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初中教學中,科學學科中的概念常常被忽略,導致學生對這門學科提不起興趣,缺乏成效。本文就對科學概念教學進行深入分析,從科學概念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如何提高科學概念在教學中的有效性兩個方面出發(fā),闡述科學概念對教學的重要性。
概念是科學學科的精髓,是思維形式的闡述。在科學學科中,利用科學概念教學必將會提高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能力,同時還將影響學生對問題的解決能力以及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能力。
一、科學概念在初中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多數初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喜歡以自身理解的概念為標準,對學生進行引導,致使學生學習產生局限性,對概念缺乏深層次的理解。最終導致在解答實際題目時,無法應用概念,使學生出現概念無用論的思想。此外,在科學概念的教學中,教師單一、單調的教學手段無法滿足學生對科學概念的理解。
二、提高科學概念在教學中有效性的具體措施
1.概念與圖片模型相結合
在科學概念的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圖片模型進行教學,使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更加具體化、實際化。文字訴述的概念是模糊的、抽象的,利用圖片模型配合進行教學,讓學生對概念的理解更加直觀具體。而且通過圖片將概念進行展示,學生可以對化學概念知識的重點與關鍵一目了然,明確化學概念中由哪些化學方程式組成,其中包含了多少個化學元素。這樣學生就不只是單純地記憶公式,而是記憶圖片。
2.概念與實驗相結合
在初中科學概念教學中,適當地利用實驗進行教學,這樣不僅可以將抽象的、學生不易理解的概念形象恰當地表現出來,還能將枯燥乏味的科學概念知識變得豐富有趣,讓學生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如,學習物理中的牛頓第一定律時,需要學生認識到物體的運動需要力的作用來維持,知道力可以改變物體運動狀態(tài)(速度、方向)。教師可以通過如下實驗方法進行物理概念的講解:(1)把滑塊放在60厘米長的水平木板上。用木棒推動滑塊運動。停止推動,滑塊迅速停下。(2)用木棒以與步驟(1)中同樣的速度推小球。停止推動,小球還要向前運動一段距離。(3)用木棒敲擊滑塊,敲擊停止,滑塊還要運動一段距離。通過這個實驗,不僅可以讓乏味抽象的物理概念變得更生動,提高學生的接受能力,而且有利于活躍課堂氣氛,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在初中科學教學中,概念教學是極其重要的。通過科學概念教學,可以牢靠扎實地掌握科學知識,可以培養(yǎng)良好的科學素養(yǎng)。因此,在教學中采用有效的概念教學是必要的,通過把握科學概念的內涵和外延來提高學生對概念的理解能力,從而提高科學概念教學的有效性。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