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近年來,江蘇省基礎教育青年教師教學基本功大賽備受老師們關注。本期呈現(xiàn)的王美霞、王蘇瑩兩位參賽教師均榮獲2014年基本功大賽一等獎,從她們的追述中我們不僅可以了解選手們在比賽過程中的體驗,也可以獲得一種非日?;挠^課視角,以及一種反思教學的途徑。
近幾年來,“模擬課堂”逐漸成為職稱評定和許多教學比賽常用的形式。在連續(xù)兩屆江蘇省青年教師語文基本功大賽中,模擬上課所占權重在所有比賽項目中占45%。對選手來說,這個項目得分的高低直接決定著總分排名的先后。對評委來說,這個項目是考察教師教學基本功最直接的依據(jù)。面對這個全新的教學形式,許多一線教師無所適從,大家習慣了有學生的常態(tài)課堂的組織,習慣了沒有學生的說課,而模擬課堂跟這兩種常用的形式到底有什么聯(lián)系和區(qū)別?怎樣在模擬課堂中脫穎而出?作為2014年江蘇省初中語文基本功大賽的一名選手,筆者嘗試揭開它的“廬山真面目”。
一、模擬課堂的特點
“模擬課堂”就是“無學生的上課”,即老師在有限的時間內(nèi)(一般10-15分鐘),在沒有學生的情況下,將預設的課堂教學過程、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課堂的生成情境等用自己的語言展現(xiàn)出來。除了沒有學生,其他的一切狀態(tài)均與常態(tài)真實的課堂情境一樣。這樣的教學組織形式,將個人對文本的解讀、富有個性的教學設計、組織課堂的教學機智、教者的教學理念、課堂語言的感染力等多方面的素質,立體地呈現(xiàn)出來。那么模擬上課與說課和常態(tài)上課到底有什么區(qū)別呢?
說課側重于“說”,是教師在備課的基礎上,口頭表述自己的教學設計及理論依據(jù), 包括說教材、目標、重點難點、教法、學法、教學流程、理論依據(jù)、板書設計等,既要說教什么怎么教,還要說為什么這么教。而模擬上課側重于課堂教學的“實戰(zhàn)”,將說課的一系列內(nèi)容融合在完整的教學設計中,將課堂教學流程“自編、自導、自演”出來,在具體的教學設計中體現(xiàn)自己的教學理念。
模擬課堂沒有學生,怎么實現(xiàn)常態(tài)課堂應有的互動生成的精彩呢?
二、深度解讀文本,優(yōu)化教學設計
競賽性、選拔性較強的活動往往選擇模擬課堂的形式,這些活動提供的文本大多是課外比較陌生的內(nèi)容,而且備課的時間有限,這就需要教者在準確解讀文本的基礎上,科學藝術地進行教學設計。就像出色的演員離不開優(yōu)秀的劇本一樣,優(yōu)秀的教學設計是模擬課堂出彩的前提條件。以散文的教學設計為例,筆者覺得處理好以下幾點就能事半功倍。
1.解讀文本要深入淺出
散文是對自我的敘述,是作者內(nèi)心的獨白,解讀散文就是聆聽作者的心聲。所以解讀文本先要“深入”:首先要關注“寫了什么”,用錢理群先生的話來說就是要“老老實實地從文本一字一句地閱讀、體驗、琢磨、品味”,找到文眼,確保文本解讀準確到位。
其次我們又不能把自己當一個普通讀者,不能僅僅被動接受文本內(nèi)容,還要主動追問:作者是如何寫的?為什么要這樣寫?通過這樣的思考、追問把握作者構思的精妙。
最后還要去觸摸作者的情思,真正解讀出作者“為什么要寫相關的人、事、景”,很多時候需要我們學會“移情”。
通過以上的思考、追問,對文本有了深入的理解,才能在教學設計時既符合學生閱讀的實際,又避免教學時的膚淺。所以“淺出”必須建立在深入解讀文本的基礎上。
本屆江蘇省初中語文青年教師基本功大賽第二組選手模擬上課的內(nèi)容是季羨林的《馬纓花(節(jié)選)》。初讀時總覺得無法準確把握作者對“影中的馬纓花”和“光中的馬纓花”的不同情感。此時,貿(mào)然進行教學設計只能是“一本糊涂賬”,深入解讀文本反而是“磨刀不誤砍柴工”。
