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大志,張全志,朱文英,劉寶翠
癌癥的診斷和治療對于癌癥病人及家庭成員來說都是一個應激源。配偶是癌癥病人的主要照顧者,除照顧病人之外,還要承擔家庭、工作的責任,因此其疲乏的發(fā)生率較高[1,2],并出現軀體化、焦慮、抑郁、睡眠障礙等心理健康問題[2]。團體心理訓練是在團體情景下進行的一種心理咨詢形式,通過團體內人際交互作用,促使個體在交往中通過觀察、學習、體驗,認識自我、探討自我、接納自我,調整改善與他人的關系,學習新的態(tài)度與行為方式,以形成良好的適應過程[3]。本研究對40例癌癥病人配偶進行團體心理訓練干預,取得了良好效果,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1 研究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2013年3月—2014年1月在大慶市油田總醫(yī)院腫瘤科住院治療的癌癥病人配偶。入選標準:經細胞學、病理組織學確診患有癌癥的病人配偶,目前和以往無慢性精神疾病、無理解障礙、參與病人的主要照顧及護理、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有嚴重的軀體疾病、理解及讀寫障礙、不愿合作者。符合上述標準者共80人,男38人,女42人,年齡30歲~68歲。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干預組和對照組各40人,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所有病人均簽署知情同意書,并報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干預方法 對照組實施人文關懷和心理自我保健指導,干預組在對照組基礎上進行團體心理訓練。
1.2.1.1 團體設置 團體名稱:你我同行。團體性質:同質性的封閉式成長小組。團體目標:增進團體內成員間的溝通和合作,提高自我價值感,減輕成員的疲乏感及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時間安排:訓練活動共8次,分別于每周五下午進行,共5組,每組8人,所有成員必須按時到場。每次2h,共8次。團體領導者:訓練過程由1名專業(yè)心理咨詢師組織和指導。
1.2.1.2 訓練內容 使成員了解團體訓練的性質、活動規(guī)則、明確團體訓練的意義,每次活動確立一個主題,圍繞該主題采用綜合方法進行訓練。在每次主題內容完成后,組織成員分享各自體驗,鼓勵成員踴躍發(fā)言,讓成員互相暢談訓練中的感悟、收獲和期望,以鞏固訓練結果。具體訓練方案見表1。
表1 團體心理訓練活動方案
1.2.2 調查工具
1.2.2.1 一般資料問卷 問卷內容包括年齡、性別、文化程度、家庭人均月收入、配偶癌癥種類、治療方式。
1.2.2.2 癥 狀 自 評量表 (symptom checklist-90,SCL-90) 該量表由 Derogatis于1975年編制,用于測試個體心理健康水平。量表內容包括軀體化、強迫、人際關系敏感、抑郁、焦慮、敵對、恐怖、偏執(zhí)、精神病性和其他共10個因子,分90個條目。由受試者根據自己最近1周的情況和癥狀填寫,采用Likert 5級評分(1分為無,5分為嚴重),得分越高表示心理健康程度越差[4]。
1.2.2.3 疲勞 量表-14(FS-14) 該 量表由英 國Chalder等[5]制訂,共14個條目,其中8項反映軀體疲勞,6項反映心理疲勞。回答“是”計1分,“否”計0分,總分14分,得分越高疲勞越嚴重??偟腃ronbach’s alphas為0.77,有較好的信效度。
1.2.3 調查方法 訓練開始前1周和結束后1周分別對所有參與者進行問卷測評。采用統(tǒng)一、非暗示性的指導語,并就有疑問的內容予以解釋和說明。測評時間20min,問卷當場收回。干預組及對照組各發(fā)放40份問卷,各回收有效問卷40份,回收有效率100.0%。
1.2.4 統(tǒng)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8.0統(tǒng)計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t檢驗比較干預前后兩組癌癥病人配偶疲乏感和心理健康總體狀況的差異,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癌癥病人配偶一般資料比較(見表2)
