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祥森的小說《臺階》敘述生活的本身,并沒有流露什么,達到了“無技巧”的藝術高度,因而這篇小說成了我們解讀和教學難以跨越的一個檻,成了語文老師心中的一個痛。從許多教學設計來看,令人滿意的不多,更不用說課堂教學了。作為一篇小說,一篇文學作品,如何通過教學在語文訓練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精神成長,是優(yōu)質(zhì)教學永遠追求的目標。但是,這當中有很多“臺階”需要我們?nèi)ヅ试健?/p>
第一級臺階:教學主題選擇的視角
現(xiàn)在,我們語文教師對文本解讀越來越重視了,解讀的水平也越來越高。這對語文教學來說無疑是一件幸事。不過也有一種不好的傾向,就是往往依據(jù)自己解讀出來的主題設計教學,根本不考慮學生的接受水平和心理需求。因此,在我們面對一個主題教學文本的時候,是選擇教師視角還是學生視角,這是個大問題。
對《臺階》主題的解讀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有人認為《臺階》中的父親超越自己的經(jīng)濟實力,追求虛浮的地位,是一個悲劇性的角色。也有人認為《臺階》中的父親花大半輩子造高臺階的屋子,為子孫造福無可厚非,至于人生的困境誰也無法避免。這樣那樣的解讀也許都沒有錯,因為文本通過“我”一個小孩子的客觀敘述視角給了我們盡可能大的空間,每個語文教師都可以從中有自己的發(fā)現(xiàn)。我們的孩子手很小,沒有必要放得過多。作為一篇文學作品,作為一個主題文本,我們從學生的角度選擇一個恰當?shù)慕虒W主題,然后從文本的原生價值中遴選具有教學價值的內(nèi)容,才能讓孩子們有所收獲。我們的孩子還處在初中階段,由于影視娛樂文化的影響和理想教育的缺失,人生追求的層次是較低的。這一課正是一個絕好的教材,如果選擇“我們應該過有尊嚴的生活”的主題進行教學,將激勵學生形成積極的精神追求,利于學生一生的成長。
第二級臺階:文本解讀的路徑
《臺階》作為一篇小說,其意蘊深厚,主題博大,這樣的作品最適宜確定一個教學主題,對學生進行價值引領,所以,我們應該走“文本解讀”的路子,而不僅僅是“語言訓練”的路子。但是,要進行文本解讀,實現(xiàn)價值引領,需經(jīng)由語言文字抵達,離開了語言文字的所謂價值引領就是“木乃伊”,沒有任何的生命力。披文入情,由文悟道,這樣的“道”和“情”才能潤物細無聲,化為學生生命中的營養(yǎng)成分。
這篇小說選擇的敘事視角是一個孩子。他不是思想者,而是觀察者,用質(zhì)樸的語言敘述著父親辛勞而苦澀的一生。我們看到的主要是父親建臺階、坐臺階的一個個細節(jié),而他的內(nèi)心活動被遮蔽了起來,他與周圍人的關系被隱藏了起來。臺階建成后父親的內(nèi)心應該是翻江倒海的,而“我”的敘述仍然是平靜的,不動聲色的。特別是最后,“好久之后,父親又像問自己又像是問我:這人怎么了?怎么了呢,父親老了”?!案赣H老了”避重就輕的一句回答,具有非同一般的張力。對待這樣的文本,所謂解讀就是把那些語言文字的膠片放在生活體驗之中浸泡,“情”和“道”也就自然地顯示出來了。
第三級臺階: 深入文本的關鍵
一個稱職的語文教師,要善于在學生忽略掉的、以為是不言而喻甚至是平淡無奇的地方,發(fā)現(xiàn)精彩,且揪住不放。
《臺階》這篇小說容易被學生忽略的或以為平淡無奇的地方,我們可以用還原生活情境的方法把其中的矛盾提出來,然后前后文聯(lián)系起來思考,父親比較復雜、內(nèi)隱的心靈世界就會顯示出來。我們來看這樣的一處——
正好那會兒有人從門口走過,見到父親就打招呼說,晌午吃過了嗎?父親回答沒吃過。其實他是吃過了,父親不知怎么就回答錯了。
“正好那會兒有人從門口走過”,讀這一句,我們似乎可以感受到“父親”那期盼的目光、急切的心情。為等這一刻,已經(jīng)不知在心底演練過多少遍,甚至應對的話都已經(jīng)想好了。
這個場景應該是這樣的:
“哎呀,你家的臺階真高啊!”
父親滿面含笑道:“不高,不高?!?/p>
傳統(tǒng)的“父親”不可能用肯定回答,他認為像他這樣地位的人在這個時候應該表現(xiàn)一下謙虛和客套。
但可悲的是,曾經(jīng)演練過無數(shù)次的理想場景并沒有像預期的那樣出現(xiàn),當經(jīng)過門口的人問了一句“父親”意料之外的“晌午吃過了嗎”后,竟使他措手不及,早已在心中演練多遍的否定詞也脫口而出——“父親回答沒吃過。其實他是吃過了,父親不知怎么就回答錯了”。
建成臺階前,柳樹枝老是搖來搖去,卻搖不散父親那專注的目光。他對尊嚴是那樣的熱切,那樣的癡迷!建成臺階后,他人的漠視無疑似一盆冷水從頭澆到腳,他作為底層人的千百年來揮之不去的自卑“井噴”了,他在臺階上一級一級地往下挪,可是想起自己大半輩子的辛勞,他應該心有不甘。只有這樣,我們才真正進入了文本解讀的層面。
由此可見,根據(jù)學生的需要選擇一個適當?shù)慕虒W主題,調(diào)動學生的生活體驗和審美想象,把語言文字還原成生活情境,是《臺階》教學解讀必須要經(jīng)歷的。只有站在這些臺階上,老師才能引導學生走進文本的深處,在語文訓練的過程中促進學生精神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