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班斯基提出:“教學手段的優(yōu)選是實施教學過程最優(yōu)化的主要方案之一?!崩枚嗝襟w教學,就解決了長期困擾在中學語文小說教學中的難題。多媒體以其特有的形象鮮明、誘發(fā)思維的特性能引起中學生強烈的學習興趣和探尋的欲望。那么,在小說中如何使用多媒體呢?
一、展示形象,揭示主題
文學作品的主題是作品的靈魂,它是作家在作品中通過描繪現(xiàn)實生活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中心思想,具有鮮明的階級性和時代特征。只有明確地認識了作品的中心思想,即主題,才算是把握了作品的精神實質(zhì)。
怎樣才能更好地讓學生深刻理解小說的主題呢?必須通過文章的講述,層層開掘。如《故鄉(xiāng)》,這篇小說由于寫作年代較早,加上文章篇幅較長,含蓄深刻,學生難于理解。我們利用多媒體教學,展示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激發(fā)學習興趣,就能使學生更深刻地理解小說的主題?!豆枢l(xiāng)》塑造了閏土和楊二嫂兩個栩栩如生的藝術典型。這兩個人物在二十年中都發(fā)生了極大的變化。如果學生能深刻地理解人物形象及其變化的原因,進而就能深刻地理解主題。但由于初中學生的生活經(jīng)歷和認識水平的有限,盡管課本中的文字已對這兩個人物進行了深刻地描繪,但部分學生理解起來還是很難。為了把閏土和楊二嫂這兩個藝術典型形象地再現(xiàn)在同學們的面前,我選用多媒體展示他們的形象畫面。當我播出少年閏土的畫面時,熒屏上呈現(xiàn)出少年閏土月夜刺猹的美麗畫面(深藍色的天空中掛著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是海邊的沙地,都種著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中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紫色圓臉,項帶銀圈,瞪著一雙活潑機智的大眼睛,紅活圓實的手捏著一柄鋼叉,正向一匹猹盡力刺去,那猹卻一轉身,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此時,學生的學習興趣立即被激發(fā)起來。在強烈的好奇心驅(qū)使下,同學們都認真觀察畫面,展開了豐富的聯(lián)想,仿佛已置身于那美妙的畫面之中。這時,學生不僅能易如反掌地說出少年閏土的外貌、動作,而且能深刻地領會閏土這個小英雄的形象。正當學生沉浸在美的情境之中,我隨即播出中年閏土的畫面。這時,同學們立即從沉醉中驚醒過來,驚異地注視著畫面,觀察著飽經(jīng)風霜、遲鈍麻木的閏土(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圓臉已經(jīng)變作灰黃,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皺紋,眼睛紅腫,頭上戴著一頂破氈帽,身上只一件極薄的破棉衣,手里提著一個紙包和一支長煙管,手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是松樹皮)。此時,毋須老師多講,學生已分明地感受到兩個截然不同的形象。這時,教師適時點撥學生再從言行和態(tài)度去分析比較少年閏土和中年閏土的不同之處,并引導學生分析導致這一變化的原因,使學生自然而然地通過形象的前后對比加深了對小說主題的理解。
楊二嫂是小說的另一個重要的人物形象。她明索暗偷,貪婪刻薄,是個潑婦的形象。盡管書中對楊二嫂的外貌作了生動形象的描繪,但學生理解起來還有一定的難度,對這一形象的意義認識還不夠深刻。因此,在分析這一形象時,我借用多媒體手段,讓學生看著畫面聽著聲音。學生聞其聲,見其人,充分感知楊二嫂這一潑婦式的人物形象及其與眾不同的“尖利怪聲”。當同學們看到凸顴骨,薄嘴唇,兩手搭在髀間,張著兩腳的楊二嫂時,自然就想起了畫圖儀器中細腳伶仃的圓規(guī),同時,也深深地理解了魯迅這一形象比喻的深刻內(nèi)涵。隨即,我又播放楊二嫂年青時的圖片(擦著白粉,終日坐著,年青漂亮的豆腐西施)。教師再引導學生用對比的方式分析楊二嫂這一人物形象及其變化的原因。這樣,教師對作品主題的提煉和作品意義的講解可謂是水到渠成了。
二、音像渲染,揭示主題
初中語文教材中的《變色龍》是契訶夫的一部優(yōu)秀短篇小說。作品的思想內(nèi)容雋永深刻,而這深刻的主題思想又是通過人物形象的塑造來表現(xiàn)的。因此,讓學生深刻領會主人公的典型性格特征是學生理解作品主題的前提。那怎樣才能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主人公的真正嘴臉呢?我采用了這樣的教學方式:先分組指派角色,分別充當奧楚蔑洛夫、赫留金、獨眼鬼、葉爾德林和普洛訶爾;接著用多媒體播放這篇小說的朗讀錄音,讓學生配合聲音表演,感受人物形象。然后再播放視頻,讓學生眼觀“變色龍”的形象,耳聽“變色龍”的聲音,使學生邊聽、邊看、邊想、邊體驗人物的語言、語態(tài)、語勢;體會神態(tài)、動作以及動作表達時的心理活動,讓學生充分感知人物形象的鮮明特點;最后再次在課堂上仿演出來。當學生完全沉浸在表演的情境中時,再引導學生討論“變色龍”這一形象的意義,這樣,學生對小說主題的把握就會更加精準了。采用多媒體創(chuàng)設情境,渲染氣氛,感知人物形象,再讓學生親身實踐去領悟這一人物形象。從而,使學生在欣賞和實踐中領會“變色龍”這一文學形象的社會意義,悟出了作品的深刻內(nèi)涵,成功地完成了教學任務。
三、創(chuàng)設情境,揭示主題
中學語文的許多課文里都蘊含著美育因素,恰當?shù)剡\用多媒體手段能使這些美育因素再現(xiàn)為具有美的形感、美的色感、美的聲感的立體感形象,使學生在審美的認識過程中,形成審美的意象,培養(yǎng)審美的能力,讓學生在感知美的基礎上理解主題。
多媒體在小說教學中的應用,打破了以往“一張嘴、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舊格局,用音像把小說中抽象的人物化為具體可感的人物形象,為同學們提供了形象的感知材料,使他們在美的形象感染中強化美的形感性,把感性認識一步步提高到理性認識;把多媒體出示的感性材料,通過思考、討論、實踐轉化為抽象的系統(tǒng)概念,深化了小說的主題。多媒體利用音像創(chuàng)設情境,加強形象對比,渲染氣氛,使學生充分感受小說的基調(diào)和氛圍,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同時,增強了語文教學的直觀性、形象性,優(yōu)化了課堂教學結構,為提高學生文學素養(yǎng)打下了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