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對教育的議論和意見很多,這是壞事還是好事?筆者認為是好事。當教育還是精英教育的時候,大家可能不會有那么多意見。正是因為教育發(fā)展了,大家有學上了,才突顯了教育公平以及一系列的問題。問題多不可怕,而是要發(fā)現解決問題的辦法?,F在議論最多的還是教育公平問題,教育到了大眾化的階段,確實是人人關心的。從國家來講,教育的問題關系到國家的未來,關系到民族的未來,關系到培養(yǎng)出來的人才是不是符合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要求,能不能培養(yǎng)出一批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人才,關系到我國的軟實力,關系到能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復興夢;從每個學生來講,關系到他的潛能能否得到發(fā)揮,他的人生成就和人生幸福指數到底有多高。
教育改革要解“中國結”
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永遠是教育改革的主題。改什么?筆者認為,首先是要改革教育的觀念。教育評價改革的方案已經出來了,大家議論紛紛,筆者認為改革是受傳統(tǒng)觀念和中國國情影響的。比如說考試,傳統(tǒng)觀念說學而優(yōu)則仕,沒有說學而優(yōu)則工、學而優(yōu)則農。我國的文化里面攀比思想很嚴重。在聊天的時候,他的孩子考上了清華、北大很有面子,而自家的孩子考了地方大學覺得沒有臉面。
又比如學生做義工,報紙上曾經報道一位居委會主任就感到為難,說:“明明這個學生沒有做,卻要把單子拿來讓我蓋章,不蓋顯得沒人情,蓋了是在弄虛作假?!贝_實,當前我國的誠信制度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所以教育的改革要考慮到國情和觀念的問題、誠信和傳統(tǒng)文化的問題。
人才首先要成“人”
觀念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要有制度保障,用制度促進改革。針對高考(課程)改革涉及綜合素質評價,筆者認為不是評分,而是要從高一開始,學生做了什么事,參加了什么活動,都要客觀地記錄下來。結果不是排隊看誰的綜合素質高,而是看高等學校的選擇,這所學校注重動手能力強的,那所學校要求的是學術研究能力強的……這樣的評價,可以引導教育者觀念的轉變。
立德樹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務,教育者要把“立人”作為教育的主要目標,人才首先是人,然后是才,要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貫穿到人才培養(yǎng)的全過程。同時教育者要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依法治國的精神,對教育來講就是依法執(zhí)教。要完善法律,比如學校法,其實學校是有限的責任。不能承擔所有的責任,但是現在學校承擔了所有的責任,比如孩子的安全問題,孩子跑步走路磕掉了門牙,學校要賠錢,這本來不應該由學校承擔的。學校的壓力太大了,所以要設立學校法。
教師要成為體面的職業(yè)
教師隊伍的建設是最重要的,任何好的政策、方法和措施都要落實到教師和學生身上,教師的自我學習非常重要。筆者一生中做的工作并不多,但是有一項是自己比較滿意的,那就是為中小學教師爭取到了教師專業(yè)研究生的學位,現在中小學教師還可以拿教育博士學位。教師要受到社會的尊重,自身要值得讓社會尊重,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才能夠真正受到社會的尊重。同時,也要提高教師的工資待遇,使教師成為體面的職業(yè)。
教育事業(yè)還應該讓懂教育的人來辦,要造就一批教育家。我國實行的免費師范生教育,吸引了優(yōu)秀青年來讀師范,并且要不斷地吸引他們一輩子干下去,師范生一般服務幾年以后就會對教育產生感情。筆者越來越體會到當老師是一件多么有意義的事。
基礎教育是打基礎的教育,它要打好一個人的素質基礎。具體包括打好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的基礎;打好進一步學習的基礎,不僅是打好升學的基礎,還要為今后工作中不斷學習、終身學習打好基礎;打好走向社會的基礎,要有社會責任感,能正確對待社會,正確對待他人。
我國的教育不能文理分科,高中可以多設一些選修課。課程改革要貼近學生的實際,貼近社會的實際,要減輕學生負擔。教學改革不僅是課程改革,還應包括整個體系改革。過去,教育理論界只講教學,不講課程,只有教學論,沒有課程論。近幾年來,又只講課程論,不講教學論。現在課程標準頒布了,就要強調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的改變。學生不僅要學會知識,還要學會動手、學會動腦、學會做事、學會生存、學會和別人相處。除了學習,還要給學生留下了解社會的時間,留下思考的時間,留下動手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