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跨境婚姻是云南邊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的普遍社會現(xiàn)象,伴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呈現(xiàn)出不同的特點,對我國的邊疆穩(wěn)定和社會團結(jié)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通過對馬關縣金廠鎮(zhèn)金廠村的實地調(diào)查,以越南新娘嫁到中國后的生活適應過程為線索,對她們的生活狀況、心理變化等問題進行深入訪談,分析她們在跨境婚姻中的認同狀況,對促進邊疆地區(qū)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關鍵詞:云南;邊疆;跨境婚姻;認同
中圖分類號:C95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9-0031-03
近年來,隨著中國與周邊國家交往的不斷深化,云南邊境地區(qū)的跨境婚姻現(xiàn)象也越來越普遍,并且跨境通婚的數(shù)量也急劇增加。通過前期文獻調(diào)查,筆者了解到,很多處在邊境的邊民會出于經(jīng)濟、年齡等因素的考慮,選擇從越南娶妻。當?shù)卣M管對這種非正規(guī)渠道的跨境婚姻持否定態(tài)度,但還是針對這些特殊家庭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法規(guī)以保障這些跨境家庭的合法利益。2014年7月,筆者通過在馬關縣金廠鎮(zhèn)金廠村委會的參觀調(diào)查和深度訪談,詳盡了解越南新娘在跨境婚姻中的民族認同和國家認同情況。
為了實現(xiàn)調(diào)查研究的針對性和代表性,我們選取了馬關縣金廠鎮(zhèn)金廠村作為調(diào)查研究對象。金廠村位于馬關縣東南部,鎮(zhèn)政府駐地距縣城53千米,距國境線1.5千米,國境線長41千米,有大小18條人行便道直通越南。轄老寨、中寨、金廠3個村委會和38個村民小組,居住著漢、壯、苗等7種民族,其中以苗族為主體民族。2013年末總?cè)丝跒? 319人,苗族人口7 201人,占總?cè)丝诘?7.27%。①
一、金廠村委會跨境婚姻基本概況
(一)人數(shù)、性別等基本情況
截至2012年7月,整個金廠鎮(zhèn)涉及跨境婚姻人員323對,女322人,越方上門入贅1人。非法跨境婚姻的323人中,越南籍322人,緬甸籍1人。自由戀愛結(jié)婚的167人,占跨境非法婚姻總對數(shù)的51.70%;親朋好友介紹的159人,占跨境非法婚姻總對數(shù)的47.23%;①既是自由戀愛又是親朋好友介紹的3對,不存在經(jīng)過專業(yè)“紅娘”有償牽線的情況。此次調(diào)查訪談涉及跨境夫婦74對,訪談對象均為越南籍女性,其中經(jīng)親友介紹結(jié)婚的有42對,自由戀愛結(jié)婚的有32對。
(二)跨境人員子女情況
截至2012年7月,金廠村委會中跨境婚姻人員所生子女包括攜入子女共91人(從越南攜入子女共計6人,占所生子女的6.60%;跨境非法婚生子女85人,占所生子女的93.40%)。其中落戶的73人(包含攜入子女1人),占全部所生子女的80.21%;享受免費義務教育的有35人,占所生子女的38.46%;參加新型農(nóng)村合作醫(yī)療的有79人,占所生子女的86.81%;享受農(nóng)村低保的有58人,占所生子女的63.73%。①
二、金廠村委會跨境婚姻的認同問題調(diào)查