深入解讀,“影中的馬纓花也許是值得留戀的,但是光中的馬纓花不是更可愛嗎?”借助這句話終于理清了作者情感抒發(fā)的層次。文章首先用大量筆墨記敘、描寫自己在“大院子里”的寂寞處境和孤寂心情,為下文馬纓花的出現(xiàn)作鋪墊,并與馬纓花的美形成強烈的對比,馬纓花帶給作者的不僅是視覺上的享受,更是一種精神上的慰藉。然后多角度描寫13年前馬纓花的美,表達作者對馬纓花的“留戀”“感激”“愛”,并用分別后的“想念”進一步表達對馬纓花的特殊情感。接著寫“久別重逢”后記憶中的馬纓花和現(xiàn)在的馬纓花的不同之處,突出現(xiàn)在馬纓花“即使是在黃昏的時候,在深夜里,它們也仿佛生氣勃勃,同浴在陽光里一樣”,而記憶中的馬纓花“從來沒見到哪怕是一點點陽光”??梢?,表面是將馬纓花對比,實際上是作者心情和生活態(tài)度的對比,所以作者才會覺得光中的馬纓花更可愛。當然,要準確把握這種特殊的感情,還要關注文中體現(xiàn)不同時代背景的句子。如果僅僅解讀出馬纓花的不同,而不能解讀出作者情感和生活態(tài)度的含蓄表達,那么教學設計便不能觸及文章的靈魂,必然會顯得膚淺。
2.課堂主問題的設計要淺入深出
“淺入”是問題切入的角度,要以學生的認知為基礎,以文本為基礎,能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深出”是教師要在看似淺顯的問題設計中巧妙隱藏自己的教學意圖,通過課堂引領的高度,不著痕跡地達成教學目標。“淺入深出”會讓模擬課堂更加有深度。
在深入解讀文本的基礎上,筆者就《馬纓花》這篇文章設計了這樣幾個主問題:
① 整體感知。通讀文章,說說作者寫了哪幾個時期的馬纓花,找出直接抒發(fā)作者感情的句子,讀一讀。
② 感受“影中馬纓花”的美。閱讀文章第4段,品讀妙詞佳句,讀出文字里的美妙畫面,讀出作者的真摯情感,感受作者的生花妙筆。當學生品讀到“但是,在這樣一個時候,這樣一個地方,有這樣的花……”這句話時,適時過渡,引導學生閱讀第1-3段,找出文中的具體語句說說“這樣一個時候”是什么時候,“這樣一個地方”是怎樣的地方,進而引領學生體會第1-3段在全文構思中的精妙。學生領悟到第1-3段構思的精妙,就更能體會“影中馬纓花”帶給作者“黑暗中的慰藉”,讓作者“感激”“懷念”的深情了。然后再借助文中的一句話“這些馬纓花同我記憶中的那些很不相同,它們不同之處究竟何在?”過渡到第3個主問題。
③ 閱讀第7-9段,說說“影中的馬纓花”和“光中的馬纓花”的不同之處。通過這個問題的探討,逐步引領學生體悟作者的寫作意圖,進而體會對兩個時期馬纓花的特殊情感和生活態(tài)度,最終在反復朗讀中體會最后的美好祝愿。
作為一篇散文,教學設計的角度可以有很多,但比賽的特殊情境下如果追求面面俱到,反而會適得其反。以上三個主問題的設計直接指向文本的主要內(nèi)容,達到“以簡馭繁”的效果。
3.朗讀教學應貫穿始終,在讀中體悟作者的情思
模擬上課時雖然沒有學生,但朗讀教學的指導也應該貫穿始終。在第二個主問題的教學過程中,筆者針對“香氣就是從這一片綠云里灑下來的,灑滿了整個院子,灑滿了我的全身”這句話,先后設計了這樣幾個模擬朗讀環(huán)節(jié):學生賞析后點名讀,學生互評提升讀,老師示范讀,讓學生感受兩個“灑滿”的意味,最后再讓學生自由讀這句話,反復體味。
4.品讀環(huán)節(jié)著力在文字深處感受作者情感的脈搏
模擬上課雖然時間有限,但品讀環(huán)節(jié)作為散文教學中讀者與文本深層次對話的過程,在模擬教學設計時也應作為設計的重點,并要預設好學生達到的層次。如第2個主問題引導學生感受當年作者的處境,我著重預設了這樣幾個詞句的品讀。
①“從外面走進去,越走越靜,自己的腳步聲越聽越清楚,仿佛從鬧市走向深山。等到腳步聲成為空谷足音的時候,我住的地方就到了?!薄霸阶咴届o”“越聽越清楚”體現(xiàn)了院子的寂靜,“空谷足音”用以聲襯靜的手法更突出這里的寂靜。
