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麻風隔離群體增權的社會工作行動過程與策略
        ——以H機構的服務為例

        2015-04-09 12:30:09卓彩琴
        社會工作 2015年2期
        關鍵詞:康復者麻風社會工作者

        卓彩琴

        麻風隔離群體增權的社會工作行動過程與策略
        ——以H機構的服務為例

        卓彩琴

        文章以H機構的服務為例,探討麻風隔離群體增權的社會工作行動過程與策略。增權社會工作行動過程經(jīng)歷了身體為本、社區(qū)為本和社會為本三個發(fā)展階段,不同階段的增權重點不同。增權社會工作的行動策略分為個體、社區(qū)和社會三個維度進行討論:個體維度,主要通過對話,理解個人經(jīng)歷和處境,發(fā)掘資源和潛能,提供新的生命經(jīng)歷,提高自我權能感;社區(qū)維度,通過一系列的小組活動、社區(qū)活動,促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意識的提高,增強人際互動能力、社區(qū)自身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維度,通過主動與主流群體對話、交流,展示弱勢群體才能,改變主流群體對弱勢群體的負面評價,從而減弱主流群體和社會結構的壓迫,促進社會公正和平等。

        麻風隔離群體 增權 社會工作行動 過程 策略

        卓彩琴,華南農(nóng)業(yè)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社會工作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博士(廣州 510642)。

        增權理論是發(fā)源于西方國家的社會工作實務理論,對中國當前社會工作發(fā)展產(chǎn)生了積極影響,一些中國社會工作研究者開始在中國本土語境下探討該理論的本土應用,也有一些研究者基于本土實踐進行了一些探索性經(jīng)驗研究。但是,現(xiàn)有的研究大都比較簡單,對理論的理解也不夠深入,缺乏長期的實踐探索和反思性研究。本文將通過一項長達14年的本土實踐研究,探索在中國本土社會環(huán)境下麻風隔離群體增權的社會工作行動過程與策略。

        一、有關增權社會工作行動的研究述評

        (一)國外相關研究

        西蒙(1994)對美國增權社會工作行動進行過系統(tǒng)研究,他認為增權取向社會工作行動有五個特點:第一,和案主、案主群、社區(qū)領導人等建立互相合作的伙伴關系;第二,強調案主和案主群的能力而不是無能力;第三,支持著眼于個人及其社會和物質環(huán)境的雙重工作焦點;第四,承認案主和案主群是積極的主體,具有相互關聯(lián)的權利、責任、需求、要求;第五,利用自覺選擇的方式,把專業(yè)的能量指向在歷史上被去權的群體及其成員(轉引自:陳樹強,2003:70-83)。

        除西蒙外,其他一些學者對增權取向的社會工作模型進行了研究,李(L.ee,1994)在《社會工作的增權取向》一書中描繪了一個包括專業(yè)目的、價值、知識和理論基礎以及方法在內的增權取向的

        社會工作模型;考克斯(Cox)和帕森斯(1996)在《增權取向的老人社會工作實踐》一書中闡述了一個由價值基礎、介入認可、理論基礎、工作者與案主之間的關系、問題解決方法等要素構成的增權取向的社會工作模型;古鐵雷斯(Gutierrez)、帕森斯和考克斯(1998)在《社會工作實踐中的增權》一書中,提出了一個由價值基礎、介入認可、指導實踐的理論基礎、有關案主和工作者相互關系的指引,以及把助人活動組織起來的一個架構等組成的增權取向的社會工作模型(轉引自:陳樹強,2003:70-83)。

        (二)國內相關研究

        自陳樹強對國外增權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進行系統(tǒng)梳理之后,國內開啟了對增權社會工作的研究熱潮,現(xiàn)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

        1.弱勢群體增權的社會工作行動方案設想。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針對三大群體進行的。一是殘疾人群體。張銀、唐斌堯(2003)分析了針對殘疾人發(fā)掘潛能、融入社會的社區(qū)康復項目;冷冬雪(2013)借鑒西方增權取向的社會工作模型,從五個方面入手,設計了一套社會工作對我國殘疾人社區(qū)康復的介入實踐架構;鄧晶晶(2013)以增權社會工作理論為指導,從個人層面、人際關系層面、社會層面出發(fā),提出了針對殘疾人就業(yè)服務的增權策略。二是農(nóng)民群體。蘇巧平(2006)提出了解決農(nóng)村貧困問題的增權方法和路徑;張云昊(2005)基于一個“農(nóng)民工討薪”案例的分析,提出了主動增權模式和外力推動增權模式相結合的增權模式;聶玉梅、顧東輝(2011)討論了增權理論在農(nóng)村社會工作中的應用;針對傷殘農(nóng)民工的權力處境,王慧娟(2012)提出了一系列增權策略;陳家家研究了農(nóng)村婦女的增權策略。三是青少年群體。趙海林、金釗(2006)基于青少年社區(qū)矯正的研究,提出了一個充權社會工作實踐方案;陸玉林、張羽(2007)分析了我國城市弱勢青少年群體的無權狀態(tài)以及無權感后,提出通過家庭系統(tǒng)、同輩互動、社區(qū)參與和輿論媒體等方面提升能力,獲得資源,從而實現(xiàn)增權;李小燕(2008)在分析青少年罪犯社區(qū)矯正的“失權”過程后,提出社會工作者在青少年罪犯社區(qū)矯正“增權”中可以承擔使能者、聯(lián)系人、倡導者、治療者四種角色。然而,以上這些研究僅僅是個設想,中國有自己的社會環(huán)境,沒有實踐檢驗的行動方案不具有足夠的說服力,當然它為行動者提供了一些方向和指引。

