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教學是最終服務于生活的教學,要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實踐中,去感知、體驗,當學科內容走向學生經驗的時候,學生的學習就不只是“文本學習”,而是“體驗學習”。教師應努力為學生搭建體驗學習的平臺,讓學生的認知、行為、情感三位一體地參與,讓體驗成為有效學習的基石,成為構建高效課堂的橋梁。
在問題情境中體驗學習的樂趣
古人云:“學起于思,思源于疑?!睂W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由問題開始的,又在解決問題中得到發(fā)展。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結合實際情境,體驗發(fā)現和提出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過程”。小學數學教師應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問題情境中體驗知識的生成過程、發(fā)展過程,學會用數學的眼光去思考問題,體驗自己主動建構知識的快樂。
案例1:《空間推理》活動課教學片段。準備好分別是:草花1至草花10的十張撲克牌,分別請四位同學參加第一輪猜數比賽,每人猜一張?;顒舆^程如下:
第一步,出示猜數游戲規(guī)則。猜完后,教師會提示“對”或“錯”。如果“錯”就繼續(xù)往下猜,班長記錄每個學生猜了幾次。
第二步,組織四位同學猜?lián)淇伺粕系臄底帧?/p>
第三步,了解獲勝者的想法。教師提問猜的次數最少的學生:“你很厲害,你最快猜出了正確答案。假如我們班的任意一位同學向你挑戰(zhàn),你還能不能以最少的次數獲勝?”教師轉問其他同學:“按照剛才的比賽規(guī)則,我們繼續(xù)進行下一場猜數比賽,你能預測出比賽的結果,并說說預測的理由嗎?”
第四步,教師提問。對10以內的自然數任意猜,最多要猜幾次?最少要猜幾次?為什么?100以內的自然數呢?1000以內的自然數呢?如果按照原來的方案,使猜數游戲成為挑戰(zhàn)智力的比賽呢?
教師創(chuàng)設開放的、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情境,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其積極思考,從而迸發(fā)思維的火花。案例1中的這些問題引發(fā)了學生急于體驗尋求更有價值的猜數方式的樂趣,引發(fā)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次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各種途徑??梢?,有效的問題情境能使學生產生認知的“不平衡”,引起他們的思維沖突,使教師的教學過程始終在動態(tài)平衡中前進,這樣,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體驗到了學習的樂趣,教師在輕松的教學中實現高效課堂,正所謂“心中悟出始知深”。
在合作交流中體驗思維的碰撞。
教學的本質是一種對話,體驗學習應當是建立在師生、生生互動基礎上的。課堂上,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并進行交流,取長補短,從而獲得積極的體驗。在合作交流中,學生的不同智力水平、不同思維方式,經過交流、整合,有的得到修正,有的得到提升。他們中間的每個人都是學習的主人,誰也離不開誰,在合作交流中體驗思維的碰撞帶來的快樂,喜悅。
案例2:《三角形內角和》教學片段。
(驗證完兩個特殊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
師:剛才這兩個直角三角形是特殊的直角三角形,其余的直角三角形是不是也是180°呢?接下來,請同學們拿出塑料袋里的學具,四人小組合作,驗證一下一般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否也是180°?
(各小組開始探究,教師巡視指導)
學生經過交流合作,相互啟發(fā)、補充,形成了多種思路和方法。學生最大限度地處于思維激活與碰撞的體驗狀態(tài)。
生1:我們小組是用量的方法驗證的,我手中這個三角形的內角和是43°+47°+90°=180°。
生2:我們小組是用拼的方法驗證的,我們先把兩個同樣的直角三角形拼成一個長方形(投影展示),因為長方形的內角和是360°,所以其中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360°÷2=180°。
生3:我們小組是用折的方法驗證的,我們把正方形沿對角線折,結果正方形就分成了兩個同樣的直角三角形,所以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內角和是:360°÷2=180°。
……
在動手實踐中體驗探究的成功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fā)現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兒童的精神世界中,這種需求尤其強烈。”2011版《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認真聽講、積極思考、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都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闭n標還把過程性目標確定為“經歷”“體驗”“探究”三個方面。學生對知識的掌握不是依靠教師的“教”,而是依靠學生的“體驗”。學生沒有親身的體驗,沒有積極的活動,知識很難扎根在腦海中。在教學中,讓學生動手實踐,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拓展認知結構,從而體驗探究的成功。
案例3:《什么是周長》教學片段。
首先,摸一摸。老師說:“沿著樹葉的邊,注意從這個起點開始又回到起點,這條邊就是樹葉的邊線,要記住你是從哪里開始的喲。”學生興致勃勃地動手摸樹葉的邊線,邊摸邊體驗,并與同學交流是從哪里開始摸,到哪里結束。
其次,描一描。老師問:“你們能不能把樹葉的邊線描在白紙上,然后互相說說你是怎么描的?”學生專注地描邊線,邊描邊體驗,然后興奮地描述自己描的方法。
最后,剪一剪。老師表示:“瞧,老師為你們準備了很多漂亮的卡片,你會把上面的圖形剪下來嗎?我們比賽,看哪個小組剪得又快又好?!睂W生高興地動手剪,邊剪邊體驗,有的同學剪完了,興奮地把圖形高高地舉起來,請別人欣賞。
師:不錯,你們都能很快找到圖形的邊線,那你們會用手中的圖形來說一說周長嗎?
