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簡單地闡述了綜合實踐課程實施過程中的某些不良現(xiàn)象,并針對這些不良現(xiàn)象提出一些解決的策略。
【關鍵詞】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5)11-0110-02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已經實施好多年,雖說是新課程的亮點,卻沒有亮起來,反而成了學校課程實施的“雞肋”,學校實施覺得難,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教學覺得難,學生學習覺得難。下面我就結合我校實施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際來談談實施過程中的問題及對策。
一 存在的問題
1.觀念存在誤區(qū)
有一部分教師覺得只要教好語文、數學、英語、科學等有期末考試的學科就可以了,讓學生把期末考試考好,讓家長覺得滿意就萬事大吉了。而像綜合實踐活動這些課程既沒有期末考,家長又不重視的學科,學校平時也沒有組織教學檢查,任課老師就輕視了。調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任課教師教學時沒有教案,在指導學生活動實施的過程中,也沒有針對學生活動的主題制訂具體的指導方案。指導教師對學生活動的開展過程可能遇到哪些問題和困難缺乏預先的設想和解決方案。結果就出現(xiàn)實踐活動半途而廢,或者在綜合實踐課中上語文等其他學科、讓學生在課中講故事等,甚至還出現(xiàn)讓學生自由活動的怪現(xiàn)象。
2.教師覺得難教,讓學生實施起來覺得更難
有一部分教師不是不想上好這門課,而是覺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不好上”“難教”,覺得難以入手。沒有教材,沒有教參,不知道教什么,怎么教,于是很多老師怕教這門課。目前雖然全國各地開發(fā)了綜合實踐活動的各類“資源包”或“學習手冊”,有省、市教研部門組織編寫的,有研究機構或社會人員組織編寫的,但質量參差不齊,這些資源不切合自己學校的實際,參考實施起來就有這樣那樣的問題,如學生的校外活動安全沒有保障,班級學生多難以管理等。調查發(fā)現(xiàn),在實施過程中實踐活動往往是虎頭蛇尾或者出現(xiàn)老師代寫調查方案、報告的現(xiàn)象。
3.臨時抱佛腳,沒有常態(tài)化實施
綜合實踐活動的常態(tài)化,指的是要讓人們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習以為常,不再覺得這是一門特殊的課程?,F(xiàn)在有些學校有些教師到教育局等部門要組織研究性學習成果評比時,就突擊組織學生搞幾個小課題研究,目的是為了獲獎。學校領導要求任課老師把成果拿出來,任課老師就匆匆忙忙組織學生開展一些活動,在很短的時間內就總結成果。試想,這種只重視結果,不重視過程的研究性學習,能有幾個學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認識得到形成,意識得到培養(yǎng),個性得到發(fā)展呢?
通過分析上述幾種現(xiàn)象,可以看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過程中還是有很多問題的。
二 策略
1.轉變觀念,對教師和家長進行“洗腦”,樹立起正確的課程價值觀念
正確的價值認同是落實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思想保證。面對改革中諸多的困難,只有解放我們的思想,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才能在真正意義上開展。我們首先要認識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和開發(fā)不僅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發(fā)展,其基于學校特點的開發(fā)過程也是教師拓寬視野,全面提升教學質量,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重要途徑。如我省嘉興市在大面積推動綜合實踐活動的氛圍下,許多學校通過研究性學習活動的常態(tài)化實施,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切實感受到教師不僅提升了研究性學習活動的指導能力,也提高了自身各方面的素養(yǎng),許多教師對綜合實踐活動這門非高考學科與高考課程的良性互補作用都表示了充分的肯定。近幾年嘉興市憑借綜合實踐活動常態(tài)化設置,在2006年獲得了省政府基礎教育優(yōu)秀成果獎一等獎。教師和學生發(fā)展獲得了雙贏。
2.加強師資力量建設
由于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內容的豐富性、過程的生成性、空間的廣闊性和時間的連續(xù)性,對師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學校的所有教師和管理者都應當成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指導教師。學校應將綜合實踐活動與教師的業(yè)績考核、職稱評定掛鉤,鼓勵班主任、任課教師組成綜合性的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師指導小組,不能僅僅指定少數專職教師來承擔指導任務。必要的時候,還可以利用社會教育資源,例如公務員、社區(qū)工作人員、有關專家及家長等。
第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必須配備專職教師作為統(tǒng)帥核心,規(guī)劃、協(xié)調活動的開展工作。綜合實踐活動開發(fā)實施是一項艱巨復雜、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工作,必須依靠專職教師來完成。綜合實踐活動課實施涉及的因素相當復雜,每一項活動的確定和開展不僅有賴于學校開發(fā)的課程資源,還涉及活動小組學生間的合作,指導團體教師間的配合以及有關社會力量的協(xié)助。這需要專職教師在學生之間、師生之間以及學校與社會之間架起一座座相互溝通的橋梁,為學生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創(chuàng)設良好的內外部條件。
第三,加強校際交流與合作。有效的交流與合作可以為雙方提供啟發(fā)與幫助,減輕學校和教師的壓力,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一方面在學校內部建立起集體備課組,發(fā)揮教師自身的資源優(yōu)勢;另一方面打破學校之間、區(qū)域之間的界限,建立中心教研組,充分發(fā)揮骨干教師的示范、輻射、帶動作用,積極開展觀摩、研討、成果交流等活動,促進各校均衡發(fā)展。
3.加強學校課程領導
綜合實踐活動作為開放性、活動性、實踐性都很強的課程,實施過程需要學校各部門協(xié)同合作,因此需要一種全新的管理機制來保障它的實施。學校在組織機構、制度建設、師資培訓、資源開發(fā)上都需要進行相應的管理改革。因此,成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領導小組是必要的,特別是需要校長或常務副校長對各職能機構進行總的指揮協(xié)調。從一些學校的實際看,也可以在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領導、規(guī)劃、組織和協(xié)調等工作的前提下,成立以分管校長為組長,教導主任、年級組長、資料室主任為成員的研究性學習課程校領導小組,具體負責制訂實施辦法,宏觀調控和微觀指導,同時開展以針對實施過程中的問題為課題研究的工作。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過程,是一個逐步展開的課程開發(fā)的建設性工程。不同的學校應根據不同的學校文化、教師基礎和資源進行課程設計。
臺州溫嶺中學的研究性學習活動是按照“大班小班化”的管理模式進行的。班主任根據年級段有關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統(tǒng)一安排,落實大班學生研究性學習的活動計劃。具體的指導工作落實在小班指導教師身上,即需要具體負責一個小班學生的研究性學習活動的組織實施與管理指導工作,隨時了解學生課題進展情況,幫助學生解決各種問題和困難,關注學生在研究性學習實施中的態(tài)度和表現(xiàn),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協(xié)調各小組之間的關系,并負責與家長溝通聯(lián)系。這樣的管理模式基于原有的行政班管理,學校在管理機制的變化上比較平穩(wěn)。
作為學校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努力擔當起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重任,去創(chuàng)造一個美好的育人平臺,這是我們的教育理想。
參考文獻
[1]郭元祥、伍香平編著.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責任編輯:龐遠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