        2.基于本土實踐的增權社會工作實務研究。這方面的研究大多是針對兒童和青少年群體進行的。吳夏麒(2011)以北京市HA打工子弟學?!昂湍兰覉@”項目為例,對一項為期3年的增權社會工作實踐進行了研究;邱丹(2012)對一項團體社會工作介入工讀學校學生三個月的增權實踐進行了研究;張茜(2013)以廣西壯族自治區(qū)N機構的半年本土實踐為基礎,總結了專業(yè)社會工作對院舍孤兒自卑心理的增能干預方法及策略;鄭淑麗(2014)以北京市RBSW社會工作事務所開展的一年期“三失”青少年社會工作實踐為研究范本,探索了“三失”青少年個案幫扶工作的介入途徑和增能方法。以上研究都是基于中國本土實踐的一種實務研究,有鮮活的實踐材料做依據(jù),具有較強的說服力,是西方理論與本土實踐的有效結合;但相關研究不多,僅有的幾項研究依據(jù)的實踐經(jīng)驗并不長,最長的也只有三年,有的只有三個月,而且很多也是由高校社會工作系師生開展的一種探索性研究,介入的維度和深度都還不夠,比如宏觀層面的介入基本都沒有進行,總結出的增能方法與策略還不夠系統(tǒng)化,研究的邏輯也不嚴謹。

        二、麻風隔離群體的去權過程

        麻風隔離群體經(jīng)歷了很漫長的一個去權過程,不同階段的去權狀態(tài)不同。

        (一)第一階段:麻風病恐懼帶來道德性去權

        麻風病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疾病,大概發(fā)生于三千多年前,埃及紙草書中(公元前2400年)的“Set”一詞,可能就是指麻風?。R海德,1989)。從遠古到1873年,人們對麻風病毫無認知,只知道有的人莫名其妙地身體皮膚潰爛,任何藥物都治不好,然后發(fā)展到有些部位變形、癱瘓,甚至死亡,人們對此感到很恐懼。

        在西方,恐懼的人們用宗教的邏輯解釋這一可怕現(xiàn)象,認為這些麻風病人是“罪人、不潔之人”,患病是受到神懲罰的結果。比如圣經(jīng)《舊約》利未記第13章“檢驗大麻風病之例”節(jié),這樣記載:凡是疑有麻風的,必須到祭司那里去檢查,初次檢查不能確診時,先將病人關鎖七天,第七天再檢查,如仍不能確診,再關鎖七天,第14天再檢查,如判斷無麻風,就認定他是潔凈的,可回家照常生活;如判斷有麻風,就宣布此人為“不潔凈”,要遷出營房,獨居營外,病人從隔離點外出時,要撕裂衣服,蓬頭散發(fā),蒙著上唇,自已喊叫:“我是不潔凈的!(圣經(jīng)公會,1982)”。

        中國對麻風病人的污名化跟西方相似,但宗教色彩不濃,更多表現(xiàn)為民間習俗的建構,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過癩”習俗的敘述與建構。比如:廣東、廣西、福建地區(qū)的女子引誘不知情的男子(通常來自北方),通過發(fā)生性關系將癩病傳染給男子,使自己痊愈,即“性愛療法”(蔣竹山,1995:4-6)。中國民間習俗把麻風病人當成道德不潔之人,使得人們都很歧視麻風病人,不愿與他們交往,麻風病人經(jīng)常被驅趕、殺戮。比如:明清間廣州地區(qū)的居民認為:“有司以瘋人為爪牙,盜賊以瘋人為細作,其為無用而有用如此,瘋人最為人害……粵中丐者,惟瘋人最惡(屈大均,1975:245)?!?/p>

        (二)第二階段:麻風病隔離救治帶來制度性去權

        1873年,挪威人韓森(A.G.H ansen)發(fā)現(xiàn)了麻風桿菌(葉干運,1986:58-61)。從此,人們知道了麻風病是一種皮膚病,麻風病人不是道德敗壞之人,對他們的道德污名化減弱,開始了人道主義的疾病救治工作。醫(yī)學界和普通民眾都認為麻風病具有高度傳染性,于是,麻風隔離成為一種普遍的救治辦法。

        19世紀后期至20世紀中期,中國人被認為是麻風病傳播的最危險種族(Z.Gussow and G.Tracy,1970:439)。從此,來華傳教士、醫(yī)生以及中國有識之士都提倡麻風病隔離,麻風院村被認為是一種科學的防疫策略。民國后的中國,麻風病已經(jīng)不是個單純的醫(yī)學問題,也是個政治問題,中央與地方政府以各種方式撲滅麻風病,除了原來就有隔離政策的廣東、福建等省份外,一些較偏僻的西南地區(qū)也建立了隔離麻風院村(T.C.Wu,1939:631-638)。

