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陳獨秀將儒家思想理解為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封建禮教,是一種別尊卑、明貴賤的階級倫常思想,他站在近代民主國家的立場上否定了這種禮樂秩序。然而,他是在撇開“仁”的教化的情況下來理解“禮樂”秩序的,離開孔子仁愛之根本而空談禮樂秩序,自然是流于形式而沒有把握本質(zhì)。
關(guān)鍵詞:儒家思想;陳獨秀;仁愛
中圖分類號:B26 " 文獻標志碼:A "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9-0015-02
孔子不僅給我們建立了禮的秩序,同時安頓了我們的靈魂,讓我們真誠地遵守這樣的禮樂秩序。這就是仁、愛、同胞感、感通之心,一種價值的引領(lǐng),導向人們本性的自覺——感通眾生、推己及人、和諧天下。然而,陳獨秀所批判的兩千年以三綱五常為本的別尊卑、明貴賤的階級禮教絕非孔子本意中被仁愛充滿的禮樂秩序。
一、儒家思想“仁”之本質(zhì)
儒家是生命的學問,在昂揚的主體中彰顯道德性,以惻隱仁愛充實禮樂秩序,如果禮樂秩序安頓的是人的肉體或情欲生命,那么仁所安置的則是道德精神生命。中國的圣人都是重視實踐的,實踐即政治過程。此等活動必然是從主體性出發(fā)的,協(xié)調(diào)人、事、天三方面之間的關(guān)系。實現(xiàn)這種調(diào)和和治理必須從自己的內(nèi)省修德作起,即先要培養(yǎng)主體的德性。這不是一種私德,只是為了自身的利益,而是一種大德。既然德之用,為萬物安頓生命,各得其所,那么德之修必然從對萬物的體悟出發(fā)。這種德性源自憂患意識,建立在對眾生不得其所的悲憫之上。因而,主體的道德性的核心便是仁。從仁中展開的是一種道德價值的判斷,仁雖然體現(xiàn)在個體之上,但它表達的卻是對共同體的關(guān)懷,對他者的感通。仁義、仁慈、仁愛都是生發(fā)于人們的感通,我們把他人的苦難當作自己的苦難,以直接感通的方式,獲得對他人苦難的直接感受,并且盡己所能去溫暖他,關(guān)切他。仁植根于個體,遙契于天道,是真正實現(xiàn)各得其所的方法。因而,禮樂秩序的展開必然要落實到仁的道德實踐之上,如果說禮樂是共同體的生活節(jié)奏,那么仁就為這種生活秩序“正名”,論證為什么這種共同體的生活是合理的、為什么這種政治生活是值得過的。如果禮樂是共同體生活的形式,那么仁才是真正生活的內(nèi)容。若只是設(shè)立了冷冰冰的禮樂秩序,而沒有仁來引之導之,就如無血液之干尸、無靈魂之生命。
二、陳獨秀對儒家思想的批判
(一)對傳統(tǒng)人生論的批判
新文化運動的興起源自陳獨秀對近百年來中西文化交流歷史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在《吾人最后之覺悟》一文中,他細數(shù)了中西文化交流的七個時期:第一期明朝中葉信西方者只有徐光啟一人;經(jīng)歷了鴉片戰(zhàn)爭,中國先后學習西方的器物、行政制度、政治制度,然而均未見成效;尤其是“三年(辛亥革命)以來,吾人于共和國體之下,備受專制政治之痛苦?!盵1]106即便是引進了西方民主共和的政治制度,中國落后、專制、愚昧的狀況絲毫沒有改觀。痛定思痛,陳獨秀意識到只有改變中國人愚昧無知的思想才能實現(xiàn)真正的民主共和與富強獨立。由此,他領(lǐng)導了以宣傳自由平等的新人生觀為核心的新文化運動,以期改變?nèi)说幕舅枷雭泶龠M文化改革,特別是實現(xiàn)政治覺悟、倫理覺悟。在陳獨秀看來,若要引進新人生論,我們就必須首先全盤推翻、顛覆傳統(tǒng)的人生論,而儒家思想一直是中國傳統(tǒng)的人生論,因此批判儒家和孔子自是其新文化運動的應(yīng)有之意。
