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母親把孩子交給世界,世界將還給她一個什么樣的“人”?
張曉風在散文《我交給你們一個孩子》中提出了這樣一個嚴肅的命題。人們稱賞其文其情,卻很少思考:面對孩子,作為“世界”一部分的“我”,應承擔什么樣的責任?
有一個特殊的人群,更應當以宗教般的虔誠與熱情,思考這一問題,并付諸日復一日的實踐。這個群體,就是教師。因為學校是孩子面對的“世界”中如此重要的部分,說是“奠基性的”也不為過。
一個活潑快樂的孩子走進學校,我們能否讓他(她)保持太陽般的明亮,同時也學會安靜地傾聽與思考,慢而清楚地表達——在氣質中加進月亮的溫柔與沉靜?
一個暴躁不安的孩子,我們能否讓他(她)安下心來,漸漸地信任老師,信任同伴,進而相信世界,相信自己,逐漸擁有安全感與自信——世界終于逐漸明亮起來,安定下來?
一個孤獨內向的孩子,我們能否讓他(她)克服先天的羞怯,逐漸打開自己,展現(xiàn)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同時也在與他人、世界的交流中學習,成長—— 深沉的湖綠、清澈的天藍中,加進明麗的黃,甚至炫目的紅——自我、他人以至世界,都充分地呈現(xiàn)出流動變幻之美?
……
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為我們提供了方向:一個理想的學校,不是“一切都明確規(guī)定、熱熱鬧鬧的學校”,而是“能從容平和地、安心地學習的學?!?。
建設(創(chuàng)造)這樣一間教室,應該成為每一個教師的夢想。準確地說,不是夢想,而是職責。我們應該將張曉風的命題提升到更高的層面:上帝創(chuàng)造了生命,把他(她)交到了我們的手中,我們將還給他一個什么樣的“人”?這生命中,也包含了我們自己:我們將在什么樣的生命狀態(tài)里,確立自己作為一個“人”的價值?
本書更重要的價值,是告訴我們如何去實踐。路雖遠,但就在腳下。星光在遠處,在高處,有許多專家學者為我們描繪出烏托邦式的遠景與美景。但從暗地走到開闊光明之地,需要一步一步踏實的努力。腳下的這一步,該如何邁出?接下來又要怎么走?佐藤學不是那種坐在書齋里閉門造車的學者,他“丟開一切抽象的語言”,“與教室里的學生和教師同呼吸”。沒有居高臨下的傲慢刻薄,沒有故弄玄虛的深奧空洞,只有謙卑真誠的態(tài)度和具體實在的探索,指引方向的同時,也教我們怎么走好腳下的每一步。
“媽媽和老師都說學校里很好玩兒,騙人!”“根本不如在家看書、玩游戲有趣!”怎樣幫助學生克服這種普遍的厭學情緒?
“下面怎么辦呢?”“那種‘下一步怎么辦’的焦慮,我是太理解了!”教師在課堂上為什么有這樣的焦慮?如何真正地傾聽和理解學生?
問題剛提出,教室里的手便舉成一片樹林;學生和教師都以一種“真理在握”的簡單明確的態(tài)度發(fā)言或總結;課堂熱熱鬧鬧,教學活動一個接著一個——這樣的課有問題嗎?不確定的思考和語言中所蘊含的創(chuàng)造性,是否被“善意地撇到了一邊”?
學生的發(fā)言完全超出了教師的預設,也超出了常情常理——教師能否耐心地了解他(她)的想法,與不同的“邏輯世界”對話,在“參差多態(tài)”中展開有魅力的教學,讓學生理解差異的價值進而相互學習?
一節(jié)公開課結束了,教師如釋重負,總算“做完了”。一項教學實驗(課題)結束了,成果印成了小冊子,又開了研討會,總算可以休息一下了,“教研呀,得過一段時間再說了”。為什么教學研討不能成為可持續(xù)的、愉快的常態(tài)?好的研討應該是什么樣的?
綜合性學習如何展開?佐藤學所倡導的“活動,合作,反思”究竟如何體現(xiàn)?“海洋中的生物”,“云怎樣產生?”“霜柱為什么會產生?”……在這些豐富的主題性學習中,學生的知識、能力、品質如何提升?教師的作用何在?如何發(fā)揮?
較之于專家們那些高深的課題,這些才是我們的日常教學必須面對的問題。而這些問題的核心,是對“教育”的本質、“人”的本質的理解:教師能否放下自我,真正把 “人”的發(fā)展放在第一位?怎樣做才是把“人”的發(fā)展放在第一位?
佐藤學的回答是樸實而具體的,如本書標題,雖志在革命——根本性的改變,態(tài)度和方式卻是靜悄悄、不事張揚的。作為“付諸行動的研究者”,他每周都會去很多學校參觀訪問,他去的學校包括高中、初中、小學、幼兒園,甚至養(yǎng)護學校等。他觀摩過數(shù)不清的教室,近20年來一直如此。因為“一次演講而使得學校或授課有所改變,還從來沒有過”,所以他原則上拒絕演講的請求,而是作為教室中與大家共同生活的一員,和教師們交流課堂的實際情況,分享有趣與豐富的部分,也探討困惑與解決之道。與那些“只會帶著一堆紙上談兵的理論進教室,通過單方面臆斷教師們工作來體現(xiàn)自己的生存價值”的教育專家相比,佐藤學的研究真誠、具體、慎重、寬容,具有與其人其文高度統(tǒng)一的品質。
這樣的品質,吸引我在疾馳的高鐵上,用兩個小時集中閱讀完了這本書。接下來的一個多月里,工作之余,我又將這本書重新細讀與梳理了一遍,并作了詳細的筆記。在以后的漫長歲月里,這本書還將靜悄悄地影響我的課堂、我的生命。
就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同事告訴我,她孩子的數(shù)學老師在課堂上用真實的錢幣創(chuàng)造情境,討論一個數(shù)學概念,并邀請家長共同學習,使我聯(lián)想起本書中原田老師講述“分數(shù)”的案例。這位數(shù)學教師是受了這個案例的啟發(fā)嗎?也許是。不過更大的可能是,富有熱情與智慧的一線教師,所見略同,不謀而合。“靜悄悄的革命”,正發(fā)生在我們的課堂上,雖然問題還那么多,困難還那么大。熱愛自己的職業(yè),甚至從中體會到宗教般的神圣感,自然就會作出種種努力變革課堂,提升品質。臺灣的李玉貴老師告訴我,她把自己每天的課錄下來,做家務時回放給自己聽,琢磨哪些地方可以改進。這是她自覺的“靜悄悄的革命”,這樣的革命,我們也可以日日踐行之。
北大的錢理群教授則倡導體制困局內“靜悄悄的教育變革”,“想大問題,做小事情”,“影響一個算一個,幫助一個算一個”:如果你在每一個班級里,影響了三五個學生,積累下來,就會影響上百個學生;還有許多老師和你一樣做,就會影響上百萬、上千萬的學生,這是一個多么了不起的成績。
佐藤學本人如此定義“靜悄悄的革命”——創(chuàng)建“學習共同體”的教育實踐活動。當專家、一線教師、學校管理者、家長、學生攜手構建起這樣一個平等、開放、真誠的共同體時,我們就可以對未來多一些信心。正如本書副標題所言——“課堂改變,學校就會改變?!睂W校改變,“人”就會改變。
“人”的改變,才是社會進步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