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 " " " "要] "通過對《論語》開篇之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理解進行走訪調查,發(fā)現(xiàn)誤讀誤解的人比較多,造成人們對中國幾千年的文化經(jīng)典僅僅只是讀一讀而已,并沒有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得到很好的運用。于是,在此從學習的角度與讀者共同解讀,以期共同發(fā)揚和傳承文化經(jīng)典。
[關 " "鍵 " 詞] "文化經(jīng)典;《論語》;實踐應用
[中圖分類號] "G712 " " " " " " [文獻標志碼] "A " " "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5)16-0116-02
一、對“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的誤解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作為《論語》首篇首句,千古名句,代代相傳,相信每一個中國人對這句話都是耳熟能詳?shù)?。大多?shù)教科書是這樣解釋的:“學了之后再復習(或溫習),這難道不高興嗎?”那么,在“學而時習之”后,你高興嗎?快樂嗎?
可以肯定:如果我們學了知識之后,不去實踐應用而是反復不斷地復習,多數(shù)人是不會快樂的,復習和死記硬背的次數(shù)越多就越厭倦、越心煩。讀書何樂之有?即便有,也是黃連樹下唱小曲——苦中作樂。正如“學海無涯苦作舟”“頭懸梁,錐刺股”“十年寒窗苦讀”一樣,提到學習,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人們想到的都是苦。家長甚至老師都這樣想,更不用說學生了,對于這么苦的事情,又怎么會高興呢?
我常想:“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到底是我們理解錯了還是孔圣人說錯了?為了揭開這個謎,筆者從學習、生活、教學、工作等幾個方面對學生、教師、其他行業(yè)工作人員進行了大量的走訪調查,結果發(fā)現(xiàn)多數(shù)人都有這樣的感受:學自己感興趣的——快樂;內(nèi)容精彩、教得精彩——快樂;學后實踐成功了——快樂;被迫學(教)枯燥無味的、看不懂的、聽不懂的,就會苦和無聊,甚至厭學(教)。同時,還發(fā)現(xiàn)對孔圣人原話的理解普遍存在兩個偏向:一是只關注“學”而未考慮“教”的因素,負責“教”的老師(父母、教師、書本等)沒有注重“教”的方式方法;二是在“學”的過程中“忘記了”“用”,負責學的(學生)不知道學的知識到底有何用、如何用,也沒有去用。沒有正確處理好“教—學—用”的關系,當然會造成“學得苦,教得累”。
二、“學”與“習”
“學”與“習”是不可分離的,既是一個系統(tǒng)工程,又是一個系統(tǒng)過程。我們需要從學習目的、學習內(nèi)容、學習(教學)的方式方法等多方面去做好“教”與“學”??紫壬摹皩W”有兩層含義:學生的學習,老師的教學。學生不想學或學習效果差,多半責任在老師(包括父母)。所以,作為學生的老師必須做好“教學”這個神圣的工作,“適時”地處理好“教—學—用”這三件事。在教與學過程中,需要正確把握“學”與“習”兩個階段的關系:學階段,重點在學,學中有習,在于明理;習階段,重點在習,習中有學,在于實踐。否則,不學而練——眼花繚亂,只學不練——越學越糊涂。不學而練的結局:不知對錯,胡亂練習,不僅學不到知識,還可導致神經(jīng)錯亂,甚至走火入魔;只學不練會進入“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僵局。
孔圣人強調“習”而非“學”,要活用,不要死學。學到了知識更要去做、去踐行,與明代王陽明學說中的“知行合一”不謀而合。只“學”不“習”,當然不快樂;缺乏實踐的學習是毫無趣味可言的、無用的;戰(zhàn)國時期的趙括“學而不習”“紙上談兵”,結局慘敗。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并不是孔圣人說錯了,而是我們誤解了。根源在于多數(shù)教科書和編注書的譯文都誤解或曲解了原意,把“習”譯成了復習、溫習,照此一個一個地擴散,人人不得其解。古人稱理論知識的訓練為“學”,稱生活實踐的體驗為“習”。所以,應該把“習”譯為:練習、實習、實踐。因為“習”的甲骨文■=■(翅膀)+■(鳥窩),造字本意:表示幼鳥在鳥巢上振動翅膀演練飛行。原句應該意譯為:學了知識再經(jīng)過練習或實踐成功了,領悟到了知識的內(nèi)涵,不感到高興嗎?在楊伯峻先生的《論語譯注》中,也有很好的解釋:“學了,然后按一定的時間去實習它,不也高興嗎?”;宋代朱熹在《四書集注》中的解釋很到位:“學而又時時習之,則所學者熟,而中心喜說,其進自不能已矣”;《近思錄》①中“涵養(yǎng)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一句是一個最好詮釋,同時也強調了涵養(yǎng)與學問是分不開的。“學”之后,除了“習”之外,還要做一件更重要的事情即“悟”,要體悟和覺悟,不悟就得不到精髓、更不能升華。
