[6]Jānis Langins.Conserving the Enlightenment: French Military Engineering [M].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USA:MIT Press.2003.
[7]Angus Konstam.American Civil War Fortifications (1): Coastal brick and stone forts[M].OxfordUK: Osprey Publishing.2003.
[8]Mark Berhow.American Defenses of Corregidor and Manila Bay 1898-1945 [M], OxfordUK:Osprey Publishing, 2003.
[9]J.E.Kaufmann, Robert M.Jurga.Fortress Europe: European Fortifications Of World War II[M].Cambridge, Massachusetts USA : Da Capo Press, 2002.
[10]Neil Short,Adam Hook.The Stalin and Molotov Lines: Soviet Western Defences 1928-41[M].Osprey Publishing, 2008.
[11]Paul Francis .British Military Airfield Architecture: From Airships to the Jet Age[M].Sparkford SomersetUK :Patrick Stephens Ltd, 1996.
[12]Mark Berhow.US Strategic and Defensive Missile Systems 1950-2004[M], OxfordUK:Osprey Publishing, 2005.
[13]EmanuelRaymond Lewis.Seacoast Fortific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An Introductory History[M].Annapolis, Maryland, USA:Naval Institute Press, 1993.
[14]Mark L.Gillem.America Town: Building the Outposts of Empire [M].Minneapolis, USA: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2007.
[15]Paul Hirst.Space and Power: Politics,Warand Architecture[M].Cambridge, UK:Polity press,2005.
[16]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歷代軍事工程[M].北京:解放軍出版社,2006.
[17]中國軍事史編寫組.中國歷代軍事工程[M].解放軍出版社,2006.
[18]吳慶洲.中國軍事建筑藝術[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19]王琳峰,張玉坤.明長城薊鎮(zhèn)戍邊屯堡時空分布研究[J].建筑學報,2011(S1):1-5.
[20]王絢,黃為雋.傳統(tǒng)堡寨聚落研究——兼以秦晉地區(qū)為例[J].新建筑,2007,02:124.
[21]王兆春.軍事工程技術史(宋元明清)[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7.
[22]劉文斌.明遼東地區(qū)海防聚落工程體系研究[D].天津大學,2012.
[23]顧孟潮.建筑哲學概論(本體篇)[J].建筑學報,1997(01):52-57.
Abstract:
Based on the summary of research on military architecture history and theory course, we presented problems lied in the course including the blurry course target and weak relations with army, and proposed an basic framwork and contents of the course system for both undergraduates and postgraduates, which was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military architecture, took the development and tendency of contemporary military architecture as major contents, and adopted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architecture history, architectural philosophy and research methods as auxiliary courses. They can broaden students military architecture vision and help them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outlook and grasp scientific research methods on military architecture.
Keywords: military architecture history and theory; course system; teaching contents; architectural view; scientific methods
(編輯梁遠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