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慧心
義務教育階段的語文課程,應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吸收古今中外優(yōu)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養(yǎng),促進自身精神成長。由此可見,“博”——是語文課程的基本性質,根植于語文教育本體論;“約”——是語文學科的教學特點,立足于語文教育方法論。前者制約語文教學的導向,后者決定語文教學實踐的進程與開展。語文教學,當立足文本、博觀約取。
一、從“文本主題”出發(fā),博觀約取
文本主題是指蘊含在文本中的語言文字當中作者所要傳遞出來的思想、情感、內(nèi)涵、意蘊等。對于一篇文章的學習來說,我們要善于從長到短,從繁到簡,探得文本主題,尋得精神命脈。在教學文本時,我們要由一而多,以一總多,從而達到挖掘中心,突出中心,深化中心,升華中心。如,教學《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人教版四年級下冊)這篇課文,教師通常是引導學生分析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說法懷疑的語句,抓住關鍵詞咀嚼、品味,拓展延伸,煞費苦心地引導孩子理解伽利略的優(yōu)秀品質。但如果僅僅停留在品析人物形象的層面上,教學就顯得膚淺。在解讀此文本時,筆者看到了以下材料:①比薩斜塔實驗不是伽利略做的。(《福建日報》)②霍金在《時間簡史》第二章《空間和時間》中提出:“據(jù)說,伽利略從比薩斜塔上將重物落下,從而證明了亞里士多德的信念是錯的。這故事幾乎不可能是真的?!雹蹍菄⒃凇犊茖W的歷程》一書中指出:“經(jīng)過科學史家的考證表明,沒有任何理由顯示伽利略做過這一實驗,伽利略本人對這個實驗也從來沒有提過。”這些材料表明,鐵球同時著地的實驗只能在真空中存在,在現(xiàn)實中是不能成功的。
基于以上材料,筆者認為,《兩個鐵球同時著地》是講一個“挑戰(zhàn)權威”的故事。對伽利略來說亞里士多德是權威,對學生來說教材是權威。那么怎樣把學生從“伽利略不迷信權威”這個比較淺的層面提升上來,使他們進入“自身學習不迷信權威”這個比較高的層面,從而掀起“思維風暴”?為此,可引入《布魯諾的故事》《西門豹》等相關文本輔助學生深層感悟。通過比較性解讀,讓孩子更深入地了解伽利略為何要選擇在比薩斜塔上做試驗,并體會此試驗的意義和他的勇氣。再出示備課時搜集的相關資料,引導孩子們進行思考。讓孩子帶著問題走出課堂,自己去搜集、查閱相關資料,去證實自己的想法與觀點,讓他們發(fā)現(xiàn)問題——形成課題——研究解決,使課程資源向更大的空間延伸。整節(jié)課的教學目標自始至終指向“不迷信權威”之思維的感受、體驗、辨析上。
二、從“主題文本”出發(fā),博觀約取
所謂的主題文本主要是指對文本主題構成支撐作用的具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文字,包括詞語、句子、段落或篇章等。借助主題文本就可以將看似雜亂無章的許許多多的單篇文章圍繞一個個主題重新組織與建構起來。關注主題文本主要有兩種方式:第一,讓學生通過朗讀、思考、感悟、對話等方法,解讀出這些語言文字背后的豐富內(nèi)涵,完成對文本主題的發(fā)現(xiàn)與開掘。第二,讓學生在把握文本主題內(nèi)涵的基礎上,通過對比、推敲、揣摩、品味等方法,對語言文字的表現(xiàn)方式、表現(xiàn)特色、表現(xiàn)規(guī)律等有一些基本的認識,逐步接受對語言文字規(guī)范性、典型性、生動性的訓練。
《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文的主題文本是“通過具體事例來描寫一個人的精神風貌”,這也是這個單元的習作要求。聯(lián)系本單元的其他三篇文章《全神貫注》《魚游到了紙上》《父親的菜園》,可以發(fā)現(xiàn)在表達方法上各有所側重:《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偏重于敘述,后三篇文章偏重于描寫。在表現(xiàn)手法上,《兩個鐵球同時著地》對比手法比較鮮明,后三篇則是正面描寫與側面描寫相結合,《全神貫注》以神態(tài)描寫取神,《魚游到了紙上》以動作描寫見長,《父親的菜園》以言行描寫得意。由此,《兩個鐵球同時著地》的教學目標指向很清晰:學習對比的表現(xiàn)手法,更強烈感受“不迷信權威”這一思維主旨。
對比一:面對亞里士多德的話,人們與伽利略的態(tài)度各是怎樣?
●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你是什么意思?難道要違背人類的真理嗎?”
★這句話使伽利略產(chǎn)生了疑問。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相反的結論,這怎么解釋呢?
對比二:即將公開試驗,人們與伽利略的態(tài)度又各是怎樣?
●有的說:“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為,竟想找亞里士多德的錯處!”有的說:“等會兒他就固執(zhí)不了啦,事實是無情的,會讓他丟盡了臉!
★伽利略在斜塔頂上出現(xiàn)了。他右手拿著一個10磅重的鐵球,左手拿著一個1磅重的鐵球。兩個鐵球同時脫手,從空中落下來。
這樣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對諸多語料進行“重組”“改造”“比較”,讓學生學會從大量的語料中尋繹“不同之同”,探尋語言結構本身的規(guī)律與奧秘。也就是從博中看到約,現(xiàn)象中看到本質,然后從本質與核心出發(fā)來統(tǒng)馭、吸納和整理語料。
三、從“問題解決”出發(fā),博觀約取
聚焦“問題”,就是達到陶行知所講的學問方法之一的“集”字法——像鳥兒一樣上下左右前后鉤聯(lián)、搜集與問題相關的資料與文本,并不斷地加以分析與整理,最終解決問題。例如,人教版語文第十二冊“口語交際·習作二”,要求學生將調查了解到的民風民俗加以整理,寫成一篇習作。這個習作的要求是立足于口語交際的基礎之上??谡Z交際的內(nèi)容是各地的民風民俗,范疇非常之大,衣食住行、婚喪禮儀、節(jié)日習俗、工藝文化、宗教信仰等等均在其中。面對如此紛繁的信息,我們該如何篩選、整理、重構,做到博觀約???我結合本組的四篇課文,讓學生采用了“分離思維、概括思維”兩種方式各自來組織整理材料。學生在橫向比較中發(fā)現(xiàn),《北京的春節(jié)》《藏戲》運用的是分離思維,即根據(jù)某一對象,去尋找相關關聯(lián)材料。前者依著時間順序來寫,后者是按事物的不同方面來組織材料?!陡骶咛厣拿窬印贰逗吞锏木S吾爾》是概括思維,是根據(jù)多種事物的特性,提煉出一個核心關鍵詞。前者因了土樓、竹樓的不同特性,概括出“各具特色”的主旨,后者則是從維吾爾人不同的生活方式,提煉出了“豁達樂觀的特性“,然后依此刪繁就簡,組織文字材料?;谝陨蟽煞N方法的指引,學生各自重新對自己搜集的材料進行洗牌、整理,畫出各自全新的思維導圖,再進行寫作。
(作者單位:福建省仙游師范學校附屬小學 責任編輯:辛銘)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