(二)對禮教秩序的批判
陳獨秀對儒家思想的批判不只是站在反對康有為的立場之上,不僅是批判康有為語境下的偽孔子和偽儒家;他對孔子有某種根本上的認識,在擁護自由、平等、獨立的原則之下否定儒家思想。辛亥革命以來,民主共和政體已然建立,然而袁世凱依然是君主專制的軍閥作風,無視國會、法律之尊嚴。而以康有為為首的保皇黨更是對這種專制作風推波助瀾,鼓吹成立“孔教會”,奉孔教為國教、載入憲法,并要求祭孔、祀孔。陳獨秀毅然在《駁康有為致總統(tǒng)總理書》中駁斥了其荒謬看法:“中國帝制思想,經(jīng)袁氏之試驗,或不至死灰復燃,而康先生于別尊卑,重階級,事天尊君,歷代民賊所利用之孔教,銳意提倡,一若唯恐中國人之‘帝制根本思想’或至變棄也者”“況孔教絕無宗教之實質(zhì)與儀式,是教化之教,非宗教之教”,暫且認為存在孔教,但是“信教自由,已為近代政治之定則”,怎么能獨尊孔教呢?從以上我們可以看到,陳獨秀批評的對象不是孔子本人的思想,也不是儒家思想,而是康有為話語中的孔教,是康有為為帝制復辟運動的思想言論及實踐活動。這些無不反映了陳獨秀對孔子思想的界定,他從現(xiàn)代民主、自由、平等的立場出發(fā),認為孔子思想是以三綱五常為核心的禮教倫常??鬃右远Y教奠定了整個封建宗法社會的根本秩序,通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來構(gòu)建人們的倫理秩序。禮教的根本特征就是別尊卑、明貴賤的階級等級制度。禮教之下的人們是相互依附和不平等的,國家在君主的專制之下運行,毫無法律之人人獨立平等的精神。陳獨秀認為這些全都是封建社會的道德倫理,維護了等級秩序的穩(wěn)定,符合當時的時代要求。然而,在現(xiàn)代以個人獨立、自由、平等為主流的社會中禮樂秩序是不適合的,應(yīng)該全部否定掉。我們可以在《孔子之道和現(xiàn)代生活》中看到陳獨秀對儒家禮教秩序的徹底否定:首先儒家不是孔教,不是宗教的形態(tài),不能立為國教;其次即便把儒家理解為人之倫常,它也不能容納于現(xiàn)代社會的個人獨立、憲法政治和日常生活;最后儒家社會道德與生活,莫大于禮,古代政治,莫重于刑,且又有“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孔子之封建宗法精神只適用于公卿士大夫,而不是常人,乃少數(shù)貴族之倫常,而非常人之倫常。因此,提倡近代民主政治之國家、科學平等之社會,必須打倒儒家。在《憲法與孔教中》一文中陳獨秀表示了批孔的堅定決心:“所謂平等人權(quán)之新信仰,對于與此新社會新國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由徹底之覺悟,猛勇之決心;否則不塞不流,不止不行?!?/p>
三、陳獨秀批判儒家之反思
(一)忽略了對仁愛的關(guān)注
陳獨秀從近代中國發(fā)展的現(xiàn)狀出發(fā),懷揣救國富強的理想,提出思想倫理的覺悟乃是當今要緊的事情,而儒家固有的階級等級倫常嚴重束縛著人們走向民主科學的步伐,必須批判摒棄,進而提倡自由平等的人生論。陳獨秀站在西方文化的立場上批判儒家,無非是用一種科學的節(jié)奏、民主的秩序和個體的獨立性取代了孔子宗法共同體的等級秩序、依賴關(guān)系和專制思想。因而,我們可以總結(jié)陳獨秀對儒家和孔子的認識和批判主要集中在對“禮樂”秩序的否定之上。他從根本上認為孔子的“禮樂”秩序是一種階級等級秩序,不能容于現(xiàn)代社會。筆者認為,陳獨秀對“禮樂”秩序的批判的確是儒家繞不過去的,但是他只是停留在“禮樂”秩序這樣的形式上,而忽略了儒家作為生命學問更為重要的東西——仁。
