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黃春華
基于表達本位下的閱讀教學新策略
■文/黃春華
蘇教版六年級下的《天游峰的掃路人》是一篇典型的記人類散文,作者以全面細致的觀察、生動形象的語言、別具匠心的構思刻畫了一位樸實豁達、開朗自信的老人形象。對于閱讀教學而言,這篇課文無論是材料的選擇與布局,還是語言的表達和運用,都為學生提供了較好的文本范例。筆者結合語用教學理念,從表達本位進行了以下教學:
師:說到旅游,同學們一定去過不少地方,哪些景點非常吸引人,跟老師說說,老師也想去看一下。
生:武夷山、桂林山水、八達嶺長城……
師:還真不少呢!假如你們想推薦一處,怎樣介紹才能打動我呢?你試試看。
生:我建議老師去江西的婺源,那里有廣闊的油菜花,就像是一片黃色的海洋。
師:后面的語言就是最吸引人的地方,有描述、有根據。課文的開頭就有一句話:沒有攀登過天游峰的人,不能算到過武夷山。你來模仿一下,讓老師更想去你推薦的地方。
生:我建議老師去婺源的油菜花海,因為沒有游覽過那里的油菜花海,就不能算是到過婺源。
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師以學生喜愛的游玩為話題,激活學生的表達興趣,并在走進課文后,模仿文本中的典型句式進行對話。看似普通的一筆,不僅讓學生積累了新穎的語言形式,更是“小試牛刀”,吹響了本節(jié)課語用訓練的號角。
師:課文對人物的外貌描寫一共有兩處,為什么不合在一起寫,而要分開寫呢?請同學們仔細閱讀課文,看看這兩段外貌描寫有什么不同?作者分別是在什么情況下描寫的?
生:第一處外貌描寫是粗線條的,描寫的是老人的輪廓。
生:第二處是對老人進行的特寫,描寫的是人物外貌的細節(jié)。
師:看得準!那作者為什么要把這兩處分開來寫呢?
生:因為第一處描寫,他們沒有深入交談,作者以為這就是一個普通的老人,只是粗略地看了一下;而與老人交談之后,覺得這個老人很特別,就仔細觀察了。
師:是啊!人物的外貌描寫也是為了表達的需要,處在什么情況下,就應該做怎樣的描寫。課文對外貌的處理,值得我們學習。
師:天游峰是武夷山的著名景點,而作者卻發(fā)現了一處更為獨到的“風景”,這是什么?
生:下山的時候,我被天游峰的掃路老人所吸引。老人就是課文中最大的風景。
師:既然是一處風景,請同學們細讀描寫老人的語句。除了外貌描寫,作者還描寫了這一“風景”的哪些內容?
生:寫了神態(tài)和語言。
師:描寫人物這一處風景,神態(tài)和語言是基本元素。請同學們試著將課文人物語言的描寫去掉,讀讀有什么影響?如果去掉神態(tài)的描寫,又有什么影響?小組間合作學習。
這一環(huán)節(jié)中,教師引導學生關注對文本人物細節(jié)的描寫,感受作者運用神態(tài)、語言對人物進行刻畫的方法,并通過刪除之后的對比閱讀,明晰如此描寫“風景”所形成的表達效果。如此教學,教師引領學生從文本的內容抽身出來,以高屋建瓴的視角關注文本語言的形式,將閱讀教學推向了表達本位,起到了較好的表達效果。
教學行將結束之際,教師借助圖片出示了幾位勞動者,他們有著共同的特點:都很辛苦,也都很樂觀。學生將注意力重新聚焦在課文中的掃路人身上時,模仿羅素名言的格式,說出了這樣的哲理妙語:帶著異樣的眼光看待他人的幸福和痛苦容易走偏,掃路人未必不幸福,游客也未必都是幸福的。
師:請同學們運用關聯詞語,總結一下自己學了課文之后的感受。
生:吸引我的不僅有天游峰的自然風景,更有掃路人這樣的人文風景。
生:我不禁沉醉于天游峰的美景之中,更沉醉于老人內心的風景之中。
……
至此,學生不僅讀懂了課文內容,洞察了寫作策略,更對作者創(chuàng)作的動機和情感有了深入地把握??偨Y升華環(huán)節(jié)中,作者引領學生模仿羅素的名言進行總結練習,不僅歷練了句式,更將思維聚焦在對文本哲理的認知、領悟和傾吐上。
作者單位江蘇省海門市海南小學
編輯薛小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