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少啟
(韶關學院法學院,廣東 韶關512005)
卓越知識產權法律人才培養(yǎng)模式的構建
——基于知識產權法課堂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的探索
肖少啟
(韶關學院法學院,廣東 韶關512005)
科技的競爭本質上就是人才的競爭,如何培養(yǎng)國際型應用型及復合型的卓越知識產權法律職業(yè)人才是我國當前法學教育中一個重大的理論和實踐課題.然而,我國高校對知識產權法學教育戰(zhàn)略定位及教育理念存在一定的認知偏頗,加之傳統(tǒng)的知識產權法學教學手段與方法單一等原因,導致卓越知識產權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和價值未能得以充分彰顯.法學教育改革中,難度最大的部分乃是課堂教學方法的改革.教師應統(tǒng)籌協調知識產權法學的授課內容,為學生架起連接國際法與國內法的橋梁;靈活運用“蘇格拉底教學法”,積極引入“頭腦風暴法”,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以期培養(yǎng)和造就卓越的知識產權法律職業(yè)人才.
法學教育;卓越知識產權法律人才;教學方法;模式構建
在經濟及法律全球化背景的當下,我國的法學教育面臨著非常嚴峻的挑戰(zhàn)?!叭魪暮暧^上看,對于法學教育的最基本挑戰(zhàn)就是一個,法學院的產品,主要是畢業(yè)生和學術成果(并且這兩者常常是交織在一起的)能否滿足中國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具體說來,就是法學教育如何能面對正在發(fā)生的社會轉型和經濟的迅速發(fā)展,提供有市場需求的優(yōu)質產品?!保?]自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伊始,我國就已經明顯感覺到了知識產權國際法律談判人才及國際訴訟人才的嚴重短缺。經濟全球化的必然要求是,我國須要培養(yǎng)一大批“通曉國際法律規(guī)則和實務、具有極強的外語交涉能力的外向型、國際型、復合型法學人才。國際秩序的建構依靠的是國際規(guī)則的制定和運用,中國在和平崛起階段所具有的外向型經濟特點決定了我們當前培養(yǎng)的法律人才應該具有國際的眼光和戰(zhàn)略,通曉國際條約和國際慣例等規(guī)則。但目前的法學教育中缺乏系統(tǒng)的比較法、外國法教育,學生獲得國際化法律訓練的機會與途徑單一,缺乏國際視野的問題仍然十分嚴重。由此出現的法科人才國際性、復合性、應用性不強等問題,無法滿足日益發(fā)展的法治建設的需要”[2]。2011年12月23日,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員會聯合發(fā)布了《關于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若干意見》(下稱《培養(yǎng)意見》)?!杜囵B(yǎng)意見》明確指出:“我國高等法學教育還不能完全適應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的需要,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還不夠深入,培養(yǎng)模式相對單一,學生實踐能力不強,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yè)人才培養(yǎng)不足。提高法律人才培養(yǎng)質量成為我國高等法學教育改革發(fā)展最核心最緊迫的任務。”王利明教授指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應用型、復合性法律人才,其旨在適應多樣化法律職業(yè)要求,在堅持厚基礎、寬口徑的前提下,著力培養(yǎng)學生解決法律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一批優(yōu)秀的法律實務人才,促進法學教育與法律職業(yè)的有效銜接。另一類是涉外型法律人才,其旨在適應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發(fā)展和國家對外開放的需要,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法律實務和維護國家利益的涉外法律人才?!保?]我們認為,卓越知識產權法律人才就應當是卓爾不群、優(yōu)秀的法律人才,培養(yǎng)具有國際視野、復合型及應用型的知識產權法律職業(yè)人才是我國知識產權法學教育當前極為重要的歷史使命。
