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度重視和合理展開語文教學過程,培養(yǎng)學生語感。
語文教學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恐怕不會有人提出異議,然而“過程”之后,學生語文水平低下也是個不爭的事實。究其原因:重教學結論而輕教學過程。只有改變這種狀況,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
1.加強讀、寫、聽、說環(huán)節(jié)的緊密結合。語言能力只能在語言活動中獲取、積累和發(fā)展。語言活動的基本形式就是讀、寫、聽、說,它們組成了語文教學的全過程,缺一不可。聽讀與說寫分屬吸收與表達,他們同在一個平臺上,或緊或松,或先或后,或單項勾聯(lián),或多項交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全面立體地發(fā)展著學生的語言能力。另一方面,讀、寫、聽、說又各有個性。讀,是據(jù)“言”知“意”的最佳方式,它需調動學生的生活積累,將冷漠的文字還原成飽含作者情感的有聲語言,領悟其內(nèi)蘊,感知語言的優(yōu)劣。寫,則是將心中之意外化為言,以精細的文字訴諸對方。聽,必須具備較高的辨音能力和瞬間的記憶能力,并借助語境,體態(tài)及手勢,感知語言的優(yōu)劣。說,要求說者用恰當?shù)恼Z氣、語調,借助手勢、體態(tài),將心中之意準確地脫口而出。讀、寫、聽、說是從不同的途徑創(chuàng)造學生的語感,不可偏廢一方,必須全面重視。課堂教學,必須全面注重聽、說、讀、寫的結合,才是一節(jié)真正完整的語文課。
2.重過程,輕結論。前面說過,語言能力只能在語言活動中獲取、積累和發(fā)展,因為語言活動的內(nèi)部機制是言與意的相互轉換。這個“相互轉換”便構成了“過程”。語感只能在這個“過程”中培養(yǎng),語言能力只能在這個“過程”中獲取和提高。離開了這個“過程”,所謂的語感就只能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因此,要高度重視語文教學過程,并合理展開這個過程。
怎樣重視這個過程呢?
一是指導學生反復充分朗讀、吟誦、涵泳,從音讀、意讀上升到情讀、美讀,在讀中體會語感,產(chǎn)生語感,品味語感,積淀語感。而教學中語感的分析不能介入太快。具體地說,通過朗讀才能整體感知語言作品,了解作品的思路,獲得語音感、語氣感、情味感,對語言作品所表達的意蘊了然于心。葉圣陶說:“吟誦的時候,對于探究所得不僅理智地了解,而且親切地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nèi)容與道理化為讀者自己的東西了。這是最可貴的一種境界。學習語文學科,必須達到這種境界,才會終身受用不盡”?!巴ㄟ^吟誦,勾聯(lián)和創(chuàng)造出新的表象,進入作者胸境,因聲求氣,因氣悟道,品味語言優(yōu)劣,獲得語感。字字未宜忽,語語悟其神”(葉圣陶語),揣摩、推敲、鑒賞玩索,獲得語感。總之,只有反復地讀,學生才能由“語表層”進入“內(nèi)蘊層”,才能自悟自得,獲得有本之木、有源之水的語感。如果學生讀的不充分,急忙進行語感分析,品味語言,由于缺乏應有的基礎,對語言的品味也就不可能準和深,如果教師這時就去“速成”,一定不可能有真正的收獲。
二是指導學生充分品味咀嚼,切忌快速下結論。品味語言,是動用生活經(jīng)驗與語言信息匯合成表象,去判定語言的優(yōu)劣。不待學生細致咀嚼,表象重視或匯合成新的表象,就由教師或少數(shù)學生得出結論,讓大多數(shù)學生只記住別人的結論,對提高學生的語感水平是沒有幫助的。
三是讓學生充分討論,在討論中化解分歧。對語言的感覺,因人而異,因為學生的語感活動是以他們的生活積累為基礎,最大限度的將自己溶進語言作品中,進行二度創(chuàng)作。這樣,“有一千個讀者,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學生對同一語言作品,不可能產(chǎn)生一樣的感受,品味出同樣的情味。比如,閱讀“北國風光,千里冰封,萬里雪飄”三句詩,由于生活閱歷的差異有的僅感受到北方白茫茫的一片,有的或許感受到祖國河山的壯麗,有的則感悟出作者開闊的胸襟,壯美的豪情。在語感訓練中,應該提倡萬紫千紅,百家爭鳴,對語言作品的理解,應該讓學生充分討論。在語感活動的天地里,讓他們交鋒,相互啟發(fā),互相補充,而不應該規(guī)定學生只能這樣回答,不能那樣回答。簡單劃一,強求一律,會窒息學生的想像力、創(chuàng)造力,最終窒息學生的語感能力的形成。
