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瑞堂
摘 要:一件與體育教學課有關的安全事件讓我們感受到對學生信任的尷尬,引發(fā)了我們對學生尊重教育的思考,通過對初中學生發(fā)展特點和教育事件本身的分析,指出具有教育責任的體育教師理應突破體育學科教學的局域性,在秉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中,用自己的智慧在尊重、信任與懷疑之間尋找到合理的關聯(lián),才能讓信任與尊重教育體現(xiàn)出真實的價值。
關鍵詞:尊重與信任;教學事件;學生特點;教育智慧
中圖分類號:G633.9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15)04-0047-02
尊重和信任學生是每一位學科教師應秉持的最基本的教育信念,當然體育學科也不例外。作為學科教學者與肩負學生成長的教育者雙重性角色的體育教師,決定了其踐行尊重與信任教育理念時,既要具有學科化特點,還要突破學科的局域性,在理解學科與“人的發(fā)展”的含義的基礎上,通過學科教學過程把體育教學教育的功能普世化彰顯出來。這對體育教師無形是一種挑戰(zhàn),它不僅需要教師理解體育學科內(nèi)在的教育特點,還需要他們理解一些普遍的教育規(guī)律,在自我觀念、思想、行動實踐等方面有所突破。曾經(jīng)發(fā)生在一節(jié)體育課中的安全事件,其所反映出的尊重與信任的尷尬,給了我一定的啟示。
下午第二節(jié)課,初二(3)班的體育課在我的組織下有序進行。這節(jié)課學習的內(nèi)容是“墊上滾翻”動作,學生有的在交流學習經(jīng)驗,有的在展示自己的能力,有的在相互幫助與保護中練習,也有的在教師的講解與示范中努力地模仿著動作……
就在教學過程接近2/3的時候,一位男同學W向我請假,要求到廁所去一下,馬上就回來。我看他學習很認真,態(tài)度也很端正,平時學習紀律又很好,請假的時候也絲毫看不出有異常的跡象,就答應了他的請假要求。然而,過了約五分鐘的時間,校園內(nèi)便發(fā)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砍傷學生手臂事件,而砍人者正是剛才請假的那位學生W,直到校領導找到操場上的時候,我和全體學生還都感到震驚和不可思議。
原來,砍人者W和被砍者S在前幾天因為點瑣事結下了冤仇,在一次小沖突中W吃了點虧,因此他就懷恨在心,中午時分通過一定途徑躲過了檢查,把砍刀帶進了校園并隱藏起來,準備在適當時機教訓一下S。為了不暴露他的計劃,他在課堂上特意表現(xiàn)得積極認真,對同學也很友好,從未表現(xiàn)出不愉快的情緒,于是,就在大家都沉浸在和諧的學習氛圍中的時候,他很順利地借“上廁所”的名義騙取了我和同學們的信任。
離開操場后,W就到隱藏地點取出事先準備好的砍刀揣在懷中,來到S的上課班級,對正在上課的教師說,一位年級主任請他來叫S有點急事,需要他立即到年級主任辦公室去一下。上課教師聽說是年級主任安排學生來找人,也就信以為真,就讓S走出教室,結果造成學生S的右臂被砍傷了。
盡管整個事件不完全發(fā)生在體育課堂,也不完全是體育課堂教學結構中的安全教學事故,但事件的源頭卻是從體育課堂開始的,撇開教學結構本身,僅從教育的角度出發(fā),我認為體育教師無法回避對事件的思考與分析,這既是責任,也是自我成長的需要。
從初中學生的成長特點來看,可以說,他們已經(jīng)具有了一定的審視自我和他人的意識和能力,也初步形成了一定的世界觀。但是,由于成長閱歷和經(jīng)歷的局限性,這種世界觀和意識仍然還處于一種不成熟的階段。因此,他們往往用“自以為成熟”的思維指導自己的行動,有時候表現(xiàn)得天真無邪,有時候“成熟”得讓人驚訝,常常會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事情,甚至會犯嚴重的錯誤。