        新中國成立后,政府把防治麻風病作為一項公共衛(wèi)生事業(yè)來發(fā)展,隔離仍然是一種重要的疾病控制策略。至1980年底,全國有麻風病院62處,防治站343處,麻風村794所,共1199處,專業(yè)防治技術人員9000多名,登記的現(xiàn)癥病人大都得到了治療(其中47%為收容隔離治療),傳染病人收治率80%以上(江澄,1999:85-86)。

        在麻風隔離救治時代,麻風病人在生存權、疾病救治權方面得到了保障。但是,隔離救治政策使他們的政治權、婚姻權、教育權、參與權、融合權以及發(fā)展權等在無形中被剝奪了,是一種制度性去權。

        (三)第三階段:永久性隔離導致的文化去權

        隨著醫(yī)學的進步,20世紀80年代“聯(lián)合化療”的發(fā)明使麻風病可以得到徹底根治,中國也是從1982年起正式全面推行“聯(lián)合化療”法(馬德里,1989:372)?,F(xiàn)在,麻風病已經(jīng)是一個可防可治不可怕的低度傳染病,一個星期的療程就可殺死病人體內99%以上的細菌,不再具有傳染性,麻風病人也就不再被隔離,可以在家治療過正常人的生活(袁萌芽、周影、張軍,2007:6-8)。

        1982年以后,全國各地掀起了一場麻風康復者“回家運動”,治愈后的麻風院村康復者鼓勵回

        到自己原來的家里和社區(qū)生活、生產(chǎn),引起了很大的社會恐慌,麻風康復者在回歸的原動力與原有村民的抵制力中抗爭,大部分回到了原來的家中?;丶业穆凡⒉豁樌械幕丶液笠驗槭艿綇娏业纳鐣缫暫笥只氐娇祻驮捍?,有的隱姓埋名搬到另外一個山村重新生活,有的甚至重新自發(fā)組織生活在偏遠山村形成自發(fā)性的麻風村,有的堅定地選擇繼續(xù)留在原來的麻風院村,最終沒有回家的康復者大都是老弱病殘,他們將永久留在康復院村至終老(卓彩琴,2014:80-89)。

        截止2000年,我國仍有657個麻風院、村,其中245個座落在列入《國家八七扶貧攻堅計劃》的貧困縣(指按1992年的價格計算,鄉(xiāng)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低于700元),這些院村大都遠離城市,交通不便,雖擁有大量的土地、山林、湖泊及閑置的房屋等,但無開展農(nóng)、副業(yè)生產(chǎn)的經(jīng)費,使這些資源荒蕪,處于“捧著金碗要飯吃”的境地(中國麻風防治協(xié)會,2000年)。目前,全國共有20多萬麻風康復者,其中2.1萬康復者居住在麻風院村中,他們大多是老弱病殘,平均年齡約65歲,其中64%有手、足、眼部的殘疾,生活貧困,房屋年久失修,缺醫(yī)少藥,而特別嚴重的是社會隔離、偏見和歧視,使大部分麻風康復者被迫與家人分離,在康復村過著孤獨的生活(廣東省漢達康福協(xié)會,2014)。這種永久性的隔離使這個麻風隔離群體成為被社會持續(xù)性去權的弱勢群體,是一種文化去權。

        三、麻風隔離群體增權的社會工作行動過程

        H機構成立于1996年,是在廣東省民政廳注冊、由廣東省衛(wèi)生廳主管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社會團體,是國際理想?yún)f(xié)會(IDEA)的會員單位。是一個致力于促進對全人類特別是對麻風康復者的尊敬與尊嚴的非營利性機構(王向龍,2010)。H機構主要是通過實施綜合康復計劃即社會、經(jīng)濟、生理和心理康復以改善麻風康復者的住房及生活條件、提高他們的生命質量和生活質量、幫助他們恢復尊嚴和權利,更好地融入社會、立足社會。H機構的遠景目標是實現(xiàn)一個沒有麻風歧視的世界(桌彩琴,2013)。

        H機構成立之際,機構創(chuàng)始人楊理合教授就正式提出四個康復——社會康復、心理康復、生理康復和經(jīng)濟康復的服務內容。社會康復指倡導反麻風歧視的宣傳和教育;心理康復指康復者心理疏導和自信心的培育;生理康復指防治殘疾的發(fā)生和發(fā)展;經(jīng)濟康復指鼓勵康復者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開展生產(chǎn)自救。這一理念為中國乃至世界麻風領域注入了活力,突破了醫(yī)學領域,為麻風康復工作提供了新思路,也標志了一個專業(yè)性民間服務組織的誕生①。1996-1999年期間,H機構沒有經(jīng)費也沒有專職工作人員,楊教授就和一名康復者、幾名志愿者在幾個康復村組織康復者開展自立自強的生產(chǎn)自救活動,以經(jīng)濟康復活動為主,如養(yǎng)雞養(yǎng)魚養(yǎng)豬、種果樹等等。2000年開始,H機構才有了正式的生理康復項目。從H機構的理念和行動都可以看出,H機構從事的是一項專業(yè)社會工作服務,一直受到美國社會工作理念的指引和幫助,但是一直到2002年前,H機構沒有專職社會工作者,主要是因為當時中國社會工作職業(yè)還沒有發(fā)展,制約了H機構對專職社會工作者的引進。