表2 兩組癌癥病人配偶一般資料比較 人(%)
2.2 干預后兩組疲乏、SCL-90得分比較(見表3)
表3 干預后兩組疲乏、心理狀況評分比較(±s)分
表3 干預后兩組疲乏、心理狀況評分比較(±s)分
組別 人數 疲乏 軀體化 強迫癥狀 人際關系敏感 抑郁 焦慮對照組 40 8.58±3.43 23.73±10.85 19.78±7.46 14.65±5.72 26.43±11.23 18.10±8.62干預組 40 4.25±2.77 14.75±2.79 14.50±4.42 12.10±3.44 15.95±3.64 12.03±2.26 t 值 6.20 5.07 3.85 2.42 5.61 4.31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組別 敵對 恐怖 偏執(zhí) 精神病性 睡眠 SCL-90總分對照組 9.33±3.06 11.38±6.44 8.53±2.93 15.33±5.75 13.15±5.34 160.38±61.67干預組 7.73±2.05 7.80±1.73 7.65±1.86 11.90±2.31 8.95±2.32 113.35±21.11 t 值 2.75 3.39 1.60 3.35 4.56 4.56 P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3.1 癌癥病人主要照顧者身心健康需要關注 癌癥不僅對病人的生理及心理產生影響,同時還會給主要照顧者帶來不利影響。癌癥易復發(fā)和轉移、病死率高、預后不良,5年生存率在發(fā)展中國家較低[6]。在過去20年的大量研究中表明,主要照顧者在對癌癥病人提供照護時會經歷許多壓力,主要照顧者需要關心和支持[7,8]。癌癥病人的主要照顧者多為其配偶,作為一個特殊的群體,一方面他們在癌癥病人的照護過程同樣經歷疾病的診斷、治療等過程;另一方面,在護理病人的過程中,比普通照顧者承擔更多壓力,不僅需提供日常照顧,還需參與治療決策的制定,承受昂貴的醫(yī)療費用,這些必然會影響自身工作和正常生活,長期照顧經歷會導致癌癥病人配偶出現諸如疲乏、記憶力減退、睡眠障礙、情緒不穩(wěn)定、抑郁、焦慮等癥狀[2],嚴重者甚至會導致疾病,若不及早預防和干預,其危害是不容忽視的,不僅影響照顧者生活質量,還會影響癌癥病人的照護質量[9]。
3.2 團體心理訓練可有效降低癌癥病人配偶疲乏癥狀 團體心理訓練是團體干預的一種方式,主要是利用由眾人形成的特定的社會情境及團員之間的互動、互知和互信提高心理咨詢和治療的效果,其特點在于團體作為一個微型社會,為團員營造了理解和支持的氛圍[10]。本研究中,每個階段都以多數成員共同關注的話題開場,使成員注意力集中到團體中,研究者也從中獲得了更多關于成員的有用信息,給成員指導和幫助,引導團體達到預定的目標。訓練初期,進行協(xié)助和調整,提供表達機會,對成員的表達表示關心,以增強團體的凝聚力。成員通過“循環(huán)溝通”,逐步敞開心扉,表達個人情感,并開始關注他人,相互接納和幫助,建立信任關系。這種信任使得情感支持的作用在團體中得到了充分發(fā)揮[11]。研究結果顯示,團體訓練后干預組癌癥病人配偶的疲乏感總分明顯下降(P<0.01),說明,團體訓練降低了癌癥病人配偶疲乏程度。在本研究中團體為支持性團體,主要是鼓勵成員充分表達內心體驗,幫助其克服在照護癌癥病人中知識缺乏及情緒的負面影響,重新體驗生活的意義。
3.3 團體心理訓練可有效改善癌癥病人配偶心理健康狀況 以往研究發(fā)現,歐美癌癥病人家屬心理問題的發(fā)生率為20%~30%,在我國上海調查發(fā)現癌癥病人家屬抑郁障礙發(fā)生率為16%[12]。癌癥病人配偶普遍存在恐怖、軀體化、偏執(zhí)和人際關系敏感等癥狀,癌癥病人家屬SCL-90總分和各因子分明顯低于國內常模[2,13]。對病人病情擔憂、對治療效果的患得患失、長期的疲勞生活等導致病人配偶產生心理癥狀和體征[14]。身心疲憊狀態(tài)及情感淡漠、枯竭,最終出現逃避的行為或放棄治療,這在病程較長的病人中表現更為明顯[15]。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團體心理訓練后,干預組癌癥病人配偶總體心理健康狀況顯著改善和提高(P<0.01),結果說明,團體訓練有利于改善和提高癌癥病人配偶的心理健康狀況。目前,將團體心理訓練應用到癌癥病人照顧者的研究尚鮮有報道,但以往研究結果顯示,團體心理訓練可有效改善和提高野外駐訓官兵及醫(yī)院護士心理健康狀況[16,17],與本研究團體心理訓練的效果是一致的。
