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新媒體的快速發(fā)展,高校校園傳媒的強勢擴張,讓高校校報發(fā)展遭遇瓶頸。目前,校報的“報網融合”發(fā)展條件已具備,“報網融合”已成為高校校報發(fā)展的必然趨勢。該融合將有助于各種資源的充分利用,為高校校報的持續(xù)發(fā)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校園媒體 報網互動 新聞傳播
進入21世紀,隨著新興媒體快速興起,高校校園傳媒也在強勢擴張。在這種形勢下,高校校報作為高校黨委主辦的“機關報”,受各種客觀因素的制約,校報提供的信息與受眾需求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如校報程式化的新聞多、時效性不強的新聞多、版面設計單一等,這些都導致受眾對報紙的吸引力降低。那么如何更好地讓高校校報成為學校宣傳的主陣地和重要窗口?筆者認為,“報網融合”是當前高校校報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一、新媒體下高校校報發(fā)展遭遇瓶頸
中國高校校報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光榮的傳統(tǒng),在中國高校的發(fā)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從1895年天津北洋大學《北洋大學校刊》的創(chuàng)刊到今年,我國高等學校校報已走過120年的發(fā)展歷程,已形成了良好的辦報傳統(tǒng)和鮮明的辦報特色。目前,幾乎每所高校都有自己的校報,全國高校校報總數近2000家,約占全國報紙總數的三分之一,高校校報已成為我國報業(yè)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由于新媒體的興起,微信、網絡、電視、廣播等媒體占據了廣闊的校園市場,撼動了報紙在師生們中的地位。一些高校校報因為不能滿足廣大師生的閱讀要求而被逐漸遠離受眾的視線。
1.高校校報版式固定化 內容程式化 時效滯后化
高校校報是介于專業(yè)性報紙和內部報紙之間的一種特殊類型的報紙,具有“雙重身份”。它既有國內統(tǒng)一刊號,有正式的“身份”(1998年3月18日,新聞出版總署下發(fā)了《關于設立高校校報類報紙刊號系列的通知》,高校校報被納入全國統(tǒng)一管理的公開出版報刊系列,并取得國內統(tǒng)一刊號),是高校黨委主辦的“機關報”,又不等同于專業(yè)性報紙,在信息渠道、版式內容、發(fā)行等方面存在限制,具有內部報紙的一些特點。
以《江漢大學大學報》為例,它是對開大報,旬刊,發(fā)行對象主要為校園師生。一版為要聞版,主要刊發(fā)學校層面開展的各項重大活動的報道、校園熱點信息等;二版為科教新聞版,主要刊發(fā)校內動態(tài)消息,如各二級單位開展的各項活動、各學院在教學科研方面的舉措及取得的成績;三版為校園生活版,主要刊發(fā)有關學生活動及學習成果的動態(tài)消息;四版為文藝副刊,刊發(fā)師生原創(chuàng)的小說、散文、讀書札記、詩歌等文學作品。因為校報的報道內容主要體現(xiàn)了學校圍繞中心工作開展的各項活動、學校的專業(yè)特色和學科優(yōu)勢,其顯著的專業(yè)性和學校工作的周期循環(huán)性,導致校報普遍存在有效信息含量少、報道范圍窄、趣味性差等問題。同時,由于新媒體的興起,學校的新聞、動態(tài)、事件等都在第一時間以不同的形式呈現(xiàn)在各種新媒體上,而校報一般為半月報、旬報、周報,許多刊登的信息早已成為昨日黃花了。此外,社會上各種媒體也在爭搶師生們的“眼球”,對校報的傳播造成了極大的壓力。
