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課堂物質文化是課堂文化建設的重要基礎。重構基于生命、互動生成、合作探究的課堂物質文化,是新一輪課程改革和課堂創(chuàng)新的關鍵。舒適人性的課堂環(huán)境、先進齊全的教學裝備、便利自如的技術操控、豐富充沛的平臺資源、實時流暢的對話交互、靈活有效的教學手段,正成為現代學校課堂文化轉型與重塑的“孵化器”和驅動力。
【關鍵詞】課堂物質文化;互動生成;以文化人;轉型與重構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5)23-0056-02
【作者簡介】楊爽,江蘇省南京市第一中學(江蘇南京,210001)教師,南京市學科教學帶頭人。
課改驅動創(chuàng)新,文化滋養(yǎng)生命。課改以來,學校課堂物質文化建設日益從封閉單調走向開放多元。一批先進學校的課堂呈現出空間舒適、裝備先進、操控便利、資源豐富、交互實時、教學靈活的面貌,使課堂物質文化建設的內涵得到拓展,富有生機。
物以載道,以文化人。教室布局科學化、課堂環(huán)境人本化、教學設施信息化、師生交互多元化、教學資源多樣化、第二課堂常態(tài)化,是學校課堂物質文化轉型與重構的有效途徑。
1.教室布局科學化
合乎建筑規(guī)范和使用要求的教室,本身就是一道獨特的文化景觀。教室布局科學化,就是按照空間舒適、裝備先進、操控便利、資源豐富、交互實時、教學靈活的標準,做到教室布局合理、功能設施齊全、空間大小適宜、座位排列適當,充分發(fā)揮好教學環(huán)境、現代化教具學具的優(yōu)勢。
控制班額,實施小班化教學(每班學生數30人以內)日益重要。小班化教室內的課桌椅為單人單桌,可根據教學需要隨意組合成馬蹄型、品字型、周邊型或秧田型等;室內設置“四角”“一墻”“三板”(電化教學角、學生圖書角、教師辦公角、生態(tài)角,學生作品展示墻,三塊學生展示面板)。小班化教學強化了教師和學生的對話,可以促進學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同時也便于教師及時解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或對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
2.課堂環(huán)境人本化
蘇霍姆林斯基在《帕夫雷什中學》一書中說過:“用環(huán)境、用學生自己創(chuàng)造的周圍情景、用豐富的集體精神生活的一切東西進行教育,是教育過程中最微妙的領域之一。”課堂環(huán)境人本化,其核心是凸顯教育性、實用性、安全性,兼顧整體性、美觀性、創(chuàng)造性與生動性,做到環(huán)境以人為本,布置以生為本。
教室不僅僅是教和學的“主陣地”,更應該是教師教和學生學的“樂園”。打破傳統(tǒng)教室布置成人化和統(tǒng)一化傾向,就要鼓勵學生參與和創(chuàng)新,打造個性教室。最佳途徑是師生共同用智慧和雙手創(chuàng)造性地布置教室,讓學生做到“自己是班級的主人,班級是自己的家”。放手讓學生“我的地盤我做主”,相信他們一定能夠使自己的教室“每一面墻壁都說學生自己的話”,“每一寸地面都發(fā)希望的光”,“每一個角落都有真摯的愛”。
3.教學設施信息化
現代課堂物質文化建設的重點之一,是廣泛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設施和手段,以先進齊全的教學裝備、便利自如的技術操控、豐富充沛的平臺資源,建構有效的學習環(huán)境,實現教與學的同步優(yōu)化。
目前,重點是建成“三通兩平臺”,即實現寬帶網絡校校通、優(yōu)質資源班班通、網絡學習空間人人通,建設教育資源公共服務平臺、教育管理公共服務平臺。這樣的課堂,不再是封閉的空間,它可以借助互動視頻技術實現課堂的擴展,實現實地場景等在線互動。基于e書包和微課的移動學習、遠程學習、在線學習,正成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和學習方式,成為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性學習的新平臺?;诖耍F代課堂正在成為開放性的課堂,學習者所獲得的資源及與之互動的學習同伴、教學者、專家不再僅僅局限于真實的課堂內,可以借助課堂多點互動系統(tǒng),將位于不同地區(qū)的學習者、教學者、專家聚集到一個虛擬學習空間中,進行互動和交流。
4.師生交互多元化
葉瀾說過:“課堂教學的本質應當被視為師生、生生互動的過程?!眰鹘y(tǒng)教學只講通過教師的言傳身教來影響學生,而忽視學生群體的互動、師生互動、人機互動?;邮乾F代課堂設計理念的核心和靈魂,現代課堂在物理空間設計、設備功能配置以及教學活動的選擇上都應體現出互動,要積極創(chuàng)設互動環(huán)境,完善交互手段,拓展交互平臺,創(chuàng)新教學互動。
高交互的教與學設備,如交互式電子白板、表決器、移動互動終端、多屏互動終端等,能夠有效支持課堂主體對于學習資源的獲取、處理和呈現。同時,借助網絡,師生的交互手段多種多樣,比如E-mail、QQ、BBS、留言板等等?;邮浇虒W離不開主客觀條件的支持,除了借助必要的教學手段,師生追求共同參與、共同思考、共同協(xié)作、共同解決問題更為重要,唯此才能突破“課堂中心”“教材中心”“教師中心”的弊端。如“翻轉課堂”上,教師針對學生“前置學習”中存在的問題,通過師生間互動交流解決難題,再組織拓展學習訓練。推廣使用e書包,最大意義不是取代傳統(tǒng)教學工具,而是改變既有的教學和學習生態(tài),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個性化學習,實現師生間的信息及時交互。
5.教學資源多樣化
新課程強調三維目標,融知、情、意、行于一體,兼顧認知、情感和技能等多維目標的協(xié)同達成,單靠國家課程(傳統(tǒng)教材)作為學生唯一的課程資源是難以實現的。新課程注重把課程資源的內涵延伸到社會、網絡、家長乃至每一個教師和學生,通過設置多樣課程,開發(fā)教輔資源,努力讓教師學會“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
如南京市實施的中小學“微課程”項目,學生可以上網共享優(yōu)質課程。微課程的特點就是將日常教學分解成一個個小單元,教師錄成5分鐘左右的短視頻放在網上,學生隨處可學,隨時可學,有助于學生的無縫學習,將課堂延伸至課外。微課程利用現代技術讓學生學習由被動變成主動。通過微課程的開發(fā),學生可以隨時隨地得到教師的指導,形成線上、線下互動。目前,南京市有60所中小學試點數字化學習,人手一臺iPad課內外使用。
6.第二課堂常態(tài)化
第二課堂是相對于校內課堂教學(主要是基礎必修課程教學)而言的。從教學內容上看,包括綜合選修課程、社會實踐活動課程、研究性學習課程、學生社團活動課程等。這些課程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不需要考試,但又是素質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從教學形式上看,它生動活潑,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從教學的時空看,它時間寬泛,空間廣大,可以在學校周邊,也可以在社會、家庭;可以在室內,也可以在室外;可以在街市、工廠、鄉(xiāng)村,也可以在廣袤的大自然。
課堂總是與某種文化相伴而生,師生都存在著某種“文化創(chuàng)生”和“文化適應”。課堂物質文化的轉型與重構,讓活力充盈的現代課堂文化潤澤生命,為師生的共同成長奠基。
【參考文獻】
[1]丁谷怡,孫雙金.重建課堂文化[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
[2]朱永新.新教育之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3]范國睿.教育生態(tài)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