良好的生理及心理健康不僅關系到癌癥病人配偶自身的健康和生活質量,也會影響其照護效能,癌癥病人主要照顧者身心健康需要給予關注;本研究采用團體心理訓練對癌癥病人配偶進行干預,干預結果表明,團體心理訓練可有效降低癌癥病人配偶疲乏癥狀,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為團體心理訓練應用到其他疾病主要照顧者,以期改善身心健康狀況提供借鑒和參考。
[1]Swore Fletcher BA,Dodd MJ,Schumacher KL,etal.Symptom experience of family caregivers of patients with cancer[J].Oncology Nursing Forum,2008,35:23-44.
[2]張全志,周郁秋,姚大志,等.癌癥病人配偶疲乏感及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9,44(9):798-800.
[3]王金良,張大均,吳明霞,等.團體訓練對提高大學生職業(yè)決策自我效能的有效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08(9):85-89.
[4]汪向東,王希林,馬弘.心理衛(wèi)生評定量表手冊[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1999:13(增訂版):31-35.
[5]Chalder T,Berelowitz G,Pawlikowska T,etal.Development of a fatigue scale[J].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1993,37(2):147-153.
[6]Jemal A,Siegel R,Xu J.etal.Cancer statistics[J].CA Cancer J Clin,2010,60(5):277-300.
[7]Braun M,Mikulincer M,Rydall A,etal.Hidden morbidity in cancer:Spouse caregivers[J].J Clin Oncol,2007,25:4829-4834.
[8]van Ryn M,Sanders S,Kahn K,etal.Objective burden,resources,and other stressors among informal cancer caregivers:A hidden quality issue?[J].Psychooncology,2011,20:44-52.
[9]Toseland R,Blanchard C,McCallion P.A problem solving intervention for caregivers of cancer patients[J].Soc Sci Med,1995,40:517-528.
[10]馬立驥,張伯華.心理咨詢學[M].北京: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5:10-93.
[11]Peterson BD,Pirritano M,Christensen U,etal.The longitudinal impact of partner coping in couples following five years of unsuccessful infertility treatments[J].Hum Reprod,2009,24(7):1656-1664.
[12]侯亮,彭鵬,鄭瑩,等.社區(qū)腫瘤病人家屬抑郁障礙與病人生活質量相關因素的關系[J].中國腫瘤,2006,15(11):725-729.
[13]榮志宏.癌癥病人家庭成員心理衛(wèi)生狀況調查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06,14(1):119.
[14]陳素萍.癌癥病人家屬的心理與疏導[J].中華臨床雜志,2002,2(1):49.
[15]張艷花,羅幗英.癌癥病人對陪護需求的調查與分析[J].國際中華護理學雜志,2002,2(3):162-163.
[16]王紅巖,顧春紅,孫潔.團體心理訓練對野外駐訓官兵心理健康的影響[J].臨床軍醫(yī)雜志,2011,39(4):742-744.
[17]萬憬,李晉,白海霞,等.團體心理訓練在綜合醫(yī)院護理人員中的應用效果[J].現代中西醫(yī)結合雜志,2012,20(5):474;5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