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芳
摘 要:思想品德課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必須提高課程的吸引力和針對性,將情境教學引入思想品德課堂,創(chuàng)造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情境,這樣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探究的熱情,從而獲得情感體驗,達到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目的。情境教學有以下幾大優(yōu)勢:一是創(chuàng)設情感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主動學習的心理氛圍;二是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情境,有利于提高學生關注度,培養(yǎng)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三是創(chuàng)設符合社會實際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和人際交往能力。歸納起來,情境教學主要有四種方法:創(chuàng)設問題式情境、材料式情境、資源式情境和活動式情境。
關鍵詞:情境教學;優(yōu)勢;方法
中圖分類號:G426;G40-034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15)12-0016-02
思想品德課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承擔著培養(yǎng)學生思想品質、政治品質和道德品質的重任。中學思想品德課為了完成這一任務,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充分發(fā)揮學科的社會性、思想性,讓學生更多地了解自我、完善自我,更好地認識社會、親近社會、服務社會。然而,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思想品德教育,必須非常注重課程內容及形式對學生的吸引力。只有學生不反感和抗拒的內容,才更能打動學生的心靈,也才易于被學生所接受并消化為自身內在的東西,從根本上影響他們的道德及行為習慣。
在以往的思想政治課上,教師往往把學生當作一個消極被動地接受知識的容器和貯存式的倉庫,這種封閉式的教學模式往往容易扼殺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會形成思想政治課就是“催眠課”的假象,學生缺乏主動性,上課僅有教師在講臺上唱“獨角戲”。很顯然,這種教學模式已經不符合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所以,必須改變過去“一言堂,滿堂灌”的方式,把正確的精神食糧做成色香味俱全的營養(yǎng)大餐,才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將情境教學引入思想品德課堂,創(chuàng)造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情境,更能吸引學生,激發(fā)學習興趣,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在課堂上發(fā)揮主動性,在合作中探究,在討論中分享,在激辯中思維,達到思想品德課的教學目的。
一、情境教學的優(yōu)勢
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目的地引用或創(chuàng)設一定的具有感情色彩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的關注和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得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fā)展的一種有效教學方式。情境教學法的核心就在于激發(fā)學生的情感關注,讓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下進行學習。創(chuàng)設好的情境,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和教學效果。
1. 創(chuàng)設情感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主動學習的心理
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的多少,而在于激勵學習動機、喚醒學習意識、鼓舞學習士氣。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年齡特點、原有的知識經驗、認知能力水平、認知規(guī)律等為學生創(chuàng)設個性化的、新穎的情感教學情境,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感受知識的魅力。比如說,在教授七年級思想品德課時,我們可以根據教學內容的需要,從這個年齡段的學生實際出發(fā),充分考慮七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及感知接受能力,從他們喜聞樂見的簡單事例入手,采取分東西、猜謎語、演講、辯論、小組合作等不同的形式,創(chuàng)設生動有趣、富有個性化的情境,使學生產生疑問,激發(fā)其探索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勤于思考、樂于探究的精神,喚起學生內心的共鳴,從而使學生善于在生活中發(fā)現問題,樂于學習、主動學習,并逐漸形成終身學習的愿望。
2. 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情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培養(yǎng)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
求知欲是推動學生自己去探求知識并帶有情感體驗色彩的一種內心渴望,是學習的強大推動力。七年級的學生正處于人生的黃金時期,有很強的探索欲望,對新鮮事物普遍好奇。教師應該緊緊抓住這一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結合教材的目標要求,設計符合學生年齡段的個性化的教學情境,引起學生的關注,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思維能力,使學生愿意多問一些為什么,并能夠在探討中促進學生思維活動的深入開展,使學生不唯書、不唯上,能夠用自己的眼睛去觀察,用自己的頭腦去思考,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繼續(xù)學習的欲望,誘導學生逐步擺脫對老師和父母的依賴,積極主動地學習,主動探索新的學習內容,發(fā)現問題、解決問題,成為一個自主的學習者。
3. 創(chuàng)設符合社會實際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和人際交往能力
新課程主張新的學習方式,即學生在課堂上要主動、合作、探究學習。一個好的教學情境能夠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協商的平臺,讓學生在小組中開展合作交流,培養(yǎng)人際間的交往技能,體會團結協作的力量,并能感悟到發(fā)揮集體力量需要小組成員凝聚在一起,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而努力工作;需要成員間的團結合作,每個人聰明才智的發(fā)揮。當學生愿意把自己融入到集體之中,在與小組成員的共同學習生活中就能充分感受到集體強大的力量,感悟到個人離不開集體,集體才是個人成長的搖籃和沃土,從而逐漸培養(yǎng)了他們的團隊精神與合作能力,以及良好的人際交往素養(yǎng),這也是一個人具有社會適應性所應具備的基本素質。