在為期十二天的田野調(diào)查中,筆者走訪了金廠村委會下屬的九個自然村,通過文獻資料的查找和村干部的引導,訪問了21對夫婦,重點訪談了14對,其中年齡最小的是羅家坪村16歲的王莎,年齡最大的是草果灣村84歲的老人楊陶氏。從她們?nèi)爰耷昂蟮纳钸m應狀況、心理變化入手,比較細致地了解了她們對目前所居住環(huán)境的民族與國家認同。
(一)民族認同調(diào)查
金廠村委會下屬的十個村中所有的越南新娘均是苗族,受訪的21位越南新娘中有兩位是白苗,其余均是花苗。在采訪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她們雖然同是苗族,但是在嫁入之前與本地的苗族婦女在衣食住行上都存在著一定差別,而嫁到當?shù)匾院?,通過長時間的共同相處,她們不斷改變著自己原有的民族習慣以適應當?shù)厣a(chǎn)生活,形成了強烈的民族認同感。
1.入嫁前后的生活細節(jié)對比
在服飾方面,最明顯的差異是服飾的顏色。當?shù)氐囊路伾ǔ嘶榧尥猓┮陨钌?、冷色調(diào)為主,而越南籍婦女的服裝顏色則比較的鮮亮。在入嫁以后,她們慢慢地與當?shù)氐拇┲虬缦嗳诤?。在風俗習慣方面,中越兩邊的苗族風俗基本保持一致,例如苗族傳統(tǒng)儀式“跳白馬”“立財神”,直到今天當?shù)馗鱾€村寨都有專門從事這些儀式的巫師,當?shù)氐脑郊畫D女也都十分認同這些傳統(tǒng)儀式和傳統(tǒng)信仰??傊?,越籍婦女在入嫁以前的各種生活習慣,都在入嫁以后慢慢地被同化,在婚后長期的生活過程中,她們基本與當?shù)厝藷o異。
2.關于民族認同的訪談調(diào)查
問題一:“您是什么民族”。所有的訪談對象回答都是苗族,當問及她們覺得和當?shù)孛缱逵惺裁床煌臅r候,回答基本趨于一致,認為除了在衣著、口音等方面存在細微差別外,其余都是一樣的,她們能夠用本民族語言在當?shù)刈杂山涣?,在她們看來,她們和當?shù)氐拿缱灞旧砭褪且惑w。
問題二:“會不會只和苗族人來往而不與漢族、壯族的人接觸”。受訪的20位中只有二位表示肯定不會這樣做,其他人則或猶豫或點頭。一位村干部解釋了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一是因為語言不通,交流存在障礙,所以不愿和外界接觸;二是有些即便學會了當?shù)卣Z言,但因為丈夫?qū)λ齻兘煌鶎ο蟮南拗?,致使交友網(wǎng)絡局限在家庭和鄰里的幾戶人家;三是她們知道自己婚姻在中國系屬非法,害怕有“外人”知道她們的情況而進行舉報從而被遣返回國。但她們的孩子卻表示愿意和其他民族的同學共處。
問題三:“是否聽過‘中華民族’一詞”。她們的回答都是否定的,但是她們的丈夫回答都是肯定的,并且能給出一個大致的解釋。當筆者向越籍婦女解釋了“中華民族”一詞的大致內(nèi)涵后,她們雖然點頭表示知道了,但當繼續(xù)詢問她愿不愿意成為“中華民族”這個大家庭的一員時,她們的反應基本都是很害羞地看向丈夫然后回答愿意??梢?,“民族”的概念對于她們而言是模糊不清的。
問題四:“您認為本民族之間是否應該互相團結(jié)友愛”。20位受訪對象的回答都是“是”,其中一位越籍婦女的丈夫補充道:“我們苗族是最講究團結(jié)的,例如我們羅家坪村,熊姓人家就有80多戶(一共104戶),大家都是一家人,怎么能不團結(jié)呢?”當我緊接著問:“那您覺得苗族應該和其他例如壯族、漢族相親相愛嗎?”20位受訪者的回答都是“是”。當筆者詢問其中8位是否更愿意和本民族的人住在一起時,她們的回答都是肯定的。當進一步詢問更愿意和自己民族的人住在一起,是不是因為和他們在一起會讓自己覺得更放心、更安全時,有3位做出了肯定回答,另外幾位則表示“不清楚”“應該是”。
(二)國家認同調(diào)查
1.出嫁前后生活狀況對比
在居住環(huán)境方面,受訪者告訴我,她們在嫁到這里之前,住的幾乎都是泥土或者用竹片、木頭搭建起來的房子,只是近兩年,隨著越南政府對邊民居住環(huán)境的規(guī)劃,家家戶戶統(tǒng)一蓋起了石棉瓦房。而相較之下,嫁到這里以后,她們的居住環(huán)境明顯改善,我們走訪的17戶人家中,只有4戶人家住的是土基房,其余均是二層或以上的水泥樓房。
