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聯(lián)心理學家維果茨基的研究揭示:教育對兒童的發(fā)展能起主導和促進作用。兒童的發(fā)展存在兩種水平:一種是已經(jīng)到達的發(fā)展水平,表現(xiàn)為兒童能夠獨立完成某些智力任務;另一種是兒童可能到達的發(fā)展水平,表現(xiàn)為“兒童還不能獨立完成任務,但在成人的幫助下,在某些活動中,通過模仿,就能夠完成這些任務”。這兩種水平之間的距離就是“最近發(fā)展區(qū)”。在初中數(shù)學的課堂教學如果能很好地把握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這種加速作用將更明顯。
關鍵詞:初中教學;教學策略;教學層次
在2014年11月本人有幸觀摩了城區(qū)的說題比賽全過程,其中有兩位老師講同一道題:人教版七年級下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應用題”課本125頁例3,題目:甲、乙兩商場以同樣價格出售同樣的商品,并且又各自推出不同的優(yōu)惠方案:在甲商場累計購物超出100元后,超出100元的部分按0.9折收費;在乙商場累計購物超過50元后,超出50元的部分按0.95折收費。顧客到哪家商場購物花費少?
這個問題離學生的生活比較近,綜合性很強,在引導學生審題時教師一定要抓住關鍵,兩個方案的優(yōu)惠起點是具有關鍵意義的數(shù)據(jù),需要根據(jù)這些數(shù)據(jù)分三種情況討論問題,但是我們的學生對這樣的分類往往找不著切入點。
在說解題過程中兩位老師對題目是這樣處理的:
老師甲:
解:(1)當累計購物不超過50元時,在甲、乙兩商場購物都不享受優(yōu)惠,且兩商場以同樣價格出售同樣的商品,因此到兩商場購物花費一樣。(2)當累計購物超過50元而不超過100元時,享受乙商場的購物優(yōu)惠,不享受甲商場的購物優(yōu)惠,因此到乙商場購物花費少。(3)當累計購物超過100元時,設累計購物x(xgt;100)元。
①若到甲商場購物花費少,則
50+0.95(x-50)gt;100+0.9(x-100)解得:xgt;150
這就是說,累計購物超過150元時,到甲商場購物花費少。
②若到乙商場購物花費少,則
50+0.95(x-50)lt;100+0.9(x-100)解得:xlt;150
這就是說,累計購物超過100元而不到150元時,到乙商場購物花費少。
③若50+0.95(x-50)=100+0.9(x-100),解得:x=150
這就是說,累計購物為150元時,到甲、乙兩商場購物花費一樣。
老師乙:首先帶領學生理解題意,但是像這樣文字比較多的應用題,學生讀起來既費力又找不準關鍵詞,所以老師乙是這樣處理的:
活動:閱讀例題時,要求學生一字一句、一步一步地讀,把題目分成四句話,領悟每一句話的含義:(1)甲、乙兩商場以同樣價格出售同樣的商品,(2)在甲商場累計購物超出100元后,超出100元的部分按0.9收費;(3)在乙商場累計購物超過50元后,超出50元的部分按0.95收費。(4)顧客到哪家商場購物花費少?
從這兩位老師的解題引導過程看,我們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如何把握好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就是把握桃子究竟要放多高,才能使學生經(jīng)過自身的努力摘到挑子呢?本人覺得我們老師要做好以下幾點:
1.教學層次要有層次性
數(shù)學知識本身是一個多層次的結構系統(tǒng),在理解和掌握過程中必須要遵循由簡單到復雜的順序。老師的桃子一上課就放得很高,學生怎么跳還是夠不著,這時學生就會慢慢失去聽課的興趣。所以我們的老師在教學時就有必要根據(jù)學生的不同起點設置相應的教學層次,引導和幫助學生在教學中架起思維的“梯子”,促使思維不斷上升一個臺階。
2.教學方法要多樣性
學生的起點有不同,“最近發(fā)展區(qū)”也會不同;老師就要善于根據(jù)不同的知識選擇不同的方法,根據(jù)知識結構的繁簡和理解程度的難易,把包含知識或規(guī)律的內涵,層層剝開,逐級推進和激發(fā),使得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學習中各有收益。例如:以舊引新、開門見山、創(chuàng)設情境。如,講負數(shù)時讓學生從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出發(fā),舉出零上溫度、零下溫度、倉庫進出貨記錄等例子進行學習。
3.課堂教學把握好預設與生成
本人有過這樣的體會:自己已經(jīng)寫好的教案有時在課堂上根本用不上,原因就是自己沒有處理好預設與生成,在課堂上出現(xiàn)與自己備課時不一樣的情況。
一堂課是否成功,關鍵在于能否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思維是從問題開始的,課堂中的問題既能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又能通過富有吸引力的提問活躍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但是問題的設置必須符合學生的實際,只有在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組織有效教學,使學生跳一跳,夠得著桃子,才會促進每個學生一步一步地進步,保證教學質量的穩(wěn)步提升。
參考文獻:
于天蘭.新課改下初中數(shù)學教學初探[J].課改研究,2011(2).
編輯 段麗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