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要] "隱性教育和顯性教育比較,具有滲透性、隱蔽性和多樣性的特點。分析隱性教育的特性,挖掘隱性教育的資源,豐富其手段,有利于補充傳統(tǒng)教育的欠缺,有效增強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關 " 鍵 " "詞] "高校;隱性教育;研究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5)24-0127-01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來臨,網絡媒介和無線通信工具已普遍進入人們的生活,人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學校園也迅速受到沖擊,當代大學生的自我意識、民主意識、社會化意識不斷強化,傳統(tǒng)的課堂教育模式已經不能完全適應時代發(fā)展的變化和學生的精神需求。發(fā)掘新的教育模式,彌補傳統(tǒng)教育的局限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重要任務。
一、隱性教育內涵和特點
隱性教育是指教育者為達到一定的教育目的,利用隱性教育資源,通過隱蔽靈活的教育方式和無意識的教育活動,讓教育者在潛移默化的環(huán)境中受到教育。隱性教育主要包括:在顯性教育中產生的無意識的、偶然的影響,文化活動、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教師的人格、學習風氣、教學活動的影響等。
(一)教育目的具有潛隱性
隱性教育是通過隱藏教育目的,結合有用的情景氛圍,淡化灌輸色彩,使教育對象在無外界壓力下潛移默化地接受教育影響。當前大學生思維活躍,獨立思考能力強,獲取信息的手段多樣,對思想政治教育普遍存在著逆反心理,傳統(tǒng)的、顯性的灌輸式教育顯得蒼白無力,教育者的直接要求往往會引起他們的情緒對抗。
(二)教育方式具有多樣性
隱性教育的形式具有靈活性、多樣性、針對性的特點,較為容易被大學生所接受,且教育形式范圍較為廣泛,效果良好。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是由課堂面授來進行的,顯性的直接的講授方法在教育中占據很大的比例。
(三)教育內容的滲透性
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單一,發(fā)揮實際影響非常有限,只有將教育內容融入學生生活,才能發(fā)揮無處不在的作用。隱性教育通過將教育目的隱藏到授課內容和活動中,讓教育內容在學生生活、學習和各種活動中展開,從而達到對學生的思想、意識和行為進行影響。
二、高校隱性教育現狀分析
網絡自媒體時代,各種信息的隱性影響力和沖擊力與日俱增,然而教育手段還是以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為主,形式大于內容,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教育者對隱性教育重視不夠
一是教育者認知不深。二是教育者自身能力不足。教育者忽視了隱性教育方法在教學中的運用。
(二)教育資源發(fā)掘不力
隱性教育載體發(fā)掘不充分。一是隱性教育資源發(fā)掘不力。二是教育手段不足,效果較差。
(三)隱性教育能力較低
隱性教育的特點是要求教育者將隱性的教育內容,經過無意識的、間接性的方式潛藏到教育活動中去。教育者的個人能力素質和現實需求也存在差距,言行不一,大多應付了事,服務意識不夠強。
三、高校隱性教育的方式探討
(一)教育者人格影響
教育的目的決定了必須依靠教育者的人格進行教育。教育者是教育的主導,教育的過程,不僅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思想交流的過程,而且還是人格外化的過程。教育者在教育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應以身作則,還要充分發(fā)揮教育者的主體引導作用,使教育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校園文化熏陶
校園文化是學校在長期辦學實踐中,由教師、學生共同創(chuàng)建、信奉和遵循的具有學校特色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方法的總和。一是優(yōu)化校園文化。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努力將文化元素刻在校園每一個實體上,形成全方位的、濃厚的、立體的文化氛圍。二是加強校園精神文明建設。精心組織和開展各種形式新穎、豐富的具有較強吸引力的活動,使大學生在參加各種活動中無形中受到影響,思想道德境界和水平得到升華。
(三)信息網絡引領
信息時代,信息網絡生活已融入高校的校園生活。一是大力開展網上思想交流,豐富網上交流活動,就社會上普遍關注的熱點、焦點、難點問題進行網上討論和交流,在各種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以無形的方式引導大學生明辨是非,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二是設立網上心理咨詢平臺,利用在線交流虛名化、平等化、隨機化的特點,引導和促使大學生自主地做出科學的正確的判斷。三是靈活運用網絡平臺。將網絡技術與教育目的和內容相結合,以直觀的、簡單的、形象的方式展現出來,激發(fā)大學生的興趣,使他們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接受教育。
參考文獻:
[1]陳證良.沖突和整合:德育環(huán)境中的系統(tǒng)建構[M].北京:社會科學出版社,2005:78.
[2]蘇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藝術[M].湖南教育出版社,1983:103.
[3]蘇霍姆林斯基.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M].北京:教育出版社,1984: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