在基礎設施方面,受訪者談到,直到今天,她們都沒有像中國這樣正式通水通電,用水主要依靠肩挑或者自拉管道引水,依靠個人購買小水泵機發(fā)電,村莊沒有水泥路和公路;而嫁到當?shù)匾院?,通水通電便利,村?nèi)道路基本上實現(xiàn)硬化,和她們過去的生活環(huán)境相比,村容村貌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
在個人消費的方面,首先在家庭飲食結(jié)構(gòu)方面,她們在越南雖然家里養(yǎng)的牲畜多,但自己并沒有多少機會吃到肉類產(chǎn)品,更多的食物是蔬菜。嫁到當?shù)匾院螅?戶不能保證每天吃肉外,其余的家庭都能吃得很豐盛。
2.關于國家認同的問題調(diào)查
訪談的21位越籍新娘除了一位暫時沒有中國名字外,其余都有中國名字。她們的名字幾乎都是丈夫為了生活方便而為她們?nèi)〉?,只有一?3歲的越籍新娘熊朝芬的名字是父親為她取的。在對她們出嫁前后生活狀況有所了解后,筆者又針對國家認同這個主題分別向她們詢問了個人感受。
問題一:“是否聽過胡志明、毛澤東”。受訪的8人中只有兩位表示知道他們,有3人僅能說出胡志明的名字,其他人則都搖頭表示不知。不過也有2名越籍婦女熟知中國歷代領導人,事后了解到她們曾隨丈夫到廣東打工,有一定的見聞見識。
問題二:“如果現(xiàn)在有人問你是中國人還是越南人,你會說自己是哪里人”。20位受訪者中有2人回答說自己是越南人,其余都覺得自己是“中國人”。
問題三:你目前最想要的是什么?除了84歲的老人外,其余13人回答都是“中國戶口”。
三、認同進程中反映出的問題
(一)民族認同感強烈,國家意識淡薄
在整個調(diào)查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這些越籍新娘,對于自己“苗族”這個身份是十分自豪和認同的,在她們看來,自己作為苗族與當?shù)厝擞谢疽恢碌恼Z言、風俗習慣,所以在嫁過來后并沒有太多的陌生感,與丈夫的家人也能和睦相處。她們嫁到當?shù)匾院?,開始適應當?shù)孛缱宓纳睿鞣N習慣也不斷地被同化,與當?shù)孛缱鍥]有太大區(qū)別。因為地域上太過接近,對于她們而言,嫁到當?shù)鼐皖愃朴诖迮c村之間通婚,沒有兩個國家不同國民進行跨國婚姻的意識。
(二)社交網(wǎng)絡單一,社會融入度低
通過訪談調(diào)查,筆者發(fā)現(xiàn),她們對公眾活動的參與僅限于一般的喪葬、嫁娶事宜,入嫁時間較長的越籍婦女,會自覺、主動地參與喪葬、嫁娶等重大活動,而剛?cè)爰薏痪玫男孪眿D,則會跟著自己的長輩前往,如果家中沒有長輩參與,她們自己不會主動參與;越籍新娘在丈夫外出打工期間,遇到村里開會等事宜,她們的公婆寧愿自己前往也不會讓她們參與,對此她們沒有絲毫的不滿,反而認為這些事情與自己沒有任何關系;她們的交流對象基本上是丈夫和小孩,除了干活、趕集沒有其他活動,日常交往范圍極其有限;她們幾乎沒有什么朋友,即便知道村中有其他的越籍新娘,也不愿主動交往。
(三)身份認同具有長期性、復雜性
筆者認為,身份認同是民族、國家認同的基礎,但在調(diào)查過程中,筆者發(fā)現(xiàn),她們對于自身身份的認同具有很大的矛盾性。在民族上,她們認為自己是苗族,與當?shù)孛缱鍥]有區(qū)別。但在走訪中,我們發(fā)現(xiàn),有些村民對于她們并不是完全接納的。首先表現(xiàn)在當?shù)卮迕駥υ郊畫D女的不完全接納和認同。他們從內(nèi)心認為這些越籍婦女和她們不一樣,難以從內(nèi)心深處完全接納她們。其次,在訪談中我們發(fā)現(xiàn),迎娶越籍新娘的家庭存在兩種情況,一是因家庭貧困難以支付迎娶當?shù)叵眿D的費用,二是當?shù)匾驗槟昙o較大而未結(jié)婚的男性。