3.“產(chǎn)品”顯示,展開語感活動過程。語文學習,就是學習“言”和“意”的轉換,培養(yǎng)語感。例如:“寫”,是由“意”轉換為“言”,通過“文章”這一產(chǎn)品顯示出來,可以監(jiān)測到其轉換的情況。但聽和讀的“轉換”,基本上是“暗箱操作”,是在內(nèi)心完成的,別人及自己很難監(jiān)測到這種“轉換”的具體情況,必須將這種隱性的轉化過程化作顯性的運作過程,即用“產(chǎn)品”形式顯示,展開語感活動的“過程”。例如,《林黛玉進賈府》中黛玉回答賈母和寶玉關于念書的問題是不相同的。賈母問黛玉念何書時,黛玉回答:“只剛念《四書》?!睂氂駟桏煊衲詈螘鴷r,黛玉道;“不曾讀,只上了一年學,些須認得幾個字?!蔽淖謺詴?,沒有生字難詞,學生自以為理解了,但理解到什么程度,無法了解清楚。這時可“火力偵探”,讓學生說一說自己的理解,或寫一寫自己的理解,以“產(chǎn)品”的形式顯示出來,“轉換”的情況也就大白了。
二、密切聯(lián)系生活,變“課堂語文”為“生活語文”,構建“大語文“教學觀,積淀學生語感。
語感,其實就是在聽讀寫中迅速準確地調動生活積累達到直接、整體理解語言的能力。對此,葉圣陶曾引用夏丏尊一段精彩的文字解釋語感:“在語感敏銳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紅色,‘夜’不但解作晝夜的反對吧?!飯@’不但解作種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見了‘新綠’二字,就會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氣概等等說不盡的旨趣,見了‘落葉’二字,就會感到無常,寂寥等等說不盡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學也在此?!边@段文字再清楚不過地說明了閱讀者對語言作品的意味的準確、靈敏的感受能力來源于閱讀者的生活積累。如果學生有過春雨斜飛,朵朵鮮花水靈晶瑩,鮮艷欲滴的生活體驗,也有過在清新潮潤的環(huán)境中聆聽潤澤、悠遠音樂的體驗,那么對詩句,“曉看紅濕處,花重錦官城”和“鐘聲云外濕”中的兩上“濕”字的妙趣,一定會感知到其情味迥然相異。凡所積累都是心化了的結果,是最為深切的感受,是情的沉淀。學生憑借這深切的感受,情的沉淀及一定的語言能力,在對語言作品的品味中,因言會意,揚棄、取舍,不斷完善原有的生活積累,不斷地提高語感水平。生活表象是形成語感的物質基礎。所以葉圣陶說:“唯有從生活方面去體驗,把生活一點一滴積累起來,積累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語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時候去鑒賞作品,就能夠接近作品的旨趣了?!彼裕覀円匾曊Z文教學與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變“課堂語文”為“生活語文”。具體作法有三:其一,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品語言,要盡量引導學生利用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揣摩,去體味,理解語言的特殊情況及深層含義。在寫作教學中,指導學生寫自己熟悉的生活。其二,構建“大語文”與“小語文”息息相通的語言教育結構?!按笳Z文”與“小語文”的關系,實質上是生活與課堂的關系??鬃訋ьI弟子周游列國,隨時隨地相機施教,把社會當作大課堂,實施大小課堂一體化,密切了生活與語文教學的關系,語文教育即在其中?!罢Z文的外延與生活相等”,深刻地提示了大小語文不可分割的關系。所以,語文教育應向外延伸,為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接觸社會與自然的機會,豐富學生的生活積累,學習社會生活活潑的語言,存儲更多的生活表象,其三,教師要提高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學生體驗生活,更多的是以間接的方式參與的,所以教師在指導學生廣泛閱讀中外優(yōu)秀文學作品時,應該善于用生動的教學語言,以較高的藝術品味再現(xiàn)語言作品的內(nèi)蘊,幫助學生間接地豐富生活積累。另一方面,生活積累只有與情結合,才能因言譯象,創(chuàng)造出新的表象。
實際上,讀、寫、聽、說本身就是學生的生活,只要我們把作為學習形式的讀、寫、聽、說與學生生活中的讀、寫、聽、說融為一體,學生語感水平的提高,也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