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以中介作用理論對英語教學的指導意義為論述要點,闡述該理論對指導學生形成學習主觀能動性和多元化學習策略的指導意義。借助情境導學、任務合作探究和實踐活動引導,能使得學生在自我主動嘗試的過程中不斷調整理解感悟,提高英語表達敏銳性和靈活性。中介理論活化高中英語教學是優(yōu)化教學過程和活化情境氛圍的有益嘗試,便于學生拓寬知識視野和豐富思維感知。
【關鍵詞】中介理論;高中英語;學生;主體
教師的角色隨著時代發(fā)展和教學需要,其“傳道、授業(yè)、解惑”的功能正逐漸地越來越豐富。教師應在幫助學生獲得發(fā)展進步、學會學習、處理問題、適應各種文化情境和社會變化以及應對各種新的挑戰(zhàn)所需的知識、技能和策略。(費厄斯坦·色列心理學家、教育家)由此可見,教師具有一定的牽線搭橋的中介作用,主要有共同意圖(shared intention)、勝任感(a sense of competence)、積極的態(tài)度(a belief in positive outcome)、個性(individuality)等12個顯著特征。該理論對指導優(yōu)化英語課程教學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價值。
一、營造和諧情境激活學生學習主動感
英語教學讓學生真正從心底接受,應該從他們的認知需求點出發(fā),給他們創(chuàng)設富有人文性的和諧環(huán)境,便于他們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和諧情境創(chuàng)設,能使得學生在感受跨文化魅力的基礎上,便于學生主動適應課堂教學和積極投身學習探究中。
創(chuàng)設和諧情境,應在體現(xiàn)人文性和主體化特征基礎上,多給學生自我調控和適應的機會,幫助他們有針對性發(fā)現(xiàn)學習問題。圍繞民主創(chuàng)設富有人文化的和諧情景,引導學生在感受到自身學習主體地位和價值基礎上,享有更多的表達話語權和支配化,激活學習內在潛能;和諧情境應突出自由,幫助學生走出受教師支配的誤區(qū),多給他們更多自由活動的空間和時間,讓他們在深入揣摩和反復交流中不斷獲得認知;和諧情境應平等,讓不同層次和不同類型的學生都有屬于自己的發(fā)展范圍,幫助他們有針對性學習和使用英語。教師則在創(chuàng)設和諧情境中應該做到一視同仁,最大限度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激情。
和諧情境創(chuàng)設,能使得學生不再拘泥于課本教材,而是帶著主動愉悅的認知趨同感積極參與課堂學習。例如,在《牛津高中英語》(Advance with English)模塊八Unit4 Films and film events的“Reading B Important film events around the world”教學中,不同利用多媒體展示十九世紀以來電影的發(fā)展歷程,特別是21世紀以來人們對電影的了解,可建議學生就“What do we learn from film?”和“Do you think film is important for us?”等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幫助他們不斷增強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鼓勵互動探究增強學生合作責任感
圍繞學生的英語表達發(fā)展需要,突出合作和互動過程引導,旨在強調教師在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主動探究中應多為他們提供“便利”。以任務型教學為原則,突出學生相互學習交流和合作互動,能使得他們通過相互實踐感知來強化合作,有效積累深刻感知體驗,激活團結協(xié)作的內在激情。
教師在鼓勵互動探究中培養(yǎng)學生的合作探究,應基于如下的考慮:為學生創(chuàng)設可探究的任務,圍繞學生學習差異和多元化發(fā)展需要,創(chuàng)設豐富的思考題目,幫助他們明確學習目標和方向;培養(yǎng)學生主動協(xié)調溝通的能力,建議他們在相互交流和討論的過程中,嘗試運用團隊討論的方式來完成學習任務,幫助他們深化理解體驗;關注學生彼此交流中的互動,多給學生提供具有指導性和建設性的意見,幫助他們在深入?yún)f(xié)作互動中重新調整自己的理解感知和思維方法。
這樣的團結協(xié)作,更利于學生有深刻的認知感悟。例如,在模塊七Unit 1 "Living with technology的“Reading B TV and audio devices:a review”教學中,可結合“Reading A”的思考題目,建議學生就“Why is TV very important for us in life?”進行小組討論交流,幫助他們在深入閱讀感知的基礎上更好延伸學習內容。學生也通過這樣的合作,能使得他們的認知更為豐富,有效形成團結協(xié)作的學習習慣。
三、嘗試實踐體驗激發(fā)學生發(fā)展創(chuàng)新力
中介的作用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獨立自主和協(xié)調發(fā)展,而教師則是為了學生發(fā)展提供可能。以實踐活動為載體,幫助學生在身臨其境的主動探知中主動發(fā)現(xiàn)問題和探究問題,更利于他們拓寬知識視野,積累豐富語言表達經(jīng)驗。
創(chuàng)設實踐活動,應以課程教學內容為模本,多給學生提供可互動交流的機會。在指導實踐體驗中,一方面,多讓學生主動融入活動,讓他們在自我參與和感受中不斷深化理解;另一方面,實踐活動應突出多樣化,鼓勵他們在親身經(jīng)歷的過程中有針對性發(fā)現(xiàn)問題。教師則可根據(jù)學生的活動參與、語言表達、綜合運用等方面做出形成性評價,鼓勵他們在大膽嘗試的過程中不斷增強語言運用的靈活性和地道性。
綜上所述,高中英語教學運用中介作用理論,旨在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幫助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能主動深入探究和解決難題。重視發(fā)揮學生學習主體作用,圍繞他們的認知需要和學習策略方法多作指導和活化,更利于他們在增強理解感知體驗中有效提高綜合運用能力水平。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過蓓.中介語理論的偏誤觀與高中英語寫作教學[J].新課程導學,2014(09)
[3]馬依彤.中介語理論及其對高中英語教學的啟示[J].時代報告(學術版),2012(05)
(作者單位:江蘇省栟茶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