一般認為,我國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主要是舶來品,知識產權法律體系中的諸多概念與原理很大程度上源自西方發(fā)達國家。在我國法學院的課程設置中,知識產權法學課程屬于本科高年級階段的課程,法科學生需要在通過對法學基礎課程進行系統(tǒng)學習之后才能開設知識產權法課程。相較于倫理性很強的民法學課程而言,知識產權法課程的理論性、專業(yè)性及技術性都很強,知識產權的許多制度對于普通本科學生而言,晦澀難懂。實踐中,由于我國知識產權法學之教育理念及其定位存在一定的誤區(qū),加之傳統(tǒng)的知識產權教學方法單一等原因,導致當前知識產權法學教育與卓越人才的培養(yǎng)目標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教育戰(zhàn)略定位及教育理念的認知偏頗
《培養(yǎng)意見》明確規(guī)定:“培養(yǎng)應用型、復合型法律職業(yè)人才,是實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計劃的重點?!比欢?近年來,我國高校知識產權法學教育“似乎一直沉浸在高端人才的培養(yǎng)上。一方面,不斷追求人才培養(yǎng)在學歷上的高層次,將重心集中在知識產權研究生培養(yǎng)上;另一方面,不斷強調知識產權研究生的理工背景,似乎知識產權人才培養(yǎng)的定位,應當著眼于理工背景出身的知識產權研究生這樣比較高端的專業(yè)人才。在某種程度上,這的確沒有錯。尤其是一些大型企業(yè)、外資公司,對知識產權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懂技術、懂法律、懂外語的研究生成為基本要求。但是,還需要看到,大量中小企業(yè)對于知識產權人才的需求,還沒有達到這樣的程度。甚至他們所需要的并非是全職從事知識產權工作的人員,只是在法務、行政或技術支持等崗位中兼職從事知識產權工作”[4]。
立人在任何時代、任何國家和地區(qū)都是艱難而高貴的事業(yè)。一般認為,教育旨在“構建學生的主體價值,也就是構建學生的存在價值,包括生命價值、生存價值和生活價值,使學生不斷增強價值自信、價值自覺和價值自尊,充滿愛心和激情,富有理性和意志力的學習和生活”[5]。進言之,當代的知識產權法學教育應該以人為本的教育。然而在實踐中,傳統(tǒng)的知識產權法學教育是“一種以知識為中心或以知識為本的教育理念,而不是以人為中心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這種教育理念有其深刻的哲學基礎,那就是實證主義的認識論和功利主義的價值觀。前者將知識等同于真理,而后者則強調‘知識就是力量'。于是,知識成了教育中至高無上的東西,并被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甚至被置于本體論的優(yōu)先位置。這種教育理念的最大問題在于,它在很大程度上偏離了以人為中心或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使教育過于形式化、抽象化和空心化,從而遠離人,遠離人的內心世界,遠離人的生命本體,因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創(chuàng)新人才的培養(yǎng)”[6]。
(二)傳統(tǒng)的知識產權法學教學方法亟待改進
筆者多年講授知識產權法課程,每一學期講授完知識產權法課程之后,都會追蹤學生對知識產權法基本原理的領悟和運用情況。結果令人吃驚,學生大學畢業(yè)時,對于知識產權法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已經遺忘得差不多了,能夠準確說出知識產權法律條文的更是寥寥無幾,對于知識產權的體系性的思考和理解更無從談起。法科學生即便能“記得住的一點知識,也基本流于空泛,或者耽于望文生義。學生基本上不懂得如何發(fā)現法律問題,更談不上妥當地解決問題。拿到一個具體案件(哪怕一個非常簡單的案件)時常常手足無措,最常見的就是將自己仍然基于普通人的公平感而獲得的粗淺結論,包裝在似乎‘從天而降'的法律概念(而非現實的法律制度)之中,卻沒有掌握分析案例的結構、思路。面對一個抽象法條或者一個理論命題時,只能拼命地在記憶中尋找書本知識,如果還幸運地記得,就開始復述。希望其加以進一步解釋時 (包括提示了需要解釋的問題時),則茫然無措,或者只能憑感覺談自己的‘觀點'”[7]。此種結果的產生,除了前述的教育觀念錯位之外,還與實踐中的不科學的教學方法緊密相關。萊姆斯(Dana A.Remus)教授指出:“過去的一個世紀,法律職業(yè)已經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教學研究和管理模式并沒有與時俱進。”[8]知識產權法學教育是一門實踐性和實用性極強的科學,它要求法科學生能夠學以致用,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其所掌握的法學基本原理解決現實生活中的法律問題。然而,在當前的知識產權法學教學中,“填鴨式、滿堂灌的教學方法還在大行其道。課堂上,教師圍著概念、定義、特征、性質展開演講,學生盡力記錄、背誦教師的標準答案,力求讓自己的認識與教師的認識相吻合,不敢作創(chuàng)造性的獨立思考。這種教學方法培養(yǎng)的是死記硬背的記憶力”[9]。更形象地說,此種填鴨式的知識產權法學教學“因而變成一種儲蓄行為,學生是儲蓄所而教師是存款人。教師不是同學生進行交流,而是發(fā)行官方公報,儲存一些東西讓學生們耐心接受、牢記和復述”[10]。久而久之,滿堂灌式的教學必定會嚴重挫傷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對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開發(fā)和運用也極為不利。