        2002年,H機構秘書長陳先生在一個NGO會議上接觸到了一位社會工作者,“那是我第一次知道在中國大陸有‘社工’的存在?!痹趦扇松钊虢徽劦倪^程中,陳先生發(fā)現(xiàn)社會工作者推崇的“助人自助”的理念正好與H機構所推行的“自立、自強、互助”理念不謀而合。2003年,H機構引進了第一位專業(yè)社會工作者。這一年開始,H機構加大了對外的宣傳力度,并且推動社會志愿者深入康復村舉行社區(qū)活動,這些給H機構工作帶來了新的活力。2004年至今,H機構加強社會工作專業(yè)理論知識技巧與康復者實際情況的結合,不斷深入細化社會工作的相關工作,成立了“社會心理

        康復項目”,這個項目逐漸成為H機構工作的首要項目。2006年后,H機構社工開始與社會媒體建立穩(wěn)定的公共關系,塑造H機構的公信力。

        H機構于2006年7月開發(fā)實施了“麻風康復社區(qū)長者綜合服務項目”,這個項目由H機構社會工作者主管,向項目試點院村派駐具有社會工作專業(yè)背景的高校實習社會工作者,他們在駐村期間深入與康復者交流,切身了解康復者的生活,并為他們提供情緒輔導、個人能力提升、社區(qū)發(fā)展等服務,以達到實現(xiàn)康復村長者自我肯定、實現(xiàn)社區(qū)互助和包容、協(xié)助社區(qū)弱老獲得照顧、社區(qū)重建等目的。到2010年,該項目五年期限結束,取得了巨大成績,獲得了社會的廣泛關注。從2011年開始,該項目不再作為一個獨立的項目運行,而是整合到社區(qū)發(fā)展項目之中,以達到整合資源、跨專業(yè)合作的目的。

        根據(jù)筆者的跟蹤式質性研究,H機構的增權社會工作行動過程可以劃分為這樣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身體為本的增權行動(2000~2005年)。剛開始的服務比較簡單,主要包括自我護理教育和提供必要的生理康復輔助用具。接下來,生理康復工作從足部潰瘍護理逐漸全面拓展到視力保護、提供防護鞋、安裝假肢等防殘、治殘、護殘工作上。2003~2005年,除了開展生理康復活動外,H機構逐步開展社會心理康復活動,包括組織村民參與外界交流活動、康復者之間的互助、志愿者訪村等,逐步進入綜合服務模式。

        第二階段:社區(qū)為本的增權行動(2006~2010年)。隨著康復者生理需要的不斷滿足,社會、心理康復需要不斷上升,同時,中國大陸社會工作事業(yè)也開始起步,H機構對社會工作專業(yè)的認知越來越高,就在這樣的契機下,H機構與N高校社會工作系開始了以社會工作者為主體推動的“麻風康復社區(qū)長者綜合服務”項目。該項目在既有基礎上,致力于長者的能力建設,整合社區(qū)現(xiàn)有及潛在可利用資源,完善及提高社區(qū)功能,促進社區(qū)可持續(xù)發(fā)展,滿足長者的多元化需要,讓他們以更好的、自我實現(xiàn)的狀態(tài)享受充實而有意義的生活,安享晚年(卓彩琴、程舒,2011)。

        第三階段:社會為本的增權行動(2011年至今)。經(jīng)過多年服務,麻風村康復者的生理、心理、社會等方面都獲得了全面康復,生活質量大大提高,這時康復老人的需求已經(jīng)轉向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擁有一個沒有麻風歧視的公平社會。這個階段H機構除了延續(xù)過去的傳統(tǒng)生理康復項目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社會環(huán)境的改善上,主要體現(xiàn)在消除社會歧視的社會倡導和社會資源的調動上。

        四、麻風隔離群體增權的社會工作行動策略

        關于策略,布迪厄曾對它進行過詳細闡釋,布迪厄認為,“策略是實踐意義上的產(chǎn)物,是對游戲的感覺,是對特別的、由歷史性決定了的游戲的感覺,這種感覺是在童年通過參加社會活動而獲得的。在卡比爾社會中存在著這一情況,無疑在其他地方也存在著這一情況,策略是在兒童的游戲中獲得的?!@就預先假定了一種有關創(chuàng)造性的永久的能力,它對于人們適應紛紜復雜、變化多端而又永不雷同的各種處境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包亞明,1997:62)。”借鑒布迪厄的定義,并結合中國語境,筆者把策略定義為:在特定場域中,人們?yōu)榱诉_成一定目標,遵從一定的客觀規(guī)律,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一定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筆者總結了H機構14年的增權經(jīng)驗,他們主要通過個體、社區(qū)、社會三個維度進行增權,具體策略包括。