生1:三角形一周的長度就是三角形的周長。
生2:心形圖一周的長度就是心形圖的周長。
在現實生活中體驗知識的用處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源于生活的教育是最無痕的教育。數學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并用之于生活??梢?,教師應該把學生的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放在一個相當重要的位置,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知識和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學生熟知的、貼近他們生活實際的教學活動情境,架起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的橋梁,使學生從周圍熟悉的事物中學習、理解數學,感受數學與現實生活的聯(lián)系,讓學生在現實生活中體驗知識的用處。
聯(lián)系生活實際 把教材內容與生活實際結合起來,創(chuàng)設體驗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心理需求,引導主動體驗,特別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同時,也使學生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體驗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
案例4:特級教師黃愛華《24時計時法》教學片段。
師:中央電視臺有一個收視率很高的節(jié)目,老師放一段片頭音樂,請同學們猜猜是什么節(jié)目?(播放“新聞聯(lián)播”片頭音樂)
生1:新聞聯(lián)播。
生2:新聞30分。
生3:“新聞30分”是中午播出的,不是“新聞30分”,是“新聞聯(lián)播”。
師:“新聞聯(lián)播”節(jié)目是在什么時刻播出的?
生:晚上7點。
師:(板書:晚上7:00)同學們都認為是這個時刻嗎?有沒有不同的意見?電視畫面上是寫著“晚上7:00”嗎?我們一起來看電視。(播放“新聞聯(lián)播”片頭視頻。)
生4:不是晚上7時,是19時。
生5:19時就是晚上7時。
師:(板書:19:00)19時,這是一種什么計時法?它跟我們說的晚上7時有什么不同?今天我們一起研究“計時法”。這是電視節(jié)目預報,你最喜歡的節(jié)目是在什么時刻播出的,請說給小組同學聽。
生:8:50 金色童年
9:30 兒童英語
14:00 六一劇場
16:40 七巧板
18:30 大風車
22:00 晚間新聞
師:(板書電視節(jié)目預報的時刻)誰愿意把對應時刻寫到黑板上來?
生:8:50 9:30 14:00 16:40 18:30 22:00
(上午8:50 上午9:30 下午2:00 下午4:40 晚上6:30 晚上10:00)
再現生活情景 數學最大的價值和魅力是學習者能在生活中運用它,作為學習的引導者,教師在課堂上應該巧妙地將“學科數學”與“生活現實”有機結合起來,使“學科數學”回歸到“生活現實”,讓學生實實在在地體驗到學好數學能更好地為生活服務,解答數學應用題就是在做身邊的一件事。教師要創(chuàng)建“生活需要”式的教學氛圍,變傳統(tǒng)的“在課本中學數學”為“在生活中做數學”,引導學生體會數學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了解數學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體會數學與生活同在的樂趣。使學生在面對實際問題時,能主動嘗試從數學的角度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
案例5:《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教學片段。
練習:小明家裝修時有許多形狀如下圖的窗戶,請問做一個這樣的玻璃窗戶需要多少平方米的玻璃?
生1:1.8×1.2+3.14×()2÷2
師:如果玻璃每平方米30元,做一個這樣的玻璃窗戶需要多少錢?
生2:〔1.8×1.2+3.14×()2÷2〕×30
生3:老師,他的算式錯了!他的算式錯了!
生4:是1.8×(1.2+1.8÷2)×30
師:請你說說你的想法好嗎?
生:我是這樣想的。我們家裝修時,我看見師傅丟棄了很多圓形玻璃的邊角料,我想,做圓形玻璃(包括半圓形)時計算玻璃的用料時應該按照正方形或長方形來計算。題中的半圓部分要按照長方形來計算,1.8÷2是半圓所在長方形的寬。
師:玻璃的四周要用密封條,做一個這樣的玻璃窗戶需要多長的密封條呢?
生1:(1.2+1.8)×2-1.8+1.8×3.14÷2
生2:1.2×2+1.8+1.8×3.14÷2
生3:(1.2×2+1.8+1.8×3.14÷2)×2
師:為什么要乘以2?
生:玻璃窗戶的兩面都要用密封條,所以要乘以2。
師:求玻璃的面積與求密封條的長度有什么不同?
生:它們的意義不同。一個是求面積,一個是求周長。它們的計算方法也不同。
(作者單位:福建省建甌市第二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