(三)傳統(tǒng)案例教學法的運用及其弊端
在知識產權法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們?yōu)榱嘶钴S課堂氣氛,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可謂使出了渾身的解數。其中,最常用的一種傳統(tǒng)教學方法就是案例教學法(case method)①一般認為,克里斯托弗·哥倫布·蘭德爾(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被譽為案例教學法的“先驅者”,他在美國法律教育史上是一位舉足輕重的人物。1870年,蘭德爾擔任哈佛法學院院長,之后,他開啟了多項教學改革,從而奠定了現代美國法學院的品格和特質。蘭德爾最負盛名并引發(fā)持久改革的是其推行的案例教學法(the case method),即指導學生通過對法院司法判決文書中的書面裁決意見進行研究,從而理解和掌握相關的法律原理。據此,法學院的法學教育乃是講授法和文本研究法的結合,學生們先閱讀相關的法律文獻,教師們之后在課堂上進行講解。See A.Benjamin Spencer,The Law School Critique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69 WASH.&LEE L.REV.1949,1973(2012)。。毫無疑問,在知識產權法學課程中援用案例教學法有諸多優(yōu)點,趣味性和生動性很強的案例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經典的案例對學生理解和掌握抽象的知識產權法基本原理亦有所助益。但是,案例教學法在實踐中也存在諸多弊端或不足。其一,誠如王澤鑒教授所指出的,“傳統(tǒng)上案例教學限于本學科問題,從學科劃分角度看是有合理性和必要性的,但它的弊端在于割裂了學生對實體法和程序法以及案件整體的全面理解和把握,對學生解決實際問題是不利的”[11]。其二,案例教學法“指的不僅是學習的內容,即案例,還包括教授的方法,即所謂的蘇格拉底方法。這種方法要求學生自己領悟出案例的內容,教師只是從旁引導。這種Case method確實可以培育較高層次的布盧母技能,包括適用、分析、評價等技能。而以講解方式教授案例不是真正的案例教學”[12]。更準確地說,我國很多高校法學院知識產權法學課堂中所謂的“案例教學”并非真正的案例教學,更準確地說應是“例證”教學。其三,傳統(tǒng)的案例教學法“很難教會學生實際的知識產權運作實踐,也很難訓練學生從道德層面站在未來服務的委托人的角度思考問題。這對學生今后從事非訟業(yè)務如咨詢、交易和其他爭議解決方式是很不利的,因為在法官面前爭論法律的理論要點對于發(fā)展需要掌握的技能和實現企業(yè)的目標和愿景是一點也不實用的。事實上,幾乎所有律師有一半的業(yè)務都是在商業(yè)實踐和交易實踐方面。傳統(tǒng)的案例教學法已經不適合教會學生如何為企業(yè)提供咨詢和幫助企業(yè)從商業(yè)視角制定知識產權策略”[13]。其四,由于案例教學法“忽略了法律實踐中其它領域諸如接待、咨詢、談判、起草文件中的許多基本技能訓練,而且也忽略了在判斷力、職業(yè)責任心以及理解法律和律師的社會角色等方面對學生的培養(yǎng)。所以,從20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質疑朗代爾②此處所指的朗代爾即克里斯托弗·哥倫布·蘭德爾(Christopher Columbus Langdell)(筆者注)。建立的典范教育模式的叛逆之風愈演愈烈,其中風勢最為強烈的一股是主張以訓練法學院學生實際能力為宗旨的實踐性法學教育模式,并催生了診所法律教育 (Clinic Legal Education)和‘法庭辯論課'(Trial Advocacy)等教學方式,以彌補個案教學法的不足”[14]。
自《培養(yǎng)意見》實施以來,對卓越法律人才之教育培養(yǎng),我國學者多從哲學層面或認識論層面進行了頗有見地的注解和闡述,但對卓越知識產權法律人才的培養(yǎng),尤其是對知識產權法學課堂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的改革關注不夠充分。有學者指出:“為法學教育設定一個聽起來‘最美'的目標,或者設計一個看起來最完善的課程體系,是法學教育改革中的框架性問題。但是,法學教育的真正進步,也是改革中最困難的部分,是每一門課程的具體授課內容與教學方法。如果不能對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作出重大變革,再漂亮的框架設計也只是畫餅充饑?!保?]
