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統(tǒng)觀教材、把握切入點——定位是前提
縱橫結合,考慮得細致、全面、周到,是上好一節(jié)課的前提。
我在學校的高三調研課中上過一堂詩歌鑒賞課,是南宋詞人姜夔的《揚州慢》。學校布置任務后,我一直在思考:怎樣上好這節(jié)課應該從哪個角度切入這首詩歌的教學重點、難點是什么呢首先,我考慮到這首詩歌在教材中的編排位置。它是編在高中語文課程選修1B模塊的《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中的,這本教材前三個單元從不同的角度來欣賞詩歌。既然是選修課中的詩歌欣賞,那么我想應該教給學生一些除了考試內容之外的實用的鑒賞詩歌的方法。于是,上這篇課文,我的切入點是把詩歌單元的三種鑒賞方法綜合起來鑒賞這首《揚州慢》。這三個鑒賞方法分別是“以意逆志、知人論世”、“因聲求氣、吟詠詩韻”、“置身詩境、緣景明情”。把這三個鑒賞方法綜合、貫通,教給學生一個整體的欣賞詩歌的思路,應該會起到一個很好的點撥、示范和引導作用。這也是符合高中語文課程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的要求的。
以上僅僅是教案設計前一堂課切入點的考慮,那么接下去,這堂課的教學重點定位在哪里呢教學難點是什么呢統(tǒng)觀上面提到的三個詩歌鑒賞方法,發(fā)現(xiàn)這三點在45分鐘的課堂打磨中不能“平均用力”,而應該有所側重。經(jīng)過仔細斟酌,我認為教學重點、難點應該側重在“置身詩境、緣景明情”這個方面。因為對于詩歌來說,景與情的關系,詩歌營造的意境是最基本的要素。對學生來說,是要學會分析景與情的關系,詩人是怎樣借助景來抒發(fā)情感的;同時,這點也是學生難以準確把握的內容。于是,我把探求景與情的關系,探求詩歌的意境(這首詩主要是詩人的主觀情感)作為教學重點、難點,并力爭在課堂上突破。
關于教學重點、難點的突破,《揚州慢》這首詞主要是引導學生分析景與情的關系,體味詩人凄涼的心境和深沉的情感?!爸蒙碓娋?,緣景明情”,首先讓學生能“置身詩境”,我采用的教學方法是用散文化的語言來描述整首詩歌的內容,注意運用恰當?shù)男揎椪Z。這樣讓學生在把詩的意境貼切地描寫出來的同時,也就將自己置身于詩境了?!熬壘懊髑椤奔锤鶕?jù)景的特點來探求詩人的主觀情感,教學方法是讓學生先找出詩人所見到的、所聽到的景,然后一一分析景的特點,接著根據(jù)景的特點來明了詩人的主觀情感,明確景與情的關系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這一教學步驟同時兼顧了對學生審美能力、探究能力地培養(yǎng)。
二、置身課堂、教授實法——突破難點是關鍵
在課堂的打磨過程中,我把這首詩歌的教學過程安排為四個部分。下面是我教授《揚州慢》這首詩歌的教學過程:
(一)抒情導入
一首《虞美人》讓我們共同走進了南唐后主李煜的內心世界,體味了他猶如——一江春水向東流的亡國破家的愁緒。800多年前,一位21歲的詞人,目睹了破碎的河山,難抑心中的悲涼,自度聲律,獨創(chuàng)詞牌,追古撫今,聊以為嘆。他就是南宋的姜夔,今天要學的就是他在那種情境下而創(chuàng)作的詩歌《揚州慢》。
(二)吟詠詩韻
詩歌,非常重要的一步是吟誦詩歌。詩歌的韻味最直接地是從有感情地吟詠、誦讀過程中體會到的。這也就是第三單元提到的鑒賞詩歌的方法:吟詠詩韻。
所謂“吟詠詩韻”就是通過對古典詩歌節(jié)拍、用韻等詩律特點的把握,學習有感情地吟詠、誦讀作品,領悟其中特有的韻律感和音樂美,深刻理解作品蘊涵的情感。
(三)解題——知人論世
一首詩歌,首先著眼的是題目,“揚州慢”是詞牌名,但同樣告訴我們一些信息?!奥备嬖V我們這是一首慢詞,是依據(jù)曲調舒緩的慢曲填寫的詞,一般都比較長。但又不同于只按字數(shù)定義的長調,長調字數(shù)為91字以上,《揚州慢》共98個字,是一首長調,也是一首慢詞。
為了更深入、全面地了解詩歌內容,要聯(lián)系作者的身世和寫作背景,即第一單元提出的一個鑒賞詩歌的方法——知人論世。
姜夔,字堯章,號白石道人,鄱陽(今江西波陽)人,生卒年不詳。他是南宋中期向后期過渡時期的代表詞人,其詞上承周邦彥,下開吳文英、張炎一派,詞風清空峭拔,格調甚高,有《白石道人詩集》、《白石道人歌曲》。姜夔屢次考進士都不中,一生未入仕途,只好往來于官宦之家,是清客幕僚一類的人物。由于他精于書畫、擅長音樂、能詩善文,具有多方面藝術才能,所以很受高級士大夫的賞識,曾自言“凡世之所謂名公巨儒,皆嘗受其知矣”(周密《齊東野語》)。其詞作多詠物紀游,但也暗寓國家分裂、江河變異之慨。
本詞是作者22歲時路過揚州所作。詞人雖然初到揚州,但對這樣一座歷史名城并不陌生。然而,如今映入作者視野的卻是一片荒蕪,滿目瘡痍,詞人頓時觸發(fā)起一種山河破碎之感。于是寫下了這首《揚州慢》。
(四)緣景明情
我們在欣賞古典詩歌的時候,要反復誦讀,置身詩境,借助想象和聯(lián)想,將作者所描繪的意象和畫面一一再現(xiàn)到自己的腦海中,使整個心靈沉浸在一個想象的世界之中。另外,我們還要根據(jù)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點、組合方式,以及情景之間的關系,體會獨特的意境。
(五)小結全詞
這首詞抒發(fā)了詞人“黍離之悲”,作者即事寫景,觸景生情,情景交融,我們可以思接千載,體驗詞人為祖國山河的殘破、人民的不幸而極其沉痛的心情。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給予詞人極高評價:“古今詞人格調之高,無如白石?!?/p>
三、完善課堂、不斷進步——反思是良方
一堂課結束,我積極聽取同事們的意見,自己也有了些想法。在本文的第一部分中,我提到的切入點的考慮和教學重點難點的定位,是在設計教案時應該考慮的重要內容;然而這也是對課堂的一種預設。那么,我認為上好一節(jié)課,預設課堂也是不可或缺的。在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中,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促進者,如果教師在上課前,沒有預設過課堂,也就沒有考慮過教學的基本環(huán)節(jié)和教學的重點難點,學生的接受能力,學生在課堂上會出現(xiàn)的反應等等,完全放任自流式的,那么我想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參與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是難以落實的,至少我是落實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