        (一)個體維度的增權策略

        所謂個體維度,是指從弱勢群體個體入手,增強個體控制自身生活和心理的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權能感和幸福感。個體維度的增權是系統(tǒng)增權的基礎,沒有一定的個體權能意識,就無法產(chǎn)

        生群體權能意識,更無法獲得社會權力。

        個體維度的增權需要根據(jù)每個個體的優(yōu)點、缺點、資源制定差異化的增權策略,但根據(jù)H機構的行動經(jīng)驗,還是可以總結一些普遍性的規(guī)律和方法,下面以一個案例來說明個體增權策略。

        案例介紹:張伯,男,62歲。曾為一位以繪壁畫、設計產(chǎn)品為生的麻風康復者。2005年麻風病復發(fā),當時由于他忙于生計而沒有及時治療,而當病情嚴重時,家庭破裂,妻子離開,案主為照顧其兒子而不舍離家,延誤了治療時間。此次麻風病復發(fā),令他身體受損、面容扭曲、家庭破裂以及社會地位喪失。張伯自尊心很強,進入康復村后,社會角色的轉變令他很不適應。入院時,醫(yī)生出于治療需要將他隔離,使他被迫與麻風村社區(qū)的其他康復者分離,也使他對社區(qū)、社會產(chǎn)生極大反感與排斥。另外,家庭破裂、面容歪曲使其更加自卑,而自尊心極強的他將這種不平衡轉向對自我的放棄與否定,終日不與人交往,對他人的評論很敏感,情緒暴躁多變。

        (注:筆者根據(jù)社會工作者的工作記錄、筆者訪談記錄、筆者觀察記錄整理而來)

        1.激發(fā)權能意識

        弱勢群體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能力意識不高的特點。導致這種特點的原因是:缺乏參與的權利和機會、不愉快的失能經(jīng)歷等。因此,在社會工作服務中,社會工作者應當多聆聽他們的故事,理解他們的感受,引導他們反思,使他們對自己有正確的認知,從而激發(fā)權能意識。在個案工作過程中,社會工作者是一個聆聽者和鼓勵者,在聆聽過程中表達同理,鼓勵他們自我分析,肯定他們的分析能力。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是伙伴關系,一起討論問題、分析原因、制定計劃。

        針對上述個案,社會工作者的做法:

        社會工作者關心張伯感受,聆聽他過去的輝煌歷史,對他過去因麻風病所經(jīng)歷的種種事情給予理解、支持;鼓勵他進行自我認同度的描述,用欣賞、肯定和鼓勵的方法,強化他的權能感、成就感。針對其不客觀的自我認同分析,協(xié)助他找出自身失權的原因:身體疾病及對身體疾病不正確的認識;自我放棄,意志不堅定;對他人行為太過敏感。為讓張伯能夠對自己身體疾病有正確的認識,社會工作者通過與他溝通,他答應讓醫(yī)生與其進行一次會談。社會工作者與醫(yī)生提前溝通,鼓勵醫(yī)生多聆聽他的感受,理解他,不輕易否認他的擔憂。通過會談,他對疾病有了一定的認識,對配合醫(yī)生治療有了更積極的態(tài)度。

        (注:筆者根據(jù)社會工作者的工作記錄、筆者訪談記錄、筆者觀察記錄整理而來)

        2.發(fā)掘個人優(yōu)勢

        人都有優(yōu)點和不足,社會工作者需要聚焦于服務對象的優(yōu)勢,尋找支持和資源,探求符合個人愿望和興趣的各類活動。引導服務對象重視其現(xiàn)有優(yōu)勢,并動員他們通過實際行動來實現(xiàn)自身期望,相信生活并不是之前所想的那么苦悶和悲慘,相信自己的能力也能改善自己的生活。

        針對上述個案,社會工作者的做法:

        社會工作者通過志愿者平臺,充分與張伯商討后,帶志愿者到他的房間觀畫,每到這時,張伯都會非常高興。由于獲得了認同與贊美,張伯獲得了權能感,這時的他往往會將自己的畫贈予志愿者,并即席揮毫,為志愿者當場贈畫。社會工作者也通過時事平臺(四川大地震)為其提供展能的平臺,鼓勵張伯為四川大地震獻畫,以紀念災難、感人一刻。他一連幾天,作畫4幅,贈予H機構。

        H機構工作人員親自到村中拿畫,并與他合影。在與他建立良好關系后,社會工作者主動多聽他對社區(qū)事情的見解,也鼓勵他主動向社會工作者發(fā)表建議。經(jīng)過社會工作者多次主動征詢建議,他由被動到主動,時而會主動向社會工作者表達自己對社區(qū)事情的看法。

        (注:筆者根據(jù)社會工作者的工作記錄、筆者訪談記錄、筆者觀察記錄整理而來)

        3.培養(yǎng)個人能力

        社會工作者充分利用服務對象的優(yōu)勢和資源發(fā)展相關能力,促進服務對象建立自信心和權能感,從而激發(fā)其學習熱情和動力,增強自己其他方面的能力。能力分為三個層面:駕馭自我的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影響社會政策的能力。