(一)統(tǒng)籌協調知識產權法學授課內容,為學生架起連接國際法與國內法的橋梁
自2001年加入WTO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fā)展,與國際經濟深度融合。然而,我國企業(yè)在實施走出去的戰(zhàn)略過程中,遭遇了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困境和難題。毋庸置疑,經濟全球化戰(zhàn)略需要我們培養(yǎng)大量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參與國際法律事務和參與國際競爭的國際化人才。當前,我國知識產權法學教育的重大挑戰(zhàn)就在于如何幫助法學院的本科畢業(yè)生做好較為充分的準備。
一般認為,我國的知識產權法學教育已經遠遠落后于知識產權法的國際化實踐,現實需要迫使我們應對知識產權法學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進行改革與完善。綜觀我國目前本科層次的知識產權法學教材體系,大部分教材將重點放在國內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闡述與詮釋上,而對知識產權國際保護的論述顯得較為簡略;對知識產權國際條約的介紹也僅局限于一些淺顯的通識性知識,理論展開極為單薄,對知識產權國際實踐的論及則更是一片空白。這不符合我國的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的發(fā)展需要,我們應對傳統(tǒng)的知識產權法學教材進行重大修訂。同時,知識產權法學是一門實踐性及國際性極強的科學,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既要立足于講授中國的知識產權法律,也應多關注知識產權法的國際發(fā)展動態(tài),知識產權最新的國際立法及司法實踐活動?!凹纫劳袊鴥确ń虒W提高國際法教學的親和力與感召力,又要融合國際法教學,讓國內法教學富有時代的生命力和說服力,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講授與知識產權有關的國際條約的締約背景、具體內容、各個條約間的相互關系以及條約與國內法的關系,還要結合我國知識產權的歸屬、對象和效力的相關條文,比較分析其與國際條約的內在聯系,為學生架起連接國際法與國內法的橋梁,引導學生以更寬闊的視野理解和掌握相關的重要知識點,讓學生在春風化雨般的熏陶中將課堂教學的內容化為己有?!保?5]
(二)靈活運用蘇格拉底教學法,培養(yǎng)創(chuàng)新型知識產權法律人才
蘇格拉底教學法又稱蘇格拉底問答式教學法、論辯式教學法或交互式教學法,是指“通過啟發(fā)、比喻等手段,用對話方式幫助對方說出蘊藏在自己意識中的思想或見解,進而考察其思想的真?zhèn)?在不向對方宣布問題的正確答案的情況下,讓對話者否定自己錯誤的既有成見,從而自己發(fā)現真理”[16]。在法學教育史上,蘇格拉底教學法具有悠久的歷史,它緣起于西方的案例教學法。蘭德爾教授繼承并弘揚了蘇格拉底教學法,他“在課堂上經常采用此種教學法,即先叫一個學生分析每個案件的事實和法律。然后,教師設計一系列的問題,旨在揭示其中的法律原則和原理。除了學習法律學說和原理,蘭德爾的門徒們意識到案例對話法 (the case-dialogue method)也被設計于培養(yǎng)學生形成一個律師的分析能力”[17]。
