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中學政治課堂教學實踐,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教師的教學引導不得法,主要表現(xiàn):一是滿堂灌輸;二是照本宣科;三是題海戰(zhàn)術等方面。鑒于此,通過自己的教學實踐,我認為應著重從以下兩個方面引導學生學好政治學科:
一、讓政治課回歸生活,取下其“貴族身份”的標榜
政治并非什么可怕的東西,政治本身就是一個有關柴米油鹽、衣食住行的內容,沒有必要把它看成是一個很高端的東西,它并不是一個高高在上、擁有“貴族身份”的學科。它的主角不僅僅是政治家,它的主角更多的是我們自己。其實,有人的地方就會有斗爭,有斗爭的地方就會有政治,這就是我所要說的讓政治回到生活本身。我們通常會說,領導干部的權力來源于人民。因此,身為人民群眾的每一個成員,包括學生,都有講政治的權利,都有談政治的資格,都可以對國家的方針政策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對國事談出自己的想法。常言道: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只有人人講政治,人人關心政治,并為政府獻計獻策,才會使我們的國家實現(xiàn)長治久安的最終目標。
二、引導學生義無反顧的求是精神,厘清其“神圣經(jīng)典”的噓頭
一般地說,政治課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屬于意識形態(tài)的范疇。只有聯(lián)系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去教學,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政治意識。那么,政治課源于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就必須為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服務。只有用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來說明政治課本上的觀點、原理,才能把政治課本教活,把政治課本讀活。因此,政治課本上的每句話,都有它的前因后果。比如,《政治常識》中有:“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重要政治制度”三種說法,分別是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chǎn)黨領導的多黨合作與政治協(xié)商制度”“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雖然都是“政治制度”,看起來都是“神圣經(jīng)典”的表述,但卻是最容易混淆的噓頭。然而,書本上容易混淆的知識點,往往就是考點。所以,在政治教學過程中,要主動引導學生對知識點進行層層追問,積極促進學生的發(fā)散思維。唯有此,我們的學生才能真正把中學政治學好、學活、學以致用。
總之,沒有寬松的學習氛圍和環(huán)境,沒有教師正確的主動引導,學生就不能很好地學好政治課。教師要想教好政治這門學科,既要讓學生有學習的氛圍和環(huán)境,又要讓學生有科學合理的學習引導。不然,就如同“剃頭挑子一頭熱”一樣,政治在教師的心目中越來越重要,而離中學生卻會越來越遙遠。
編輯 王夢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