        針對上述個案,社會工作者的做法:

        鼓勵張伯進一步發(fā)展自己的畫畫能力,多練習畫畫,并開辦個人畫展;創(chuàng)造他與其他康復者之間的溝通機會,發(fā)展人際溝通能力;社會工作者與其他康復者溝通,希望他們包容、接納、鼓勵他,增強他的支持網(wǎng)絡;增強他對社會環(huán)境的認知,了解他對社會政策的理解,并鼓勵他維護自己權利,爭取更好的社會支持。

        (注:筆者根據(jù)社會工作者的工作記錄、筆者訪談記錄、筆者觀察記錄整理而來)

        (二)社區(qū)維度的增權策略

        麻風隔離群體居住在偏遠的麻風村,麻風村是一個特殊的社區(qū),幾乎所有的成員都是麻風康復者,只有少數(shù)幾個家屬和工作人員,所以該社區(qū)也是一個群體。對于這樣一個特殊社區(qū),他們有著共同的命運和遭遇,在這里生活了幾十年,整個社區(qū)顯得非常孤獨而沒有生機,顯示出集體性無權??祻驼邔ι鐓^(qū)缺乏歸屬感,這里只是自己被迫選擇的住所,盡管生活幾十年了,這里仍然找不到家的感覺。社會工作者通過社區(qū)成員的互助互信,建立和諧社區(qū),增強群體意識和能力,提高社區(qū)歸屬感、能力感。

        1.激發(fā)群體意識

        通過溝通、討論、倡導,激發(fā)康復者的群體意識,讓他們覺得自己是社區(qū)的一員,有責任和義務管理好自己的小區(qū)。

        社會工作者的做法:舉辦各種興趣小組,發(fā)展小群體,增強社區(qū)凝聚力;開辟“信息園地”,將一些康復者感興趣的新聞、知識及時發(fā)布,增加他們交流的話題;開展社區(qū)衛(wèi)生評比活動,培養(yǎng)康復者的社區(qū)歸屬感。

        (注:筆者根據(jù)社會工作者的工作記錄、筆者訪談記錄、筆者觀察記錄整理而來)

        2.培育自治組織

        為了促進社區(qū)凝聚力的產(chǎn)生,發(fā)展麻風隔離群體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能力,在社會工作者的推動下,成立了和諧工作小組,簡稱“和工組”?!昂凸そM”是以解決社區(qū)問題,維護社區(qū)和諧為導向的小組,可定位為任務小組。組員由村長以及四位康復者代表組成,四位代表由全體康復者選舉產(chǎn)生。村民首先將社區(qū)問題向和工組反映,然后和工組內部討論,最后由村長與和工組代表一起向院方反映。

        社會工作者的做法:社會工作者通過社區(qū)調查、訪談及觀察,從社區(qū)中選出了四位有群眾基礎、組織管理能力較好的長者,分別與他們做深度交流,肯定他們的能力,然后通過選舉形式確認他們的身份,然后與村長一起組成和諧工作組,定期開會討論社區(qū)公共事務。社會工作者與他們一起制定和工組的職責及運作模式,然后通過全村大會討論通過和工組的職能、制度,使全體康復者得到尊重,意愿得到體現(xiàn),通過民主、正式的方式使得小組獲得認可。

        (注:筆者根據(jù)社工的工作記錄、筆者訪談記錄、筆者觀察記錄整理而來)

        3.發(fā)展自治能力

        社會工作者協(xié)助自治組織充分發(fā)揮自己的領導才能,積極主動地承擔管理責任,甄別社區(qū)問題,妥善處理社區(qū)問題,自行解決社區(qū)問題,促進社區(qū)和諧發(fā)展。

        社會工作者的做法:組建和工組立足于:(1)使長者從被動參與社區(qū)活動向主動承擔社區(qū)

        公共事務轉變,培養(yǎng)社區(qū)領袖。(2)反映群眾的意見,解決社區(qū)問題,維護社區(qū)和諧。(3)對社區(qū)的工作人員起監(jiān)督作用。社會工作者在小組中承擔資源的整合者角色,與組員是同伴關系。社會工作者通過平臺的搭建,使組員被賦權,通過小組的平臺,發(fā)揮自我管理才能,管理社區(qū)。和工組成立后共召開了多次會議,解決了群眾反映的問題,如飯?zhí)没锸硢栴}、護工事件、黃皮事件等。群眾的意見得到很好的尊重與重視,意愿的表達渠道暢通,社區(qū)群眾關心的問題得以有效解決,提升了社區(qū)和諧。

        (注:筆者根據(jù)社會工作者的工作記錄、筆者訪談記錄、筆者觀察記錄整理而來)

        (三)社會維度的增權策略

        社會歧視是導致麻風康復者無權的根本原因,只有消除社會歧視,促進社會融合才是麻風康復群體增權的最高層次,也是個體、社區(qū)增權的維持動力。

        1.影響主流群體

        主流群體掌握著一定的社會資源,他們的態(tài)度決定了麻風康復者的生活狀態(tài)。社會工作者需要通過一系列社會行動打破主流群體對麻風康復者的固有成見,重新界定麻風康復者的需要,樹立對麻風康復者的新看法。