當今,蘇格拉底教學法不再僅僅局限于案例教學之中,已被廣泛適用于法學教育的所有領域,它是對傳統(tǒng)的滿堂灌式教學方法的辯證揚棄。本質上,“教育方法的背后其實蘊含著深刻的教學思想與教學理念。‘蘇格拉底'式的這種論辯的教學方法,它是依據追求知識、追求真理教育學生的。而引申到今天來說,現代西方高等教育以學生的‘學習'與‘能力'的培養(yǎng)為主要目標,所以西方教學模式更多的是讓學生從論證資料到追求真理、理解知識體系創(chuàng)建過程”[18]。進言之,蘇格拉底教學法能有效地消解知識傳授與技能提升的內在矛盾和沖突,實現二者和諧、辯證的統(tǒng)一。“交互式教學模式是以構建主義理論為指導的,強調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社會性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相互學習與相互啟發(fā)。由此構建交互式的法學教學模式,對于消除目前法學教學因過分追求教師的絕對權威、忽視學生的主體性而導致的種種偏弊,形成教師教與學生學的良好互動,實現知識傳授與職業(yè)能力訓練的和諧統(tǒng)一,培養(yǎng)法科學生彼此合作的精神、能力和相應的法律職業(yè)能力。”[9]一言以蔽之,“課堂教學方法改革是實現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目標的關鍵。高等教育無論如何改,以師生互動為核心的課堂教學都處于人才培養(yǎng)的核心地位。因此,教師課堂教學能力提升、課程建設、課堂教學方法改革成為了我校近三年本科教學的主題”[19]。
(三)積極引入“頭腦風暴法”,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頭腦風暴法(Brainstorming),又稱智力激勵法、自由思考法,是指一群人圍繞一個特定的興趣領域產生新觀點、新思想的一種激發(fā)性思維方法。頭腦風暴是一種認知隱喻,最早為精神病理學上的一種用語,意指精神病患者在精神錯亂狀態(tài)時的胡言亂語,現在喻指無限制的自由聯想和討論,旨在產生新觀念、發(fā)現新的解決方案或激發(fā)創(chuàng)新思想。進言之,頭腦風暴法的主要目的是“通過積累起來的最廣泛的思想和選擇方案來解決問題。因此,呈現給學生的問題應能誘發(fā)一系列可能的‘答案'或解決方法”[20]。其實現的主要途徑是通過課堂小組討論的形式,讓小組每位成員“在自由愉快、暢所欲言的氛圍中,自由地交流觀點,通過互動方式激發(fā)每位參與者的靈感,從而能夠產生更多的觀點或創(chuàng)意。頭腦風暴技術產生的觀點或創(chuàng)意數量越多,就越有可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21]。頭腦風暴法“倡導討論的自由、民主與開放性,鼓勵參與者在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進行平等的溝通與協商,毋庸置疑,其理當是法學本科教育中可供憑借的技藝”[22]。我們認為,在知識產權法學課堂上,教師可以積極利用頭腦風暴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
教學實踐中,為了確保頭腦風暴法教學活動能順利進行并取得預期的良好教學效果,我們應遵循如下規(guī)則或要求:第一,教師設定將要進行討論的案例或課程議題。必須指出的是,教師只是討論議題的主持者與引領人,其核心任務在于推動并確保討論在民主自由的氛圍中進行,使活動不至于偏離活動的主旨和方向。第二,每位參與者及其觀點或見解都具有平等的價值。在活動的過程中,每位參與者的地位平等,他們可以大膽地陳述自己的看法,每一個人都應注意尊重他人的觀點和見解。第三,鼓勵每個小組成員獨立思考,自由想象。尤其是,鼓勵大膽和創(chuàng)新的想法,學生們的觀點越具原創(chuàng)性越好,這也是頭腦風暴教學法所期待或追求的效果。第四,暫緩反駁他人的觀點和想法。小組成員應該延伸前一個發(fā)言者的觀點,或者在其基礎上添加新的觀點或構想。討論過程中,學生所提出的觀點既應是問題的解決方案,同時也應是進一步激發(fā)該解決方案的基礎,教師應積極引導、鼓勵參與者完善和發(fā)展他人的觀點和想法,并對其進行組合與創(chuàng)新。具言之,每個成員或小組的觀點都應建立在他人的觀點或想法的基礎之上,并盡量添加額外的觀點或想法,將別人的思想或觀點作為自己靈感的起點,并能夠修正或改進他人的思想或觀點,形成自己的原創(chuàng)觀點,為隨后的討論激發(fā)新的思路。第五,在活動的進行過程中,追求的是觀點的數量而非質量。