丈夫和婆婆雖然在表面上接納了她們,但從內(nèi)心深處并未完全接納,認為她們始終是越南來的,不會真正成為自己的同胞。當筆者問道“現(xiàn)在把自己當作中國人還是越南人”這個問題時,大多數(shù)回答了“中國人”,但在詳談中發(fā)現(xiàn),她們這樣說是因為自己的丈夫、孩子都在這里,她們認為自己的家人都是中國人,無形中會把自己也當作這個國家的一份子。這種親情血緣的牽動,是她們產(chǎn)生這種身份認同的主因。但截至目前,她們的婚姻是無法得到政府認可的,她們也不可能獲得中國戶籍。越南是生育她們的國家,中國是她們心里上認同的家,卻又無法給她們戶口讓其真正安心生活,她們在身份認同的問題上是十分復雜和矛盾的。
四、建議或?qū)Σ?/p>
(一)加強該地區(qū)的“守邊固邊”意識教育
在走訪中,筆者發(fā)現(xiàn),在金廠村除了嫁過來的越南人,還有跨國境打工、看望親戚等眾多越南籍民眾,當?shù)卮迕褚擦曇詾槌?。在農(nóng)忙時節(jié)當?shù)卮迕襁€會雇傭越南勞工,其中部分人則以打工為名尋找合適的結(jié)婚對象。據(jù)公安邊防武警介紹,在越南邊境上,如果有中國人闖入越南國境,越南邊防警察會即刻向有關部門報告,迅速調(diào)集警察進行盤查訊問。越南雖然在經(jīng)濟上落后于中國,但在守邊固邊這個問題上,卻做得比我們謹慎而及時。兩國政府為了當?shù)鼐用裢鶃碣Q(mào)易而建立了相應的政策法規(guī),比如免費辦理“中越邊民通行證”,但很多人存在僥幸心理不愿辦理相關手續(xù)。邊境無小事,無論到什么時候,使邊民自覺形成守邊固邊的意識都是必要的,邊民的的行為選擇,關系著國家邊疆的穩(wěn)定與發(fā)展,所以,應該加強“國家觀”“價值觀”教育,使他們從意識到行動都能自覺維護國家利益,守護國家安全。
(二)增強對跨境婚姻的管理,完善對越籍新娘的社會保障
當?shù)卣ぷ魅藛T以及派出所的武警同志都向筆者提及到跨境婚姻中存在的“騙婚”現(xiàn)象。不少“有償紅娘”利用男方急于尋找結(jié)婚對象的心理訴求而幫忙牽線新娘,而這些越籍新娘在收到彩禮入嫁當?shù)貛滋旎蛘邘讉€月,甚至是生育一個孩子后又偷偷返回越南,男方苦于難以掌握女方具體地址,同時礙于越南對跨境人員管理嚴格,往往只能人才兩空,自認倒霉。如果政府能夠加大對于跨境婚姻的管理,對村民及時進行教育和引導,讓他們能自覺匯報情況,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此類犯罪情況的發(fā)生。“騙婚”畢竟是少數(shù),面對客觀存在的跨境婚姻現(xiàn)狀,面對勤勞、認真在這里生活的越籍新娘們,兩國政府應該加強對話與交流,努力實現(xiàn)邊民婚姻的自由化,建立并落實相關的戶籍政策,為她們提供更多的婚姻家庭保護。生活于此地的越籍婦女在社會生活中處于劣勢,如果能給予她們相應的政策優(yōu)惠和法律保護,進而催生她們以及她們的丈夫兒女對祖國更強的依附感,促使他們更加自覺地認同我們的國家和民族,進而大大增強民族安定和團結(jié)。
參考文獻:
[1]張金鵬,保躍平.云南邊疆民族地區(qū)跨境婚姻與社會穩(wěn)定研究[J].云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1):47-54.
[2]董建中.云南邊境民族地區(qū)跨境婚姻問題研究[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3(5):38-43.
[3]周平.邊疆治理視野中的認同問題[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9(1)1: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