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劍士
(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qū)白龍橋小學)
自新課程改革以來,各校對校本教研都越來越重視。不論城市農(nóng)村,幾乎所有學校都開設了校本教研,主要的形式是上校內(nèi)公開課。在實行了一段時間后,許多農(nóng)村學校都覺得這樣的校內(nèi)公開課對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提升不大。
究其原因有兩個:一是農(nóng)村學校課堂教學水平杰出的教師較少,大家水平差不多,聽來聽去也聽不出什么“花頭”,用農(nóng)村的俗語來說,就是“蘿卜炒蘿卜還是蘿卜”;二是很難請到專家來指導,一方面專家數(shù)量有限,這么多學校很難都照顧過來,另一方面許多農(nóng)村學校也經(jīng)費有限,如果要專家經(jīng)常參與,經(jīng)費上不允許。
現(xiàn)在雖然實行的城鄉(xiāng)教育共同體,但城區(qū)學校的教師也不可能都參與到農(nóng)村學校每周的校本研究中來,畢竟城區(qū)學校的教師也有自己的教學任務。所以要提高校本教研的實效,一方面是要“請進來”,但更重要的是“自力更生”,靠自己。
學校通過網(wǎng)上購買賬號,得到了數(shù)百個各學科的名師課堂錄像,拜“名師錄像課”為師,采用“對照課”“摹課”“專項研究課”等多種形式開展校本教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所謂的名師對照課就是教師在學校提供的“名師錄像課”范圍內(nèi),選一堂課,事先不看名師的錄像課,教師上完課后,再看名師的錄像,將自己的課與名師的課進行比較,從而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如,一教師選了數(shù)學特級教師錢金鐸執(zhí)教過的《面積和面積單位》一課,是三年級下冊的教學內(nèi)容。事先沒看錢老師的錄像,教師通過精心的設計,上了一堂較為成功的課。用老師自己的話說是:“為了不過分遜色于錢老師,我在備課時充分借鑒了別人的經(jīng)驗,廣泛收集材料,對每一個環(huán)節(jié)設計出具體方案,確保萬無一失?!边@樣的課,如果不是通過名師對照課的形式,我們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不了多少問題,評課也評不出什么東西,這樣的校本教研對教師的幫助也就不大。
但通過名師對照課的形式,就能發(fā)現(xiàn)很多問題。這位教師自己也說:“可就是這設計大同小異的兩節(jié)課,特級教師和普通教師上出來的效果卻完全不同,特別是在細節(jié)的處理上,明顯存在著差別。”她通過“新課教學設計的對比、意外事件處理的對比、練習設計的對比、課堂教學的組織與調(diào)控對比、教師教態(tài)和語言的對比、總體情況的對比”六大方面的對比,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不足,明確了改進的方向,從而提高了自己的教學水平。
為什么名師對照課這種校本教研形式能有效地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究其原因,學習很多時候其實就是一個知識傳遞的過程,普通的校本教研知識是從人傳遞到人,名師對照課這種教研形式知識是從物(名師錄像)傳遞到人。如下圖:
名師對照課形式的校本教研,相當于每次校本教研都有名師、特級教師參與,效果當然不一樣。
摹課的“摹”,是臨摹的意思。所謂的摹課,就是教師選取一堂名師錄像課或一堂課的一個片段,不上課,而是把名師所講的話,包括語氣、語調(diào)、教態(tài)等完全模仿出來,就像臨字帖一樣,把名師的上課情況完全再現(xiàn)出來。我們常說,教學是科學與藝術的結合,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特別是課堂教學語言的語氣、語調(diào)、教態(tài)等方面是一門藝術,眾所周知,學習藝術都是通過模仿來學習的,無論是書法還是繪畫或者是音樂。