2.受眾需求特色化、豐富化、效率化
高校校報的受眾主要為在校師生,他們的特點是文化層次高、思維敏捷活躍、接受能力強、知識面廣。這些高素質的受眾對報紙的作用期望很高,對信息的內容、數量及時效性都提出了要求。但是,就目前校報發(fā)展現(xiàn)狀,高校校報難以發(fā)揮其上情下達的主渠道、搭建師生交流互動的平臺、營造校園文化氛圍等功能。
據學通社記者調查,忠于校報的師生仍占受訪者的80%,但是75%的受訪者對目前校報普遍存在版式單一、內容枯燥、會議稿多、可讀性不強等問題提出了建議和意見。他們希望擴充新聞信息的含量,除了報道學校日常教學、科研、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外,同時更多地報道教育改革、新學科發(fā)展、學生培養(yǎng)等方面的信息,與社會相聯(lián)系的科技和經濟信息、與高校有關的社會信息、生活服務性新聞信息等。同時,68%的受訪者希望能改變校報的辦報風格,如報紙版式、表現(xiàn)方式等能更生動活潑些,報紙能呈現(xiàn)出特有的美感,能更快地吸引大家的眼球等。由此可見,改變校報現(xiàn)狀迫在眉睫。
二、高校校報“報網融合”的有效途徑
“報網融合”是指結合報紙新聞媒體和網絡媒體全方位的有機結合。加拿大新聞學者邁克說:“報紙是人體的延伸,廣播是耳朵的延伸,電視是視力、聽力的同時延伸?!庇纱丝梢哉J為,網絡就是報紙、廣播電視的延伸。高校校報與校園網絡媒體的有效融合將利用各種技術方法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其各自優(yōu)勢,彌補高校校報在新聞時效性差、信息容量小、互動缺乏等方面的不足,讓校報的真實與權威和網站的時效與互動成為互補,兩者相得益彰,實現(xiàn)傳播效果的最大化,從而讓高校校報踏上持續(xù)發(fā)展的軌道。
1.“報網融合”發(fā)展的基礎
在新媒體迅速發(fā)展的時代,許多高校校報都有電子版本,他們將每期校報各版面直接發(fā)布在網上,既擴大了閱讀范圍,又便于信息的查找,同時依靠網絡平臺展示其風采。據了解,自2004年全國高校校報展示平臺推出以來,上網站注冊用戶已達1400余家,每天上傳更新校報近100家。該平臺與新華通訊社、人民日報社的官方網站教育頻道進行了相互鏈接,其展示的報刊能夠通過新華網和人民網閱讀。全國高校校報平臺的建立,極大地促進了高校文化、校報形象的展示與交流,同時為社會各界了解高校發(fā)展提供一個更加便捷與直觀的窗口,這也為“報網融合”創(chuàng)造了一個有利條件。其次,校報網絡版的建立、內容與校報同步,增加了互動功能,這便于投稿及讀者的信息反饋。還有,校園新聞網的建立。該新聞網一般由宣傳部或新聞中心負責,涵蓋信息內容豐富,時效性強,既有每期校報的新聞,還有許多當日新聞,而且這些新聞通過不同的形式如圖片、廣播、電視等進行傳播,受眾范圍更廣,接受更便捷。高校校報依托網絡平臺將有利于擴大校報影響,讓更多的人了解學校,這對于擴大學校的知名度、塑造學校的品牌形象有著積極的意義。
高校校報的“報網融合”除了經歷以上發(fā)展階段的積累外,還受到了一些客觀因素的推動,如辦報人職業(yè)素養(yǎng)的不斷提高、高校無線網絡的普及、受眾電子設備的不斷豐富、高校渴望被外界所認知等,這些都為校報的“報網融合”提供了有利條件。由此,筆者認為“報網融合”是高校校報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2.“報網融合”發(fā)展的方式
“報網融合”是不同新聞主體與不同經營主體的融合,是不同傳播技術與不同傳播方式的融合。就高校校報而言,筆者認為,“報網融合”是通過合理的管理機制、多效的采編方式和共享的媒介平臺這些途徑來達到報紙和網絡的有效融合。