        社會工作者的做法:將麻風康復者的各方面才能展示給別人看,讓別人重新建立對麻風康復者的印象。比如長者技能show活動,社會工作者邀請了周邊的居民、高校志愿者、高校老師以及相關的政府官員齊集社區(qū),參與長者技能show,并讓長者與其他人一起表演;又如挖掘民間畫家、文學家,為他們舉辦畫展、出版專著,展示他們的才能,表達他們的心聲。

        (注:筆者根據(jù)社會工作者的工作記錄、筆者訪談記錄、筆者觀察記錄整理而來)

        2.構建社會支持網(wǎng)絡

        社會支持網(wǎng)絡包括家庭成員、同輩群體、朋友、俱樂部以及其他組織,社會網(wǎng)絡有利于麻風康復者融入社會,獲得積極的自我認同。社會工作者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幫助服務對象建立自己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志愿服務團體、宗教組織以及周邊社區(qū)都可以成為康復者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

        社會工作者的做法:為消除麻風康復村村民對他們的歧視,增強周邊村民對他們的接納和支持。社會工作者與麻風康復者一起在周邊村落通過圖片和視頻宣傳展示麻風康復者的精神面貌和生活狀況,派發(fā)麻風知識傳單,進行現(xiàn)場麻風知識解說,邀請參加社區(qū)活動等,效果良好,周邊很多村民開始走進麻風康復村,開始與麻風康復者友好交流;社會工作者還積極與附近高校志愿者協(xié)會和社區(qū)志愿服務隊聯(lián)系,給這些志愿者組織進行麻風知識、服務技能等方面的培訓,與他們一起制定長期的服務計劃;社會工作者還在麻風村內部發(fā)展了很多類型的興趣小組,如唱歌小組、舞蹈小組、象棋小組、撲克牌小組、義工小組等,提高他們的技能,在合適的場所,向其他群體展示自己的才能,提高其他群體對麻風康復者的正面評價,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

        (注:筆者根據(jù)社會工作者的工作記錄、筆者訪談記錄、筆者觀察記錄整理而來)

        3.發(fā)展參與能力

        改善社會環(huán)境,消除社會歧視,需要麻風康復者的廣泛參與,并需要具備一定的參與能力。參與能力表現(xiàn)為:自我管理能力、社會交往能力、影響他人的能力、社會政策建議能力等。

        社會工作者的做法:組織麻風康復村之間的互訪、象棋友誼賽,擴大他們的交往人群,增強群體凝聚力,形成共同意見,并將共同的意見通過一定的渠道表達出來,比如他們的福利水平、服務方式等;通過攝影小組的培訓、行動及圖片展示,表現(xiàn)他們的生活方式和人生態(tài)度,讓

        更多人理解他們;選出麻風康復者代表參與社會公益宣傳活動,倡導社會公平公正,消除社會歧視,促進社會融合。

        (注:筆者根據(jù)社會工作者的工作記錄、筆者訪談記錄、筆者觀察記錄整理而來)

        五、總結與反思

        (一)增權社會工作行動的成效及經(jīng)驗

        經(jīng)過14年的社會工作增權行動,效果非常明顯。麻風康復者的主動性、積極性、權能感、幸福感明顯增加;麻風康復社區(qū)凝聚力大大增強,麻風康復者已經(jīng)把康復村當成自己的家,康復者之間的互助行為已經(jīng)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他們會以主人翁的態(tài)度迎接外來人群;社會支援網(wǎng)絡不斷擴散并可持續(xù),麻風康復者與外界的社會交往不斷密切,社會歧視大大降低。

        增權可透過個體、社區(qū)和社會三個維度實現(xiàn),不同維度,增權的目標和策略不同。這三個維度相輔相成,即個體增權可以更好地實現(xiàn)社區(qū)增權和社會增權,社會增權也可以更好地促進個體增權和社區(qū)增權。這三個維度的增權可以同步進行,不存在必然的階段性和層次性。在一個群體中,個體的成長是不一致的,正好可以形成互補的力量。

        增權理論是在西方文化背景和社會工作服務中發(fā)展出來的實務理論,經(jīng)過在中國本土的實踐,證明是有效可行的。但是,中國人普遍存在自信心不足、等級意識強等現(xiàn)象,弱勢群體習慣于強勢群體的給予、恩惠,在實施增權行動時,見效較慢,容易反彈。增權策略是社會情境下的一種行動選擇,需要充分了解本土文化,探索適合本土文化的增權策略。例如:在如何影響強勢群體方面,西方社會文化下社會工作者會帶領弱勢群體通過游行示威等對抗性活動,對強勢群體施加壓力,讓強勢群體修改相應政策。而在H機構的賦權行動中,則采用了溫和的做法,主要是通過邀請、動員其他群體走近他們、參與他們的活動,從而主動改變對他們的偏見,最終消除社會歧視促進社會融合。

        (二)增權社會工作行動的發(fā)生邏輯

        H機構開展的社會工作行動經(jīng)歷了從生理康復服務為主體到心理社會康復服務為主體的轉變;行動者也經(jīng)歷了從醫(yī)生、護士為主體到社會工作者為主體的轉變,社會工作行動的發(fā)生邏輯是什么?

