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所謂“逆向思維”,也叫“反向思維”或“否定思維”,是“求異思維”的一種。它是指站在事物的對立面進行思考,從習慣性思維或傳統(tǒng)觀念的相反方向進行思考。這種思維不拘常理,大膽質疑,打破有序思維定勢的束縛,有利于培養(yǎng)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其思維活躍,導致新的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在英語教學中,使用逆向思維,可以開闊學生的思維廣度,改變學生的閱讀視角,體驗不同的閱讀經歷,培養(yǎng)創(chuàng)新意識。
關鍵詞:逆向思維;自學能力;思維習慣
英語閱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英語課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之一。而在學生自主閱讀的過程中,良好的思維能力又是準確領會作者意圖、理清文章脈絡和捕捉細節(jié)的關鍵所在。在閱讀過程中,我們通常所使用的思維方式為正向思維,因為文章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所以學生習慣于沿著事物發(fā)展的正方向去思考問題并尋求解決辦法。其實,對于某些問題,尤其是一些特殊問題,從結論往回推,倒過來思考,從求解回到已知條件,反過去想會有更為準確的發(fā)現(xiàn)。這就是逆向思維的運用問題了。逆向思維是一種另類的思維方式,也叫求異思維。因為習慣性思維不能幫助找到解題的出路,不能幫助學生有明顯的提高和進步,甚至可能帶來負面影響,因此嘗試用逆向思維指導和改進學生的解題思維習慣。
在高三英語閱讀教學中,我引導學生嘗試進行逆向思維,換個角度考慮問題。
高考英語閱讀分為兩個部分:五篇閱讀理解和一篇完形填空。完形填空題是其中的難點。首先,文章內容可能節(jié)選自某些刊物,進行了一定的修改,文章篇幅相對完整,但也有部分缺失。其次,挖空20詞更加大了文章的理解難度。在敘事類的完形填空中,更多側重于動作、心理描寫,作者往往通過一些個人經歷來提煉出對人生的自我感悟。所以文章前一部分寫經歷,后一部分寫感悟。兩部分相互關聯(lián)、信息相通。在議論文閱讀中,學生對于作者觀點的把握有一定的難度,引導學生正確思維尤為重要。在一篇議論類的完形題講解中,我引導學生逆向考慮文章的內容。文章起始為:In his hit song “the Long Run,”Don Henley sang, “ Who can go the distance? It can be seen in the long run.”學生首先想到這個句子中兩個相關聯(lián)的詞distance(距離)和long run(長跑)。誤認為此句意為:誰能跑得遠?在長跑中就能看出來。我沒有立即否定學生的理解,而是引導他們繼續(xù)往下讀,接下為:Going the distance is something many of our young people are " "41 " " to do. Here is a(n) " "42 " " fact: Of the current freshmen attending today’s universities,far less than half will " "43 " ". How can that be?These are supposed to be our best students.
選項為:
41.A.eager " B.unable C.proud D.afraid
42.A.terrible B.obvious " C.simple " D.familiar
43.A.insist " B.research " C.return D.graduate
學生譯為:去遠方是很多年輕人渴望去做的事情。以下是一個簡單的事實,此時學生已一頭霧水,似乎與第一段落毫無關聯(lián),在這個過程中,有的學生在前幾空已經嘗試著做了選項,但是正確率很低。事實上他們并未把握好句意,引導學生正確思維,認真分析句意及其連貫的段意成為關鍵。于是我提出了一些疑問: Far less than half will graduate.(遠不及一半的學生畢業(yè))意味著什么?為什么要說:they are supposed to be the best students.(他們應該是最好的學生)。這兩句話之間有什么關聯(lián)?經過一系列的追問之后,學生開始逆向思考這些問題背后隱藏的意義。原來,逆推的思路為:他們應該是最好的學生——(那為什么)——不到一半的學生畢業(yè)——那么——這是一個怎樣的事實呢——糟糕的。那么,Going the distance這與跑步距離的具體意思無關——應該是: 能夠堅持到畢業(yè)是很多freshmen都不能做到的事情。因此,歌詞隱含的意思為:誰可以走得遠?從長遠才能看得出。因此這幾句意思明了,學生若有所悟。這部分閱讀如果按部就班地從頭開始讀到尾,順勢思維,學生勢必會杜撰出他們各自的理解而造成選項的錯誤,如果通讀之后,能夠從結論開始分析,逆向推理,敢于大膽提出疑問,利用字里行間提供的線索,仔細甄別作者意圖,那么就可能撥云見日,真正準確到位地把握文章內涵、作者意旨。
只有經過長期不斷地訓練,學生才會有意識地去分析文章、提出疑問、深入挖掘、理解到位。
在高三英語的詞匯教學中,我摒棄先詞匯、后句子、再文章的教授方式,嘗試讓學生在“用中學”“讀中悟”“練中記”,充分調動學生自主發(fā)現(xiàn)的學習能力。在詞匯教學中,創(chuàng)設有趣而生動的情境,多角度地呈現(xiàn)詞匯在不同語境中的不同用法。例如在講解fail一詞時,我呈現(xiàn)了幾個句子:
1.Tom failed the exam.
2.The crops failed because of drought.
3.His heart failed him.
4.Words failed me.
5.His eyesight is failing.
通過黑體字所提供的語境暗示,比較試譯,學生開拓了思維,在詞匯的理解運用中更加關注不同語境中的具體語義,而非死記硬背某一詞意,簡單機械地套用句中,造成句意的曲解。
在高考語法填空練習中,詞匯變形的要求較高,因此在日常教學中,對于常用詞的詞形變化糅合到每一課的教學中,多次反復地在課堂教學中回憶、復習。這些復習可以在一篇閱讀后,利用文中的常用詞幫助學生復習其用法。對于詞形相似的詞,要及時摘出,比較分析它們的異同之處,例如:patent和patient,expect和except,contest和content。這些詞的記憶中,對于patent一詞,我認為以舊詞patient用“I耐心地去拿專利”幫助學生聯(lián)想記憶,而expect和except,難區(qū)別在于兩詞字母相同,順序問題,所以,以第三個字母編:pc期望除外。同類詞形變化進行比較類:prefer-preference,differ—difference,refer—reference;energy—energetic,sytem—systematic等。詞匯掌握在比較分析中詞的用法一目了然,從而得以認識、鞏固和記憶。在練習題中,我把各次所做的語法填空習題中的詞形變化錯誤進行匯總,整編成新的練習,或以聽寫或以改錯的形式重新呈現(xiàn),以此強化學生對錯詞的認識。
總之,嘗試改變自己的教學方式、改變學生的思維方式就是一種逆向思維。在改變中產生靈感,課堂教學的生成就會有所不同,希望能夠更多地嘗試新的、成功的教育理論與方法,為英語課堂教學帶來持續(xù)精彩。
參考文獻:
[1]呂勇民.活化英語教材內容.中小學外語教學與研究,2005(4).
[2]徐倩.挖掘閱讀材料的文本獨特性.中小學外語教與學,2010(7).
[3]陶小威.聯(lián)想教學方法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中小學外語教與學,2008(6).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