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雷+尹曉東+嵇曉艷
摘要:目的 觀察NRL-Ⅱ型內生場熱療聯(lián)合TACE治療原發(fā)性肝癌的近期療效及毒副反應、安全性。方法 43例原發(fā)性肝癌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A)22例、對照組(B)21例,A組患者接受TACE聯(lián)合內生場熱療治療,B組患者單純接受TACE治療。兩組均接受二周期的治療后二個月評估近期療效。結果 治療組(A) 有效率63.63%,對照組(B)有效率33.33%,差異顯著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毒副反應方面兩組均有輕微的轉氨酶升高,加以保肝治療后均可以恢復正常,治療組出現(xiàn)發(fā)熱、腹痛的發(fā)生率較對照組低,均可耐受。結論 內生場熱療聯(lián)合TACE治療,可以提高TACE治療的療效,并降低TACE治療后毒副反應的發(fā)生率,且內生場熱療安全可靠。
關鍵詞:內生場熱療;TACE;原發(fā)性肝癌
原發(fā)性肝癌是我國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惡性程度很高,約80%的患者就診時已為晚期,無外科手術在指征,即使可以手術切除,但術后腫瘤復發(fā)率較高,近年來肝癌TACE治療已取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已經(jīng)成為公認的首先方法[1],但肝癌介入治療后復發(fā)及轉移問題仍未解決,影響了遠期生存率。近30年來熱療技術發(fā)展迅速,已經(jīng)用于多種腫瘤的綜合治療。本研究采用內生場熱療系統(tǒng),聯(lián)合TACE治療原發(fā)性肝癌,探討其療效及毒副反應,了解是否具有可行性,現(xiàn)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研究43例患者,年齡在40~65歲,根據(jù)乙肝病史、臨床癥狀、增強CT/MRI及病理學、等符合原發(fā)性肝癌的診斷標準,且所有患者均無手術根治的適應證。44例患者未接受過其他治療,隨機分為兩種組:治療組及對照組。肝功能分級按Child-pugh改良肝功能計分分級法,兩組病例臨床資料,見表1。
1.2方法
1.2.1 TACE 二組患者入院后完善血常規(guī)、肝腎功能及凝血功能等相關檢查,無手術禁忌癥后行TACE,在DSA下行腹腔干造影,明確腫瘤的供血動脈后,注入化療藥物:奧沙利鉑0.1+THP 40 mg+替加氟1.0,隨后給予注入THP 10 mg+碘化油5~10 ml混懸液栓塞腫瘤供血動脈,必要時加以明膠海綿栓塞。
1.2.2內生場熱療方法
1.2.2.1操作步驟 治療組患者TACE后第2d開始行上腹部深部熱療。采用吉林邁達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NRL-Ⅱ型內生場熱療系統(tǒng),詢問病史確認無熱療禁忌癥,根據(jù)患者CT、B超檢查定位后,患者仰臥于床上,自動送入治療倉,選擇相應的電擊板根據(jù)病變部位的體表投影,調節(jié)治療床向前、向后,左右移動電極,使病變部位在體表投影恰好位于4個電極的中心,并注意電擊板與體表之間的松緊度,防止間隙過大。位置擺好后依次輕壓Ⅰ、Ⅱ號主機"預熱"鈕約1min后,依次輕壓Ⅰ、Ⅱ號主機"治療"鈕,依次持續(xù)輕壓Ⅰ、Ⅱ號主機"升溫"鈕,將電壓升至150~180 V,然后對其進行調諧,使其對應的電流表指示達到最大。過程中給予患者肛管內測溫,根據(jù)患者的主觀感受及出汗程度,調節(jié)Ⅰ、Ⅱ號主機的電壓來調節(jié)溫度,本研究的溫度在40℃~42℃,治療時間為60 min/次,間隔2~3 d,2次/w,共8次,治療過程中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出汗情況及是否有皮膚過燙等。
1.2.2.2測溫方法 本研究均采用肛管測溫,將傳感器放入肛管外部,用膠布固定,膠布固定處應與傳感器頭部距離1 cm,肛管及傳感器外部用避孕套套住,外涂石蠟油,然后將其放入直腸內約10 cm。
1.3療效評定標準 以B超、CT/MRI增強檢查,以病變范圍是否縮小或病變是否強化及其強化的范圍的大小,再結合患者的AFP值來評判療效。按照RECIST標準評價療效:完全緩解(CR):病灶完全消失,部分緩解(PR):腫瘤總縮小體積≥50%,穩(wěn)定(SD):腫瘤總縮小體積<50%或腫瘤增大<25%,病情進展(PD):腫瘤體積增大≥25%。客觀有效率(RR):CR+PR。進行兩組毒副反應比較并記錄TACE治療后并發(fā)癥:發(fā)熱、腹痛、消化道出血等發(fā)生率。
2結果