二、情境教學方法初探
1. 創(chuàng)設問題式情境
問題式情境教學即在教學中有意創(chuàng)設一種情境,讓新知識與學生原有的認知間產生不協調或矛盾沖突,直接引發(fā)學生的思維碰撞,從而激發(fā)學生解決問題的欲望。問題式情境教學的特點是:激趣→探究→生成。所以,教師應在設置問題上下功夫,不能脫離學生實際侃侃而談,應將教學目標和學生的接受能力相融合,適時創(chuàng)設問題式情境,并能尊重學生的個性特點,激發(fā)學生探究的熱情,使學生愿意思考、愿意討論,從而在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上都能有所收獲。
如我在八年級上冊“好習慣受用一生”的教學中,首先設疑激趣:如果你看見黑板擦掉地上了,會主動撿起來嗎?為什么?(從現實生活中的小事入手,能激發(fā)學生思考的熱情,點燃學生思維的火花)因為這個問題學生平時都經歷過,所以接下來可以結合學生個人實際情況,以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發(fā)表不同的觀點,分析利弊,逐步引導學生歸納習慣對人的影響以及培養(yǎng)好習慣的重要性,這樣能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 創(chuàng)設材料式情境
要想使思想品德課活起來,必須激發(fā)學生參與課堂的激情。所以,教師在備課的時候,應該根據教學大綱和教學目標要求,提前通過網絡、報刊等搜索尋找好的與教材內容相關的情境材料,然后對材料進行深入的加工,形成合乎學生實際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的熱情,從而開啟他們的智慧,開拓他們的思維。如我在教授九年級“偉大的民族精神”一課時,先播放了一首歌曲《與你同在》,再展示一些武警官兵救援的感人照片,接著播放與抗震救災有關的新聞視頻,很多同學看后都流下了眼淚,都融入到了救災的氛圍中。此時,我再及時引導:“為什么大家在災難面前能如此堅強,如此團結?得益于什么?你會怎么做?”隨著一個個問題的解決,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自然呈現。同時,也使學生感受到了青少年學生的使命和責任,愿意成為民族精神的傳承者和發(fā)揚者。這樣,學生在課堂上有話要說、有話想說,課堂氣氛也自然活躍起來。
3. 創(chuàng)設資源式情境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現代教學設備和教學手段也在不斷更新。許多兼具影、像、聲、光等功能的現代化教學設備,如實物投影儀、多媒體課件、電子白板、一體機等已經充實到我們的課堂教學之中。教師首先應該通過網絡培訓、繼續(xù)教育等途徑熟練掌握操作這些教學設備,并根據教學內容和教學特點,精心設計教學環(huán)節(jié),在課堂教學中靈活運用這些資源,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為學生創(chuàng)設最佳的“視聽”情境,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使學生身臨其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育媒體資源的運用可以化抽象為形象,變枯燥為生動有趣,增強教學過程的趣味性和可行性。
4. 創(chuàng)設活動式情境
在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明理是基礎,導行是關鍵,因而教師更要努力創(chuàng)設活動式情境,運用情境導行,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在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的過程中,要始終關注學生的實踐,幫助其在日常生活中明確具體的行為要求,指導其形成正確的行為習慣。中學生正處于青少年向成年人過渡的關鍵時期,會對很多新鮮事物尤其是生動形象的東西感興趣。因而,教師在明理導行的過程中,應該密切聯系學生的實際展開活動式情境,讓學生進入角色,促使學生自覺地按照社會道德要求主動去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逐步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和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例如在講解七年級思想品德“有朋自遠方來”第一課時“文化習俗 多姿多彩”時,可以先通過多媒體展示世界各地各民族有關文化習俗方面的具有代表性的圖片,同時播放歌曲《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花》,讓學生首先思考中華民族各族人民之間的關系,風俗習慣是否一樣?進而思考世界各地各民族的禮儀風俗是否一樣?然后,通過小品《留學生》哭笑不得的表演,讓學生明白不了解不同國家的風俗習慣會造成交往的障礙,甚至導致誤解,從而引出尊重各國文化習俗的重要性。這樣,通過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運用情境導行,能讓學生在邊看、邊玩、邊演中知情明理。
四、結束語
思想品德課要對學生進行有效的教育,必須提高課程的吸引力和針對性,將情境教學引入思想品德課堂,創(chuàng)造符合學生身心特點的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探究的熱情,從而獲得情感體驗,達到思想品德課教學的目的。情境教學有以下幾大優(yōu)勢:一是創(chuàng)設情感教學情境,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主動學習的心理氛圍;二是創(chuàng)設符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教學情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關注度,培養(yǎng)自主學習、探究學習的能力;三是創(chuàng)設符合社會實際的教學情境,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和人際交往能力。歸納起來情境教學主要有四種方法:創(chuàng)設問題式情境、材料式情境、資源式情境和活動式情境。
時代在發(fā)展進步,學生的實際也在不斷變化更新,教師在教學中的手段方法也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教材的不同內容及教學目標的要求,設計出符合學生實際的又富有情感色彩的不同的教學情境,讓學生在身臨其境中獲得情感的升華、道德品質的提升和行為素養(yǎng)的強化。
參考文獻:
[1]黃梅英.教師應設法改變學生上課時的沉默現象[J].現代教學,2009(Z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思想品德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李建剛,張君.試論教學方法選擇的依據[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07(06).
[4]陳廣德.如何運用情境教學提高學生學習興趣[J].科學大眾,2009(03).
[5]張先利.淺談思想政治課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山東教育科研,199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