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雅賢
(南京大學(xué) 文學(xué)院,江蘇 南京210046)
漢族由于受傳統(tǒng)觀念和哲學(xué)思想的影響,形成了對客觀事物的具象思維的特征。在思維過程中,從直接感受體驗出發(fā),運用形象、聯(lián)想、類比等思維方式進行具象化,這種思維方式也影響到語言詞匯。漢語詞匯的形象性以視覺形象為主,輔以感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等形象,使用聯(lián)想、類比、比喻、借代方式構(gòu)詞,使詞匯具有鮮明的形象色彩,使人一見這些詞就知道詞匯的意義,具有顯著的修辭功能。(常敬宇,2009)
在泰語中,有一類特殊的構(gòu)詞方式可以構(gòu)成具有形象義的詞語,即由兩個單純詞復(fù)合構(gòu)成復(fù)合詞。這類復(fù)合詞通常會兼具其中一個單純詞的詞性和另外一個單純詞的形象色彩。由這種構(gòu)詞方式可以構(gòu)成名詞、動詞、形容詞、副詞、介詞等。如泰語的名詞可以由名詞+名詞、名詞+形容詞、名詞+動詞、名詞+介詞構(gòu)成,附加的名詞、形容詞、動詞和介詞就表示了位于前面的名詞的性狀、特征等。例如:“(魚+老虎:‘老虎魚’)”、“(魚+猴:猴魚)”、“(腳掌+貓:小偷)”、“(臉+馬:指從旁誘人受騙上當(dāng)?shù)娜?,漢語稱‘托兒’)”、“(雞+青年:容易受人哄騙上當(dāng)?shù)慕?jīng)驗很少的人)”、“(貓+看:尋覓有潛力當(dāng)明星者的人,漢語稱‘星探’)”、“(器官+在……里:里面的器官,動物的內(nèi)臟的統(tǒng)稱)”。(Banjob Phanthumatha,1978)
在漢泰兩種語言中,動物詞語構(gòu)成的帶有形象意義的詞匯都非常豐富,這些詞匯體現(xiàn)了動物的外形、習(xí)性、性格特征等,是語言中十分鮮活的組成部分。下面我們以詞類為分類依據(jù)分別列舉漢泰語中動物詞語構(gòu)成的帶有形象意義的詞匯。(常敬宇,2009)
1.動物詞表示形象意義構(gòu)成植物名稱,除漢泰都相同的如“雞冠花”外,還有下列一些詞語:
漢:馬尾松、龍爪槐、龍眼、鳳眼豆、貓眼、豆蝴蝶蘭、狗尾巴草
2.動物詞表示形象意義構(gòu)成動物名稱,除漢泰都相同的如“貓頭鷹、龍蝦”外,還有下列一些詞語:
漢:狗熊、蜂鳥、獅子狗、黃鼠狼
3.動物詞表示形象、比喻意義構(gòu)成的指人性格或特征的詞語,除漢泰都相同的如“母老虎”外,還有下列一些詞語:
漢:笑面虎、落湯雞、狼孩兒
4.動物詞表示形象意義構(gòu)成人體部位或器官的詞語,除漢泰都相同的如“兔子牙”外,還有下列一些詞語:
漢:雞皮疙瘩、魚尾紋、虎口、雞眼、雞胸、蛇腰、象腿、熊貓眼
5.動物詞表示形象意義構(gòu)成的運動名稱,除漢泰都相同的如“蛙泳、蝶泳、蛙跳”外,還有下列一些詞語:
漢:猴拳
6.動物詞表示形象意義構(gòu)成的服飾類名稱,除漢泰都相同的如“蝙蝠衫、老虎襯衫”外,還有下列一些詞語:
漢:皮猴(棉猴:一種戴帽的大衣)、鴨舌帽、猴頭帽、蝴蝶結(jié)
7.動物詞表示形象意義構(gòu)成的食品名:
漢:蜂(窩)糕、獅子頭、龍須面、狗不理包子、鴛鴦冰棍(兩枝并在一起的冰棍)、牛舌餅
8.其他類:
漢:老虎鉗、蜂窩煤、鉆牛角尖、象鼻山、伏牛山、駱駝山泰:(虎穴)、(象島)、(貓島)、(蝦須鐵:傳桿)
漢泰詞語沒有相同形象意義。
漢:龜縮、蛇行、蜂擁、拍馬、鯨吞、魚貫、雀躍
除漢泰都相同的如“烏黑、豬血紅”外,還有下列一些詞語:
漢:魚肚白、鵝黃、孔雀藍(lán)、鼠灰、金魚紅、鸚哥綠
另外,漢語和泰語中都有用動物詞構(gòu)成的熟語。漢語中這些熟語包括成語、俗語、歇后語等;泰語中對熟語也有自己的分類,主要分為三類(熟語)(成語)(慣用語),下文將作詳細(xì)分析。
漢語:
1.成語:殺雞取卵、對牛彈琴、畫蛇添足、畫龍點睛、打草驚蛇、緣木求魚、驚弓之鳥、飛蛾撲火、狼奔豕突、狐假虎威、鳳毛麟角、走馬看花、車水馬龍、羊腸小道、虎頭蛇尾、騎虎難下、指鹿為馬、聞雞起舞、佛口蛇心、害群之馬、非驢非馬、膽小如鼠、亡羊補牢