作為一名教育者,我們理所當然地要去深入了解學生,根據(jù)學生的成長特點和生活實際情況對他們的思想和行為做出盡可能正確的判斷,為自己的教育行為做好準備。我們之所以說做出“盡可能正確的判斷”,那是因為,一方面,我們不得不承認,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作為“人”的存在本身就具有豐富而復雜的“理性和情感”的表征,在一種動態(tài)和變化中把握靜態(tài)的精確結論確實不容易;另一方面,一些現(xiàn)代教育理念充斥了教師的育人意識,而教師對新理念的理解程度直接影響著他們的教育思維和行為。尤其是“以人為本”理念的提出,教師在育人意識中更多地體現(xiàn)對學生個性的尊重,而信任更是被認為最基本的尊重形式。在突出尊重、信任的情況下,學生還不夠成熟的實際被無形淡化、邊緣化了,教師的教育方向在無形中就會偏失。
毋庸置疑,信任和尊重對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使其成長為“完美”的人是一種教育必然。但是,正如前面所說,學生的成長特點又讓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初中學生的可塑性空間還很大,如果一味地強調(diào)對學生的尊重和信任,忽視對其“不成熟”的實際所帶來的影響的判斷,那結果必然是形成教師教育的缺失。而從教育“為人的發(fā)展”的意義上來說,信任是一種尊重,教師對學生的適當懷疑也可以說是另一種形式的尊重。我們既要秉持“沒有信任就沒有尊重”的觀點,又要堅信“懷疑一切與信任一切是同樣的錯誤,能得乎其中方為正道”之理(喬叟語)。因此,教師在踐行教育信任和尊重的同時對學生思想的懷疑也是必要的,這需要教師要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在信任和懷疑之間尋找到一種合理的關聯(lián)和判斷,進而為自己的教育行為做出正確的選擇。
這種教育智慧對體育教師來說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因為教育智慧的形成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系統(tǒng),需要體育教師在擁有體育學科專業(yè)化知識的同時,還要不斷強化體育學科以外的教育理論的學習,特別是注重對學生的研究,使自己的思維和學生的思維產(chǎn)生實踐性和理性化的關聯(lián)與交融,才能碰撞出教育智慧的火花。尤其重要的是,讓學生能夠理解教師對學生存在的問題可能帶來的一些消極影響的懷疑,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做到彼此信任,而不是總以成人的思維去判斷他們。
對于事件中牽涉的另一位教師而言,這件事的確有點意外,但對于體育教師而言,學生畢竟是其課堂中長期的教育對象,自然回避不了被“誠信”蒙蔽所折射出的事實,那就是由于對學生行為表象背后所隱藏的“不成熟”的思維了解得不夠到位,造成體育教師缺少對學生思維和行動上的正確判斷,盲目的信任恰恰帶來了無意的傷害。
我們在此也無須去分析學校管理制度缺失的問題,僅從體育教學本身而言,嚴格規(guī)范課堂教學制度本身就是一種教育行為。因為學生的外顯行為往往是受內(nèi)隱心理所驅(qū)動的,所以完善的制度不能只停留于行動的約束,還要考慮學生心理層面的指向,以學生心理發(fā)展特點為基礎制定預知的行為規(guī)范,并讓學生在清楚制度存在意義的情況下堅決執(zhí)行。比如,針對一部分好動且隨意性強的學生,可以提出不允許學生在體育課中擅自離開指定教學區(qū)域,學生確實需要上廁所的時候,安排另外兩名學生陪同;針對喜“靜”不好動的部分學生,則提出室外課不允許學生留在教室,有特殊情況的必須持班主任批準的請假條,并由體育教師根據(jù)情況安排學生的活動范圍和活動內(nèi)容等要求。
我們真的無法精確判斷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標準性,也確實無法保證教育的完美性,但至少我們有理由相信,作為一名肩負育人重任的體育教師,加強學科與教育理論的學習與研究,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與思考,教育的尷尬一定會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