也就是說:學知識是手段,用知識是過程,解決問題才是目的。從學到習再到學,是一個反復的不間斷過程。從學習到了解,理解到探究,掌握到運用,最終體現(xiàn)為能力,即問題的發(fā)現(xiàn)能力、分析能力和解決能力,以及經(jīng)驗總結能力和學習能力。而在校園里面,學生獲得的知識和能力都是非常有限的。那么,如何運用“有限”的知識和能力去應對社會“無限”的需要呢?靠學習能力。所以,學習能力是上述五個能力中最基本的也是重要的能力。學習能力如何培養(yǎng)?在學知識的過程中培養(yǎng),在作業(yè)、實驗、實訓中培養(yǎng)。而現(xiàn)實中相當一部分學生尤其是大學生喜歡抄襲作業(yè)、代做作業(yè)、代做實驗,如果老師不杜絕這種現(xiàn)象,學生能學到知識嗎?能力能得到培養(yǎng)嗎?答案當然是“否”。一個人如果只愿意學習,不愿意練習和實踐,將來就不會有出息。所以,要根據(jù)學習對象和學習內(nèi)容,采用恰當?shù)慕虒W方式和教學方法去引導、指導學生自己完成“習”。比如,目標化教學、實踐性教學、趣味性教學等都是不錯的選擇。其中目標化教學,給出一個具體的學習目標和一個清晰的學習思路,可以讓學生有計劃和針對性地學習;實踐性教學,直觀、深刻、手腦并用,能及時檢驗學習效果,有成就感;趣味性教學,可以使學生快樂地學習、提高學習興趣、提高學習效率和學習效果。只要把這三者結合起來,就可以解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問題。學生對學習一旦有了主動性、積極性,再運用適當?shù)膶W習方法,就不愁學不好了。這種把被動學習轉變?yōu)橹鲃訉W習的能力,是教師和學生家長應該緊抓的重點工作。
學生能否主動地“學”和“習”,主要靠老師(包括父母)的正確引導和積極影響。如果老師自己都不愛“學”和“習”,不親自去實踐和應用,是難以引導和指導學生實踐的,在學生面前也不會有威信。“學而時習之”正是我們掌握知識的方法,也是提高自己素養(yǎng)的一種重要手段和措施。
三、對“學而時習之”的理解
回顧文首,《論語》這部儒學經(jīng)典一開始什么都不談,先談什么可以帶給人們開心愉悅的感覺,其重要目的是告訴大家,人生最大的幸福不是豪車美女、美酒咖啡、紙醉金迷的生活,而是“學而時習之”,強調了學習的重要性和教育的重要地位。學習是人們賴以生存和發(fā)展的首要任務,需要不斷反復,逐步推敲,經(jīng)常探究,持久地付諸實踐,從中“溫故而知新”,終生學習,終生受益。學習不但能夠影響生活和工作,還能促進人生的升華。人生就是一個學習、實踐、再學習、再實踐的過程。做到學以致用、學有所成,學習才能快樂。個人的理想抱負乃至人生能夠獲得的一切,都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通過學習和實踐得來的,在這種學習和實踐中,每個人都能追求到自己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樂,這難道不令人高興嗎?
而教育是促進科技發(fā)展、經(jīng)濟繁榮、社會進步的物質力量。因此,從事教育工作,作為人類靈魂工程師的教師,只有像孔子那樣,把學習與教學作為人生的最大樂趣,不斷地“學而時習之”,做到“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才能為實現(xiàn)中國夢培育出更多更高水準的人才,難道不高興嗎?
四、結束語
以前因為物質生活條件差,才出現(xiàn)“十年寒窗”。現(xiàn)在雖然物質生活條件好了,但“學海無涯苦作舟”還在。這個“苦”字主要表現(xiàn)在學生的學習壓力、學習環(huán)境和老師的教法上。這三個方面還需要我們深入研究并努力解決,只有老師先做到快樂地教,學生才能快樂地學、主動地習,學生才能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12.
[2]楊汝清.論語[M].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1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