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學階段,很多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操作活動進行獲取數(shù)學知識的過程中,往往帶著很強的目的性指向了數(shù)學事實,只是將操作活動作為獲取數(shù)學事實的“腳手架”,對操作活動的本身的關(guān)注卻是很少,讓操作活動經(jīng)驗的積累往往成為了一個被遺忘的角落。那么,如何幫助處在小學階段的學生,在操作活動過程中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呢?
一、操作方案的制定需要學生的參與
操作活動作為學生學習數(shù)學的一種重要方式,有時,教師只是將明確的操作流程(也就是這個操作活動需要做什么、按照什么步驟做等等)直接強加給學生,接著讓學生按部就班地執(zhí)行教師所提供的操作步驟,來實現(xiàn)學生獲取知識的目的,這樣一個看似學生在操作活動中獲取知識的過程,卻很容易導致學生將操作活動的關(guān)注點放在最后的結(jié)論上,而忽略了對操作本身(也就是學生在探索知識的過程中可以采用什么操作方式、為什么要這樣操作、還有沒有別的操作方法等等)的思考,從而導致了學生雖然有操作,卻很難在操作過程中獲取活動經(jīng)驗。因此,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操作活動之前,不僅要讓學生明確操作的目的,更應讓學生參與到操作活動的步驟和方法的制定,親身經(jīng)歷從對操作步驟和方法的思考到交流各自的想法進而形成操作方案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獲得進行操作活動的準備工作的經(jīng)驗積累,也為下一次進行類似的操作活動進行遷移利用提供借鑒。
以下是針對人教版三年級“分數(shù)初步認識”(本課重點是學生主動建構(gòu)“ ”)一課,教師通過問題:“如果要把一塊月餅公平地分給兩個人,每個可以分到多少?”引導說學生說出“一半”后,利用圓形紙片代替月餅組織學生進行操作活動,兩位教師的不同的處理方式:
方式一:教師直接讓學生按以下步驟進行操作:
1、把圓形紙片進行對折,使折痕的左右兩邊大小相等;
2、用鉛筆進行描出圓形紙片上的折痕;
3、用水彩筆把折痕的左邊或是右邊涂上顏色。
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學生較好地完成了以上的操作步驟,并得出了涂上顏色的部分表示這個圓形紙片的“一半”,沒涂上顏色的那部分也表示這個圓形紙片的“一半”,根據(jù)以上的操作步驟,引導學生得出了“一半”的含義,進而引出“一半”的數(shù)學表示方法:
方式二:教師在讓學生拿出圓形紙片后,提問:“現(xiàn)在你們想一想,可以怎樣在圓形紙片上表示出“一半”?”教師的這一問,馬上激發(fā)起學生的探究欲,紛紛都開始想為“如何在圓形紙片中表示出一半”出謀劃策,教師馬上抓住這一“契機”,組織學生進行獨立思考、同桌交流、全班交流等,制定出了“在圓形紙片上表示出“一半””的操作步驟,學生根據(jù)制定的步驟進行操作,在教師的組織、引導下,通過操作活動很好地理解了“ ”的含義。
雖然以上兩種方式都能夠讓學生理解“ ”的含義,但是,從組織學生參加操作活動的過程來看,方式一:對于操作活動的步驟和方法采用了教師強加的方式,似乎只有操作的形式,卻無操作的實質(zhì),學生的活動經(jīng)驗自然得不到積累;方式二:在操作活動開始之前卻能給予學生充分的思考和交流的空間,讓學生親身經(jīng)歷了操作方案的形成的過程。這樣,學生會在本次的獨立思考和與人交流,進而形成可實施的操作方案的過程中,獲得進行操作活動的準備工作的經(jīng)驗積累,為下一次制定類似操作活動的方案奠定基礎(chǔ)。
二、操作活動的開展需要教師的組織、引導
在小學數(shù)學課堂的操作活動中,以學生為主體,并不代表教師就不用參與,如果學生的操作活動缺乏了教師的組織、引導,學生往往會在操作活動中成為“無頭蒼蠅隨處飛”,學生在盲目地活動過后,既浪費了時間又沒達到任何學習目的,更談不上從操作活動過程中積累數(shù)學活動經(jīng)驗。因此,學生在數(shù)學課堂中進行操作活動,教師必須進行適時(當學生的操作活動偏離主題時,要引導轉(zhuǎn)向;當學生的操作活動受阻時,要進行點拔指導等)、適度(即:根據(jù)學生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達到滿足學生需求為原則)、適法(即:把握好是教師進行組織或引導,還是放手學生自己操作。)的組織或引導。
教師在為學生積累活動經(jīng)驗奠定積極心理基礎(chǔ)之后,通過對學生進行操作活動前的制定操作方案環(huán)節(jié)以及實施操作方案的活動過程中進行適時、適度、適法的組織、引導,為學生在以后的操作活動中,進行獨立思考、與人交流等方面積累了寶貴的經(jīng)驗。
三、操作后需要反思、總結(jié)
在操作活動完成后,教師應及時組織學生對操作活動的整個過程進行回顧、重新思考,并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自我意識(即:反思自己在操作活動過程中做得成功與不足的地方)——問題歸因(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做得不足的原因又是什么?)——操作重建(再次進行類似的操作活動時,對成功之處如何借鑒?失敗之處又該如何改進?)”。學生通過對操作活動過程中的不足或成功進行反思、總結(jié),進而修正或強化,從而,使學生的操作活動經(jīng)驗得到潛移默化的累積。
總之,學生對操作活動經(jīng)驗的積累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它需要教師在利用操作活動這一“腳手架”進行獲取數(shù)學知識的同時,重視對操作活動本身的關(guān)注,扮演好教師在活動中組織者、引導者等角色,讓學生在經(jīng)歷思考、交流、反思等過程中,積累操作活動經(jīng)驗。別再讓學生操作活動經(jīng)驗的積累成為了一個被遺忘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