(二)欠缺了對仁愛的深層次理解
陳獨秀所欠缺的便是對仁愛的深層次理解,他將儒家的思想只是理解為禮樂秩序。禮樂的秩序只是給每個人歸位、構(gòu)建共同體的秩序,然而如果人們都違背這樣的秩序又如何?即便是不違背,那么禮樂秩序下個體如何生活,個體之間的關(guān)系如何規(guī)定?如果沒有仁,那人們不是要手足無措了嗎?當下的情況便是如此,科學民主終歸是一種秩序和節(jié)奏,而并非真正的道德價值和社會的支配性目的。它只是為人們提供了琳瑯滿目的商品、制度和文化,但是并沒有引導人們?nèi)绾巫龀鲞x擇,人們只能是手足無措,東奔西突,最后遍體鱗傷,這一切都是缺乏道德指引和價值散漫化的結(jié)果??茖W民主化的過程的確是人發(fā)現(xiàn)的過程,個體從以前的封建宗法秩序中擺脫出來,獲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力量?!八麄兊慕?jīng)濟活動和財富給他們一種自由感,還有一種個性感”[2]36,“個體陷入強烈的自我中心里,貪求權(quán)力和財富,永無止境。所有這些的一個結(jié)果,便是個人與自我的成功關(guān)系,他的安全感和信心亦受到毒害?!盵2]36如此下去的話,每個人都成了潛在的競爭對手,他與同胞的關(guān)系也敵對起來,疏遠起來,他自由了,然而也孤立無助,倍受各方的威脅。人類的情欲生命一直發(fā)展到了英雄般的程度,古希臘的英雄沒有一個猶如我們在自然面前如此孔武有力與驕傲。然而,他的精神生命卻是干癟和頹廢的,甚至激蕩不起一點的道德心,原本人與人之間的同胞感和感通再也找不到了,世界溫情脈脈的基調(diào)被徹底改變了??茖W、民主、自由、平等乃是一種強勢的情欲生命的外化,人的主體自然生命被異常凸顯。然而,它們所共同反映的畢竟只是一種生活的秩序,而非生活的內(nèi)容。近代化的進程將我們拋擲到一個科學民主的世界秩序和節(jié)奏中,這個世界是如此無邊無際,同時又富有威脅性,如此彰顯人性的世界卻讓人陷入了煢煢孑立形影相吊的境地,我們當在何處安頓精神的生命?如果是在西方,情況也許好了一點。然而,隨著尼采殺死上帝,西方世界也正失去支配性的道德目的而面臨空乏的世界秩序。中國在近代的情況就更糟了,科學民主的社會秩序逐漸得以確立,但是耶穌并沒有獲得人們的認可,而唯一的至圣先師孔子卻被打倒,可以想象人們所處的境地是多么的無助。在中國打倒孔子要比在西方殺死上帝的損失更加慘重??鬃硬粌H提出了禮樂的秩序而且以仁愛充實禮樂的生活,以仁為核心的儒家道德價值觀是一種支配性的社會目的,它讓共同體在個體道德的基礎(chǔ)之上重新凝結(jié)為一個整體。陳獨秀在西方民主秩序的基礎(chǔ)之上否定了儒家的禮樂秩序倒是可以原諒,但是他沒能完整理解孔子的精神內(nèi)核,只是以禮教代替整個儒家,忽視仁愛的根本基礎(chǔ),從而把孔子整個給打倒。禮樂秩序只是形式的問題,隨著時代改變倒是應(yīng)該變化的,但是將孔子性命學問的本質(zhì)——仁——給磨滅了,情況就糟糕了。
參考文獻:
[1]陳獨秀文章選編:上[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4.
[2]埃里?!じチ_姆.逃避自由[M].劉林海,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