一般教師對這方面的掌握是通過一次次的聽課、上課,在不自覺的情況下,慢慢地形成的,現(xiàn)在我們通過“摹課”這種形式,進行專題式的訓練,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果說名師對課是對教師課堂教學水平的一個全面提高,那摹課就是針對教師課堂教學語言、語氣、語調(diào)、語速、教態(tài)等表面的外在的東西。通過摹課,使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教態(tài)等方面有了明顯的快速的提高。摹課一般經(jīng)過三個步驟:第一步,背課。就是把某一堂名師錄像課(或片段)中教師的語言背出來;第二步,在完全把名師的課堂教學語言背出來的基礎上,模仿名師的語氣、語調(diào)、語速等方面;第三步,在前兩步的基礎上,再進一步模仿名師的教態(tài)。
一開始,教師覺得要把課“背”出來很難,又要模仿語氣、語調(diào)等,感覺很不好意思,但通過實實在在的摹課后,他們發(fā)現(xiàn)對自己的幫助很大。
如,一教師選取了特級教師竇桂梅《賣火柴的小女孩》的錄像進行摹課,通過多次的背誦、模仿,使自己的課堂教學語言、教態(tài)等得到了極大的提高,深有感觸地寫了一篇論文《如何讓課堂教學語言通“電”帶“磁”》。又如,一教師選取了特級教師崔云宏執(zhí)教的《一夜工作》來進行摹課,通過反復的練習,克服了不好意思等心理,終于把課講得惟妙惟肖。她深有感觸地說:“教師肢體僵硬,缺乏熱情,難以感染學生。要激發(fā)學生的感情,教師自己必須是熱情洋溢的??稍谡n堂教學中,教師也就是本人卻經(jīng)常沒有做到這點。學生在‘冷空氣’的包圍中,又怎能‘熱情似火’呢?”
一些業(yè)務成熟的骨干教師可以進行利用名師錄像的教研形式——專項研究課。所謂的專項研究課就是教師利用名師錄像對課堂教學中的某一專項問題進行研究。如,對數(shù)學課堂教學導入的研究,就可以通過檢索若干個名師錄像,把這些錄像中的課堂導入進行研究,歸納整理,得出共性,總結出規(guī)律方法。
有位哲人說過,從某種意義上說科學就是分解。要把各項課堂教學知識總結出來,必須先把課堂教學知識進行分解。通過請教專家和查閱有關文獻我們把課堂教學知識分成三大塊:課堂教學設計所需的知識、課堂生成時所需的知識、課堂語言所需知識,在這三大塊的基礎上再進行細分。具體如下圖:
圖2
當然,課堂教學知識還可以細分下去,但也不宜分解過細,分解得過細反而對知識顯化產(chǎn)生干擾。所以我們經(jīng)過實踐,最終把課堂教學知識分解成圖中所示的這十二個細目。
在進行專項研究課時,我們采取了以下兩個策略:
所謂興趣導向,就是在課堂教學專項知識總結歸納時,哪一位或幾位教師對哪項知識比較有興趣,就讓這一位或幾位教師完成這項知識的總結歸納。這樣做,教師能愉快地完成專項知識的總結歸納,并有較高的質(zhì)量。
所謂弱點導向,就是在課堂教學專項知識總結歸納時,哪一位或幾位教師對哪項知識在課堂教學時表現(xiàn)得比較薄弱,就讓這一位或幾位教師完成這項知識的總結歸納。知識總結歸納的過程其實也是知識內(nèi)化的過程,這樣讓教師對自己課堂教學的薄弱環(huán)節(jié)的知識進行總結歸納,一方面教師會比較有動力,另一方面能較快地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
通過專題研究課,一些處于高原期的教師得以繼續(xù)快速地成長,使之逐漸走向?qū)<倚徒處?,成長為學校骨干教師,成為學科教學的“領頭羊”。
[1]馬克斯·舍斯.知識社會學問題[M].艾彥,譯.華夏出版社,1999.
[2]北京教育學院組.微格教學理論與實踐研究[M].科學出版社,1997.
[3]史忠植.知識發(fā)現(xiàn)[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2.
[4]張祖春.校本培訓實施指南[M].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美]范良火.教師教學知識發(fā)展研究[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6]張玉華.校本培訓研究與操作[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7]辛大欣,劉君,王長元.多媒體數(shù)據(jù)庫的知識挖掘[J].吉林工程技術學院學報,2003(3).
[8]鄭金洲,陶保平,孔企平.學校教育研究方法[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