在所規(guī)定的活動時間內,鼓勵學生喊出盡可能多的想法或觀點,每個成員或小組所列舉出的原創(chuàng)性觀點越多越好,這樣就能更接近真理或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案。需注意的是,學生在陳述觀點時,應做到言簡意賅,抓住問題的本質和核心。第六,教師的記錄與評述。在頭腦風暴活動結束之前,對討論過程中學生所提出的一些觀點或想法,教師不要對其進行評判,但教師對學生提出的相同或類似的觀點或想法進行分類記錄;頭腦風暴活動結束時,教師應重點評價學生提出的有創(chuàng)造性的構思、觀點或見解,因為學生產生新的想法才能實現頭腦風暴活動效率及價值的最大化。
如前所述,法學教育的真正進步取決于每一門課程的具體教學內容及其教學方法,這二者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到卓越人才的培養(yǎng)質量。大學教育應該貫徹“以人為本”的人才培養(yǎng)理念,我們在對傳統(tǒng)的知識產權法學教材進行改革的同時,應積極探索形式多樣的知識產權法學課堂教學模式或方法的改革。
從理論上講,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計劃必將打破現行的“千人一面”的單一人才培養(yǎng)模式。誠如學者所言:“卓越法律人才與傳統(tǒng)法律人才的區(qū)別在于‘復合'?!畯秃?是指學科間的交叉、融合、滲透,包括‘法律+英語'的復合,‘法律+經濟(外貿)',‘法律(專利法)+理科(工科)'的復合。當前比較搶手的法律人才是‘法律+英語+經濟'的復合?!桑⒄Z+小語種'的法律人才也非常搶手,能夠對對象國法律進行專門研究的小語種卓越法律人才甚至可以說是‘前無古人',其培養(yǎng)意義非同尋常。因此,卓越、優(yōu)質法律教育的要求是:語言復合、專業(yè)復合?!保?3]為適用國際化人才培養(yǎng)戰(zhàn)略的需要,除了專業(yè)的復合型要求之外,教師還應在知識產權法學課堂上加大雙語教學的力度,至少應讓學生熟知并掌握知識產權領域里一些常用的外文術語,為其后續(xù)的學習或研究打下堅實的基礎。
2014年12月,國務院發(fā)布的《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zhàn)略行動計劃 (2014-2020年)》明確指出:“隨著知識經濟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fā)展,知識產權日益成為國家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資源和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睆谋举|上看,科學技術的競爭就是人才的競爭,“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將決定一個國家的科學和技術發(fā)展的水平,美國之所以能在科學和技術領域大大領先,從而成為世界經濟大國,這和他在教育層面上注重對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以及在制度層面上實行激勵創(chuàng)新的知識產權制度是分不開的[13]?!蔽覀冋J為,我國的知識產權法學教育不能僅僅滿足于培養(yǎng)知識產權的消費者,我們應積極創(chuàng)造一切條件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特別是對具有巨大潛能的知識產權生產者或者創(chuàng)造者,更應該加強知識產權的教育和培訓。當我們培養(yǎng)和造就了一大批具有國際視野、通曉國際規(guī)則,能夠積極參與國際法律事務、有強烈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涉外法律人才之時,我國必將由知識產權大國躍升為知識產權強國,這也正是卓越知識產權法律職業(yè)人才培養(yǎng)之價值依歸。
[1]蘇力.當代中國法學教育的挑戰(zhàn)與機遇[J].法學,2006(2):3-21.