②“寂寞像毒蛇似地偷偷地襲來,折磨著我,使我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毒蛇”這個比喻生動地寫出寂寞的恐怖;“偷偷地襲來”表現(xiàn)了這種寂寞防不勝防,糾纏著“我”,讓自己無處可逃。
三、突出情境,增加課堂現(xiàn)場感
模擬課堂不僅是教學設計的比賽,要想實現(xiàn)模擬課堂的現(xiàn)場感,還要在模擬教學的情境上做好預設,這樣才能預約精彩。
1.真情、激情,做到眼中有學生,心中有學生
模擬上課面對的是評委,但教者從教態(tài)到語氣語調(diào)甚至是目光和肢體語言都要擁有面對學生時一樣的自信。因為自信會消除自身的心理障礙,也會讓自己的課堂充滿激情,進而感染他人。如果教者缺乏氣場,語調(diào)缺少激情,那必然會影響模擬上課的效果。
要想課堂有激情,教者還應精心設計一些充滿激情的教學場景。如在《馬纓花》的課堂設計中,筆者是這樣設計結束語的:
十三年前,我從你身邊走過,你用芳香驅散我心頭的孤寂;十三年后,你我再次相逢,你的可愛將眼光灑滿我的心田;今后的每一天,“我愿意……”(請生讀最后一段)“我愿意……”(請生再讀最后一段)
馬纓花的花語是“愛的喜悅”。讓我們帶著這種“愛的喜悅”齊讀最后一段,“我愿意……”(師生齊讀)
在朗讀情境的渲染下,在教者富有激情的感染下,學生自會越讀越精彩,語文味也就更濃了。總之如能做到“眼中有學生”“心中有學生”,那么教者的表現(xiàn)就會自然而富有真情,處處洋溢著激情。
2.展現(xiàn)無“生”勝有“生”的互動生成,體現(xiàn)個性化的教學理念
模擬課堂沒有學生互動,怎樣才能模擬出課堂上的師生互動呢?最常用的就是復述學生回答。但一直復述未免單調(diào),而且也很難體現(xiàn)一些個性化的教學設計。筆者認為除了采用復述法,還有一個不可忽視的方法——用評價語巧妙過渡,展現(xiàn)個性。如在《馬纓花》的設計中有這樣一個教學片段。
師:“這樣一個時候”是什么時候,“這樣一個地方”是什么樣的地方,請大家閱讀文章第1-3段,結合具體語句說說。(生自主品讀)
師:請你跟大家分享你的發(fā)現(xiàn)。(生答)
師:這位同學抓住了兩個詞,品讀出了大院的寂靜,而且還讀出了“空谷足音”中以聲襯靜的手法,很有眼光。(手勢指向另一虛擬學生)你有什么發(fā)現(xiàn)呢?(生答)
師:你覺得讀到這段文字時仿佛置身“聊齋”之中,凄迷冷寂,你將自己閱讀的獨特感受與大家分享,讓我們仿佛身臨其境了。(手勢指向另一虛擬學生)你有這種感受嗎?(生答)
師:哦,這位同學找到了第2段的相關文字,印證了剛才這位同學的感受,“石棺石槨”“石碑”“古墓”確實恐怖,兩位同學的互相補充真是精彩。(手勢指向另一虛擬學生)你有補充嗎?(生答)
師:這位同學很會遷移,他還想到了《小石潭記》中的“寂寥無人,凄神寒骨,悄愴幽邃”。(手勢指向另一虛擬學生)請你說說你的發(fā)現(xiàn)。(生答)
師:你提出了自己閱讀中有價值的思考。作者為什么不直接寫馬纓花,而要花很多筆墨來寫大院子的環(huán)境和自己的處境呢?這個問題提得很好,我們一起想想。請你來說。(生答)
師:不錯,這是為下文寫馬纓花的出現(xiàn)作鋪墊。其他同學有補充嗎?要不,我們小組再交流一下。(生討論)
師:現(xiàn)在請大家就剛才的問題再補充。你們小組有什么見解?(生答)
師:這組同學的回答更深入了,環(huán)境的凄清更反襯出馬纓花花開的美麗,處境的孤寂可見馬纓花帶給作者的不僅是一種視覺的享受,更是一種黑暗孤獨中的精神慰藉,所以當我們再次讀第4段的后幾句時,是不是有了新的感受呢?我們再一起讀讀。
以上這個片段的設計中綜合運用了復述法展現(xiàn)互動、評價語點撥提升,使模擬課堂有了現(xiàn)場感。而且在設計中滲透了教者引領學生互相補充,引導學生在閱讀中質疑并體現(xiàn)了小組合作學習的教學思想。這樣,模擬上課也就會波瀾起伏,無“生”勝有“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