2.1有效率 治療組(A組):22例患者中,CR 1例,PR 13例,SD 6例,PD 2例,有效率(CR+PR),14/22,63.6%。對照組(B組):22例患者中,CR 0例,PR 7例,SD 9例,PD 6例,有效率(CR+PR),7/22,31.8%。兩組比較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2毒副反應 兩組毒副反應均較輕,表現(xiàn)為:惡心嘔吐、輕微的轉氨酶升高,經(jīng)止吐保肝補液處理均可恢復。治療組患者熱療時無明顯的毒副作用,安全性可靠,且治療組出現(xiàn)TACE后的并發(fā)癥(發(fā)熱、腹痛)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顯著,見表3。
3討論
近年來熱療已逐漸成為繼手術、放療、化療及生物治療的一種新的抗腫瘤方法,現(xiàn)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腫瘤的治療中。近來我國獨有的內生場(差頻)兩對極板RF電容式熱療機(頻率40 MHz),已經(jīng)廣泛應用于臨床,這是世界上唯一應用這種原理制成的腫瘤熱療機,它的優(yōu)點在于熱場分布均勻[2]。本研究采用吉林邁達科技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NRL-Ⅱ型內生場熱療系統(tǒng)是一種相對較新的熱療設備,它采用兩組射頻源(一組35.70 MHz和一組40.68 MHz),通過4個電極垂直交叉作用于人體腫瘤部位,使腫瘤局部區(qū)域能誘導出內生差頻場,并產(chǎn)生內生熱量,從而實現(xiàn)對腫瘤病灶均勻加溫,同時避免體表灼傷,彌補了以往熱療時容易超成熱療部位的皮下脂肪硬結等不足[3]。
熱療的作用機制:①腫瘤組織通常對熱較敏感,熱療通過直接細胞殺傷作用、誘導腫瘤細胞凋亡、破壞腫瘤血管生成來抑制腫瘤細胞生長[4]。②熱療能導致腫瘤內部血流量增加,還改變腫瘤細胞膜的結構,提高其通透性,使進入腫瘤內部的藥物增多并增加藥效。③由于腫瘤血管網(wǎng)系統(tǒng)先天不良,容易形成低氧、低pH值狀態(tài),對高溫的耐受性不及正常組織,并且腫瘤組織熱量消散比正常組織慢,故更容易遭受熱損傷。④熱療可以促進許多抗腫瘤藥物(烷化劑、鉑類、抗生素類)與DNA結合,使細胞內藥物濃度提高,抑制DNA損傷修復,已經(jīng)有研究證實,腫瘤組織經(jīng)熱療(腫瘤溫度穩(wěn)定在41.8℃)作用1 h,可以使腫瘤內奧沙利鉑濃度提高3倍以上,從而克服腫瘤細胞的耐藥性問題。⑤熱療可以提高機體的免疫力,①提高細胞的免疫功能,②熱療能提高機體對腫瘤細胞的免疫力,主要表現(xiàn)在增強T淋巴細胞、NK淋巴細胞及巨噬細胞的功能。
原發(fā)性肝癌TACE治療對促進腫瘤縮小,改善臨床癥狀具有良好效果,但由于TACE治療殺死癌細胞的不徹底性,往往在治療后3~4個月又出現(xiàn)復發(fā)及轉移的新病灶。TACE結合熱療可以增加抗癌藥物的毒性及作用時間、能提高機體的免疫力等作用機制,同時TACE術后瘤區(qū)內有碘化油,在加熱過程中溫度高于外周組織1℃~3℃,停止加熱后仍保持相對較長的高溫區(qū),這是碘化油散熱慢的原理。本研究使瘤區(qū)及接近瘤區(qū)周邊的細胞在高溫下均可以滅活,同時增加藥敏,解決TACE術后瘤區(qū)及周邊殘留活性癌細胞的問題,減少復發(fā)。
綜上所說,本研究結果表明,內生場熱療作為"綠色療法"聯(lián)合TACE治療原發(fā)性肝癌起到協(xié)同增效的作用,提高患者的近期有效率,提高患者的機體免疫力功能,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且治療出現(xiàn)的毒副反應患者均看耐受,同時熱療的安全性可靠,且內生場熱療對中樞神經(jīng)和外周感覺神經(jīng)有增強抑制作用,減少局部酸性滲出物質,消除代謝廢物、降低橫紋肌緊張度,起解痙止痛作用,從而減少TACE后腹痛的發(fā)生。但考慮原發(fā)性肝癌的惡性程度高,大多伴有肝硬化、門靜脈癌栓等種種問題,本研究的遠期生存率有待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施海彬.介入放射診療策略[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174.
[2]李鼎九,王義善.實用腫瘤熱療學[M].長春:吉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48.
[3]朱利楠,樊慶霞,宗紅.熱療聯(lián)合化療在晚期胃癌中的臨床應用[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13,4:326-329.
[4]陳雪琴,馬勝林.腫瘤熱療作用機制研究進展[J].中華物理醫(yī)學與康復雜志,2005,27:562-564.編輯/張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