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章如
摘 要:當前初中《歷史與社會》學科教學狀況頗令人擔憂,由于中考政策的調整,又實行閉卷考試,所占的分數(shù)比列也只有50%,使該學科在學校和學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同時,歷史與社會教師的地位也有所下降。因此,作為歷史與社會教師只有走近學生,關愛學生,在教學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在身教、言教等育人行為中讓學生感受到歷史與社會老師的親切感,才能適應當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同時,也不斷提升教師的親和力。
關鍵詞:走進學生;歷史與社會;親和力
一、教師在走近學生存在的問題與分析
“誰愛孩子,孩子就會愛他,只有用愛才能教育孩子”。老師走近學生,才能更好地了解學生,有的放矢地教導學生,遺憾的是,一些老師并不重視這一點,他們或擺出執(zhí)教者的架勢,讓學生望而生畏,敬而遠之;或擺出“講師”的風度,只講教學內容,對學生不聞不問,目中無人(學生)等等。根據(jù)我校近幾年在期末對學生的問卷調查發(fā)現(xiàn),部分教師在走近學生方面存在的問題很多。
據(jù)了解學生覺得走近的老師,課堂紀律好,教學成績也好;而學生感到老師不可走近的,課堂紀律往往較差,特別是個別技能科老師,上課后隨便講幾句,就讓學生自習或活動,甚至離開教室,因而往往課堂紀律大亂,更談不上教學質量。因此,走近學生,才能提高歷史與社會的教學質量和歷史與社會教師的親和力顯得更加重要性。
二、走近學生的重要性
走近學生,了解學生,你才知道他們想什么,需要什么。歷史與社會教師只有走近學生,尊重學生,關愛學生,才能慢慢地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與社會課的興趣,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性;才能適應當前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要,從而提高教師自己的親和力。
三、教師走近學生的對策和技巧
1.在教育教學中走近學生
在教育教學中走近學生,是建立和諧師生關系的關鍵,是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教師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走近學生。
(1)在備課中走近學生
首先,備學生,走近學生,了解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結構和接受能力。學生現(xiàn)有的知識結構是課堂教學的基礎,學生的接受能力也是一堂課成功與否的關鍵,如對于接受能力強的學生可以拓展內容多安排一些,反之則減少新內容,多安排一些鞏固操練的內容。 “吃透”學生,教師才能使教案切合教學實際,有的放矢地進行教學。
其次走近學生,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態(tài)、個性差異。備課前走近學生,了解學生興趣愛好、氣質類型、性格特點、情感水平、智力差異,研究學生的學習心理和觀察學生的學習行為,才能呵護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防止為了盲目追求課堂紀律打擊他們。
(2)讓教師的教學用語走近學生
首先要根據(jù)教師自己教學特點,針對學生不同的個性,選擇不同的教學用語。對于初中生來講,我覺得教師的語言最關鍵的是有親和力,老師親切自然的教態(tài),和藹可親的語氣,使學生感到班級大家庭的溫暖,從而拉近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距離,給學生的心理上帶來一種安全感、愉悅感。
其次,教師應該是一個使用語言的多面手,在教學中或生動或抒情,教師輕重緩急的語言能深深地吸引住學生。如有時因課堂問題的過難而陷入冷場時,教師可以將問題轉述得更生動些或穿插一些鼓勵性的語言,緩解學生緊張的情緒,啟發(fā)學生進一步思考解決問題,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3)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 讓教學走近學生
首先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讓學生走近課堂教學。我們要善于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創(chuàng)設生活中生動、有趣的的情境,強化感性認識,引導學生在情境中觀察、操作、交流,使學生活動體驗中理解掌握和運用新知識。如教學“澶淵之盟”的歷史事件,創(chuàng)設一個宮廷辯論的情景,讓學生在辯論中加深對歷史事件的理解,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的氣氛,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其次,確立教師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首席地位,在課堂教學中走近學生。新的課程標準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法,體現(xiàn)了教學新的導向。要積極主動地與學生參與探究,時刻不忘自己是師生平等對話的首席,才能確保對文本主線的明晰,不讓課堂演變成為自由沙龍,否則,教學目標和教學意義就從根本上消失了。
2.在日常生活中走近學生
近其心,就是教師縮短與學生的距離,與學生接近、接觸,使師生關系融洽,讓學生感受溫情,與學生心靈相通。教師融入班級、走近學生,可從下列方法去嘗試:
(1)傾注一腔濃情。想讓你的學生走近你,首先必須在情感上拉近師生的心靈距離。也許你的一絲不經意的微笑及期待的目光,都能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讓他們因此靠近你、依戀你。
(2)亮出一手絕活。作為一名教師,不僅要做學生的知心朋友,更要肩負傳道、授業(yè)、解惑的重任。所以,你還應該亮出一手教師的“絕活”。如一口流利的普通話、一手漂亮的書法、一曲優(yōu)美的歌聲也會得到學生的認可敬慕。
(3)多和學生說一會兒話。以前我每次都是上完課就走,后來經過學生提醒,我改變了自己的做法。很多老師都和我一樣,很少有意識地停下自己的腳步,聽聽學生的聲音。“多和學生說一會兒話”成了現(xiàn)在我的教學常規(guī)。
總之,教師要用熱情、溫和的話語,再加上滿含希望和鼓勵的眼神,傳遞給學生教師對他們的關心與愛護。
四、結語
只有走近學生,在學習生活中愛護學生,才能架接師生情感交流的橋梁,實現(xiàn)教書育人的目的;只有親近學生,了解分析學生的個性特征,尊重學生的個性,才能實施因材施教,提高教學質量;只有親近學生,才能提升思想品德教師的親和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