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巧玲
摘 要:技校語文教學中,系統(tǒng)的人物分析可以幫助學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解除閱讀障礙,體會文章的情感,作出知人論世的評價,品味語言的精妙,獲得閱讀的樂趣。
關鍵詞:技工學校;語文教學;教學目標;人物分析;閱讀樂趣
中圖分類號:G71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31-0056-01
在技校語文教學中,常常要牽涉歷史人物的形象分析,因而涉及文章作者及背景的介紹,這可以為語文學習提供豐富的知識積累,提高學生的思想水平。語文教學中的作者分析及背景簡介是學生理解和認識文章的前提,文學作品有其特殊性,它是在特定的環(huán)境下作者情感的流露。如果不對作者和寫作背景進行介紹,則作品的多重意義將無法展現(xiàn),更談不上揭示文章的深刻內涵和評判文章的藝術價值。尤其是古詩詞,許多時候,作者往往就是作品中的重要人物,是詩詞中抒情敘事寄托情感的重要載體。因此,詩詞作者的介紹分析,其實就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分析。
《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是宋代豪放派大詞人蘇軾的代表作,在這首詞的學習中,作者蘇軾、詞中牽涉到的歷史人物周瑜,都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人物。筆者結合學習目的及教學目標,詳細準備了兩位人物的相關資料,并鼓勵學生提供信息,使這兩位古人在我們的語文課堂上出現(xiàn)了穿越時空的對話。
首先出現(xiàn)的是蘇軾的形象。我利用多媒體展示出蘇軾的一幅圖畫:斜臥磐石,長須飄飄,峨冠博帶,氣定神閑,一派仙風道骨形象。結合語文課本上配的作者插圖,學生概括出的蘇軾形象是:瀟灑飄逸蘇東坡??吹竭@一形象,聽到這樣的總結,有學生就問:蘇軾為何如此灑脫?筆者這樣引導:古人常常有“恃才傲物”一說,才高而氣傲,這是古代許多文人大家的普遍表現(xiàn)。那么,蘇軾之才何在?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說:他是詩人,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是豪放詞派的最杰出的代表,是宋代四大書法家之一,還擅長繪畫,可謂詩文書畫幾乎無一不精。筆者總結一句:才情縱橫蘇學士。僅僅如此介紹,顯然不足以理解作者為何寫下這樣一篇詞作。為此,筆者鼓勵學生自查,并讓帶手機的學生利用網絡查找蘇軾的有關生平及個人經歷、寫作背景等,鼓勵學生用一句蘇軾自己的詞句概括出其人生態(tài)度。最終,學生們順利地查找出所需材料,并指出蘇軾的《定風坡》一詞就是其最好寫照:一蓑煙雨任平生。在介紹到蘇軾這一處世態(tài)度時,筆者補充介紹了作者蘇軾的坎坷多變的人生經歷、官場沉浮,以及他的詞作《定風波》,以此來豐富蘇軾這位曠世達人的形象。這樣一來,筆者在介紹作者蘇軾時,用三句話就可概括出其獨特的人物形象:瀟灑飄逸蘇東坡,才情縱橫蘇學士,一蓑煙雨任平生(豪放曠達而又歷經坎坷)。通過形象分析和背景介紹,學生基本上了解了作者,理解了蘇軾寫作這首詞的背景及用意,也為學生理解詞人為何極力書寫周瑜這一形象奠定了基礎。
蘇軾筆下的周瑜是什么樣的形象呢?蒞臨赤壁,思接千載的蘇軾這樣說:公瑾當年,小喬初嫁,雄姿英發(fā),羽扇綸巾,談笑風生,指揮若定,功蓋三國。在蘇軾筆下,“羽扇綸巾”的形象出現(xiàn)在了周瑜身上,這讓學生們大發(fā)議論。借助這些討論,筆者引導學生們指出歷史上真實的周瑜和《三國演義》等小說及影視中的周瑜形象的差別,進而總結出蘇軾筆下的周瑜形象:年輕有為,春風得意,功高蓋世,青史留名。在蘇軾眼里,在詞人筆下,周瑜周公瑾不再是氣量狹小的東吳將領,而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大英雄。人們對周瑜數百年來的誤解得以消除,可謂是為周瑜平反昭雪。這樣一來,學生們既理解了蘇軾借助古人感慨自身(年紀老邁卻功業(yè)無成)的真實用意,也理解了作者舉杯邀月,對話周郎的無奈和超脫。這場穿越時空的對話,使學生了解了蘇軾的生平,理解了詞人的寫作用意,也領略到長江赤壁絕妙的神奇景象,進而深刻地體會到詞人豪放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從而為自己的人生樹立一位學習效仿的榜樣,這就是人物形象分析的魅力所在。
當然,此例只是說明人物分析的作用,再借《蜀相》一詩談談人物分析的系統(tǒng)性。系統(tǒng)的作者和寫作背景分析,會使學生對作者或作品中的人物擁有更全面的認識和了解,進而更深刻地理解文章主旨內涵?!妒裣唷返淖髡叨鸥?,學生們在小學就接觸過,但是,因為認知水平的差異,造成對詩人了解的局限性。筆者在講授這首詩時,讓學生從記憶之庫中搜尋杜甫的點點印象,進而使單純的、片面的、模糊的印象形成清晰可見的人物形象:“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清新明麗的自然風光顯示出詩人的自然情懷;“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戰(zhàn)火紛飛中的家書傳達出詩人濃濃的愛家感懷之心;“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自身窮困潦倒、棲身無處,卻依然心懷天下寒士;“君不見,青海頭,古來白骨無人收。新鬼煩怨舊鬼哭,天陰雨濕聲啾啾”,慘不忍睹的古戰(zhàn)場的描述顯現(xiàn)出詩人向往和平的大愛情懷。通過以上不同時期、不同題材的詩歌的梳理,作者杜甫的形象躍然而出:熱愛大自然、關心普通民眾、關愛家人朋友、自身貧困潦倒卻心懷天下、反對戰(zhàn)亂、向往和平。然而,身處戰(zhàn)亂之中的杜甫“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只能借對諸葛亮的無限敬仰,書寫自己渴望得遇明主,兼濟天下的理想。在學習《蜀相》之后,“詩圣”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杜甫的形象也更加豐滿。
總之,文學作品的人物形象分析及背景介紹可以幫助學生解除閱讀障礙,體會文章的情感,作出知人論世的評價,品味語言的精妙,從而獲得閱讀的樂趣。
參考文獻:
[1]陶躍宏.淺談中專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J].職教論壇,2002(14).
[2]張鴻苓.語文學科教育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