2.俗語:殺雞給猴看、掛羊頭賣狗肉、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螞蟻啃骨頭、驢唇
不對馬嘴、鞭打快牛、殺雞焉用宰牛刀、熱鍋上的螞蟻
3.歇后語:癩蛤蟆想吃天鵝肉——癡心妄想、黃鼠狼給雞拜年——不安好心、貓哭老鼠——假慈悲、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騎驢看唱本——走著瞧、兔子尾巴——長不了
4.慣用語:馬后炮、狐貍精、烏紗帽、臭狗屎、馬前卒、跑龍?zhí)住⒋蹬F?、拍馬屁、攔路虎、走馬燈、露馬腳
泰語:
漢泰語中利用動物詞的形象義構(gòu)成的詞語反映了漢泰民族具象思維的特點,使兩種語言絢麗多彩。然而這兩種語言所體現(xiàn)的具象思維,既有相同之處也存在著差異,這種差異常常表現(xiàn)為將同樣的事物賦予帶不同形象色彩意義的名稱,例如,中國人管眼角的皺紋叫“魚尾紋”,而泰語則稱“烏腳紋”;人的腳部因受壓而起的硬粒,漢語叫“雞眼”,而泰語叫“魚目”;對很瘦的人,漢語稱“骨瘦如柴”而泰語叫“蝦干”。在熟語中,這種差異就體現(xiàn)為語義相近而動物詞語喻體不同,例如:“害群之馬”(漢)與“黑羊”(泰);“膽小如鼠”(漢)與“膽小如魚”(泰);“佛口蛇心”(漢)與“菩薩樣的嘴,烏鴉似的心”(泰);“殺雞取卵”(漢)與“殺象取牙”(泰);(漢)“亡羊補牢”與(泰)“亡牛補牢”。通過這部分例子,我們能得知漢泰兩種語言中的動物詞熟語大多涉及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和人有密切接觸的動物。
總而言之,不論是漢語還是泰語中,動物詞表示形象義構(gòu)成的詞匯都十分豐富,不一而足。人們既可以利用某些常見的動物的形象來給其他動植物命名,又可以借用動物詞作為其他對象的比喻,這種用法在描寫人的外貌特征或是性格的時候十分常見,由于兩國文化、地理、信仰等有差異,導(dǎo)致具象思維同中有異。S.Ullman(1962)說“動物詞專用于人,一般表示貶義或幽默、挖苦、惡毒的含義”(轉(zhuǎn)引自馬清華,2006b),我們通過上文的列舉比對也證實了這一點。借用動物的形象義構(gòu)詞,當(dāng)構(gòu)成的詞語不是用來形容或反映人類行為特征時,通常是中性的,沒有特殊的褒貶含義,而當(dāng)用于人時,常常反映出譏諷、貶低之意,這也許是因為在各族人民的頭腦中都有人類是萬物之靈長的認(rèn)識,潛意識里將除了人之外的其他動物納入了較低級的層次。
[1]常敬宇.漢語詞匯文化(第2版)[M].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09.
[2]劉叔新.漢語描寫詞匯學(xué)(重排本)[M].商務(wù)印書館,2005.
[3]馬清華.文化語義學(xué)第2版[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6.
[4]中國社會科學(xué)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xiàn)代漢語詞典(第6版)[M].商務(wù)印書館,2012.
[5]Prapasri Siha-ampai.(語言文化)[M].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Press,2007.
[6]Khaisi Pramoch Na Ayuthaya(詞語和熟語的意義演變)[M].Chulalongkorn University Press,1994.
[7]Banj ob Sinthumatha(泰語特點)[M].Ramkhamhaeng University Press,1984.
[8]Royal Institute.(皇家學(xué)院泰語詞典)[M].Royal Institute Publisher,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