合理的管理機制是以學校新聞中心為主體整合校園媒體資源,在組織機構、人員配置、責任分工中體現(xiàn)“報網融合”。由于各個學校規(guī)模及發(fā)展情況不一樣,新聞中心可以是一個單獨的行政機構,也可以隸屬于宣傳部或校報編輯部。以江漢大學為例,新聞中心就可設在宣傳部。目前學校宣傳部設有校報、電視臺、攝影中心、BBS論壇管理中心等機構,同時負責校園網和櫥窗的展板制作與維護工作。校報為網絡、櫥窗提供新聞,網絡的新聞、圖片也可為校報所用,同時電視臺和校報也可以共享新聞稿件。在這樣的管理機制下,雖然各機構都有獨自的工作人員和責任分工,但是在新聞采編過程中,大家通力合作,共享信息和設備資源,使得“報網融合”的優(yōu)勢在組織機構、人員配置、責任分工中等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
多效的采編方式是在新聞籌劃上兼顧不同媒體,加強其間的互助互利,讓新聞作品最大程度地展現(xiàn)其價值的有效融合途徑。多效的采編方式在重大事件、活動的采編中顯得尤為重要,凸顯了“報網融合”的優(yōu)勢。以江漢大學特色校園文化“品牌”活動——感動“江大人物”為例,該活動獲教育部2012年高校校園文化建設優(yōu)秀成果獎?;顒幼?007年開展以來,已成功舉辦了7屆,通過民主推薦、師生投票共選出76名師生身邊的感動人物。該“品牌”活動由宣傳部具體承辦,在籌劃每次活動中,各媒體之間統(tǒng)一部署協(xié)商,具體分工,責任落實到各媒體。首先,校報負責對候選人前期的采訪及稿件編寫,電視臺根據候選人的事跡找出感動點,進行拍攝編輯,為在頒獎會上播放做準備。其次,校報專門用兩個版對候選人進行宣傳報道,同時將宣傳稿件上網,讀者可通過網絡和報紙對候選人進行評選投票。最后,在頒獎會現(xiàn)場,各單位通力合作,校報負責活動的采寫,攝像中心負責新聞圖片的拍攝,電視臺負責全程錄像。頒獎會后,所有的新聞稿件、圖片新聞、錄像作品全部都在第一時間展示在校園網上,校報除了再在一版顯要位置進行新聞報道外,還在三版設立以圖片新聞為主的專版報道,對入選師生進行宣傳。這種采編方式的融合在校園中掀起了一股股“感動潮”,譜寫了年度“感動江大”的動人音符,為學校構建和諧校園與改革發(fā)展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共享的媒介平臺是讓不同的傳播技術和傳播途徑相融合,使得各種資源共享,在“報網融合”上得到了充分的體現(xiàn)。報紙主要以文字、圖片、表格等形式通過平面?zhèn)鬟f信息,而網絡則主要通過圖像、視頻、音頻等形式傳遞信息,兩者有機地融合將為受眾者提供翔實而生動的信息。例如,充分地實現(xiàn)“報網互動”就是借助雙方的優(yōu)勢,讓報紙與網絡形成互補互動的關系。在互動過程中,校報利用網絡體現(xiàn)其時效性和便捷性,網絡則利用校報體現(xiàn)其報道的深度性和權威性。同時,校報還可以根據網絡相關信息,如點擊率等了解受眾感興趣的新聞點,從而安排策劃一些采訪和報道。這樣既增加了新聞的可讀性同時也豐富了報紙、校園網、電視臺、廣播臺等媒體的報道內容,讓新聞報道在融合中得到不斷升華,讓校報在“報網融合”中走得更遠。
參考文獻
[1] 李寶國. 高校報網融合發(fā)展與校園媒體傳播[J].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04(05).
[2] 項寧一.報網互動:從理念到實務[J].新聞實踐,2006 (06).
[3] 趙映振,孫桂榮.強化校園輿論引導能力[J]. 教育,2007(14).
[4] 劉瓊.一報一刊一網:高校校報運作模式探討[J].學習月刊,2007 (05).
作者簡介:趙蔚,《江漢大學報》副編審、碩士,主要從事新聞、雜志編輯等研究
編輯:趙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