[2]韓大元.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法學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J].法學雜志,2011(3):17-143.
[3]王利明.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的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3(12):27-30.
[4]袁真富.高校知識產權人才培養(yǎng):現狀、問題與趨勢[J].中國發(fā)明與專利,2013(10):49-52.
[5]羅崇敏.教育的意義在于構建學生的主體價值[EB/OL].[2015-05-22].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4-11/17/c_133795622.htm.
[6]孟建偉.生活乃教育之根:大學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哲學思考[J].中國高等教育,2013(22):31-34.
[7]葛云松.法學教育的理想[J].中外法學,2014(2):285-318.
[8]Dana A.Remus,Out of Practice:The Twenty-first-century Legal Profession[J].Duke Law Journal,2014(63):1243-1286.
[9]焦富民.“法治中國”視域下法學教育的定位與人才培養(yǎng)機制的優(yōu)化[J].法學雜志,2015(3):42-51.
[10]博西格諾.法律之門[M].鄧子濱,譯.北京:華夏出版社,2002:318.
[11]王澤鑒.法學案例教學模式的探索與創(chuàng)新[J].法學,2013(4):40-41.
[12]何美歡.理想的專業(yè)法學教育[J].清華法學,2006(3):110-140.
[13]王珍愚,單曉光.略論中國大學知識產權教育的發(fā)展與完善[J].法學評論,2009(4):119-124.
[14]章武生.“個案全過程教學法”之推廣[J].法學,2013(4):51-55.
[15]金春陽,張茜.重視和提高知識產權法學課的教學質量[J].中國高等教育,2012(10):55-56.
[16]陳紅.蘇格拉底方法的復興:一種新的哲學踐行范式[J].安徽大學學報,2014(3):22-26.
[17]A Benjamin.Spencer,The Law School Critique in Historical Perspective[J].WASH.&LEE L.REV,2012(69):1949-2063.
[18]柯文進.蘇格拉底教學法與創(chuàng)新型人才培養(yǎng)[J].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學報,2010(3):5-9.
[19]蔣后強,章曉明.應用型、復合型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yǎng)的理論與實踐——以西南政法大學為例[J].西南政法大學學報, 2015(1):3-8.
[20]陳柏華.論課程行動研究——兼論頭腦風暴法和中立主席法[J].外國教育研究,2001(4):32-37.
[21]楊明增.頭腦風暴法在舞弊審計中的運用研究:回顧與啟示[J].審計研究,2011(4):94-99.
[22]江國華.法學本科教育改革研究[J].河北法學,2012(4):48-65.
[23]王文華.卓越法律人才培養(yǎng)與法學教學改革[J].中國大學教學,2011(7):31-34.
On the Mode Construction of Training Excell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Legal Talents: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nnova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XIAO Shao-qi
(College of Law,Shaoguan University,Shaoguan 512005,Guangdong,China)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competition is essentially the talent competition.Our legal education is contemporarily confronted with how to develop excell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legal occupational talents who are internationally applied and interdisciplinary,which is a significantly and urgently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project.Many universities in China hold a cognitive bias against intellectual property legal education strategic orientation and educational philosophy,in addition to the traditionally single and unenlightening teaching method,which has resulted in the fact that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legal talent training goal and its value has not been fully manifested.Among legal education reforms,the most difficult part is the reform of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Teachers should coordinate the teaching content so as to set up a bridge for students connect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At the same time,teachers are supposed to make flexible use of“Socratic method”and actively introduce“brainstorming”to furthest stimulate students'creative thinking,so that we are able to develop and bring up excell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legal professional talents.
legal education;excellent intellectual property legal talents;teaching methods;mode construction
G64
A
1007-5348(2015)09-0157-06
2015-07-05
韶關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后TRIPS時代知識產權法創(chuàng)新教學研究”(20131449);韶關學院科研項目“我國個人信息權司法保護研究”(201320533)
肖少啟(1970-),男,湖南衡陽人,韶關學院法學院講師,重慶大學法學院博士生;研究方向:民法學、知識產權法學及法學理論。
(責任編輯:陳景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