        1.滿足服務對象不斷變化的需要

        社會工作行動通過提高服務對象的生活質量和生命品質來滿足服務對象的需要,滿足服務對象的需要是社會工作行動的首要目標和核心主題。在關于人的需求理論中,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對于人的實際需要是有解釋力的,它指出人有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xiàn)需要,并認為只有滿足了低級需要后才會產(chǎn)生高級需要,占優(yōu)勢的需要將支配一個人的意識和行為,高級需要出現(xiàn)后低級需要仍然存在,但對行為的影響減弱了。社會工作行動要不斷評估服務對象的需要,并不斷調整服務方案來及時滿足服務對象的需要變化。

        2000年,H機構剛進入X麻風村時,康復者的核心需要是生理需要,大部分康復者都有神經(jīng)損害、手腳麻木、足底潰瘍、白內障、青光眼等疾病,這些疾病嚴重影響了康復者的生活質量,這一核心需要不滿足,很難贏得康復者的信任和認可,因此,2000~2005年重點開展了生理康復服務,對心理社會康復服務進行了一些嘗試和探索。

        2006年,康復者的生理康復需要基本得到滿足,只是需要進行維持性服務,康復者的安全需

        要、歸屬需要增強了,這時H機構便開始了社區(qū)為本的綜合服務,提升康復者的自我掌控、互幫互助、社區(qū)參與等方面的能力,以滿足康復者的安全需要、歸屬的需要。

        2011年,康復者的安全需要、歸屬需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滿足,尊重需要、自我實現(xiàn)需要開始明顯,這時H機構開始了權利、資源為本的宏觀社會工作服務,通過社會倡導消除社會歧視、促進社會和諧以滿足康復者尊重的需要,又通過資源動員發(fā)動社會力量支持康復者實現(xiàn)自我價值。

        2.適應社會資源的變化

        社會工作行動需要一定的社會資源達成目標,社會資源總是處于變動之中,社會工作者作為行動主體需要不斷調整策略以適應社會資源的變化,讓自身更好地生存和發(fā)展。

        H機構是在國際理想?yún)f(xié)會的支持下成立的,也是國際理想?yún)f(xié)會的會員單位,一直以來得到了該協(xié)會的極大支持,包括項目經(jīng)費支持、服務能力培訓、交流學習機會等。H機構充分地利用了這一資源,使得H機構在國內公益環(huán)境不佳的情況下服務能順利開展,也使得H機構迅速成為國內公益組織的佼佼者,為以后的社會倡導、資源動員增強了公信力和影響力。

        隨著時間的推移,國際理想?yún)f(xié)會的組織發(fā)展戰(zhàn)略也在進行調整,該組織認為中國的麻風問題已經(jīng)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解決,H機構也應該自主運行了,需要把更多的資助投放到更落后的國家。2010年,H機構向該組織申請的社區(qū)長者綜合服務項目結束后,未能申請到后續(xù)支持項目,該服務只好停止。從康復者的需要來看,該項目結束得有些倉促,康復者還存在很大需要,康復者的能力還很不穩(wěn)定。

        2011年開始,因為國際理想?yún)f(xié)會的支持大大減少,H機構出現(xiàn)了較大的發(fā)展危機,幾位有一定資質的社會工作者也離開了H機構,下一步該往哪個方向走?經(jīng)過集體討論和決策,H機構把服務的發(fā)展方向調整為權利、資源為本的宏觀社會工作服務,重點放在消除社會歧視促進社會融合的社會倡導和本土社會資源的動員上。

        3.發(fā)揮社會工作行動主體的行動智慧

        服務對象的需要和社會資源的支持常常不太協(xié)調,這時社會工作行動主體便會發(fā)展出自己的能動性和生存智慧。

        2006年,當H機構決定開展很專業(yè)的社區(qū)長者綜合服務時,遇到了資源上的障礙,當時廣州的社會工作職業(yè)發(fā)展才剛剛起步,缺乏社會工作專業(yè)人才,也沒有足夠的資金聘請專門人才。于是H機構主動與N高校社會工作系聯(lián)系和協(xié)商,利用高校社會工作專業(yè)學生實習的需要,為高校提供實習崗位和機會,實習生的身份又是項目前線社會工作者,H機構提供服務經(jīng)費和實習指導,高校也安排指導老師進行實習指導。在這種雙向共同指導下,學生的專業(yè)成長很快,項目執(zhí)行也很好,這種工作模式不僅解決了這個沖突,還達到了雙贏的效果,H機構和N高校社會工作系都很滿意。

        2008年一位曾經(jīng)的實習生兼前線社會工作者在工作報告中如此寫道:

        本人覺得很榮幸,可以在H機構實習,本人也很自豪,能夠較好地完成實習任務,完成項目的任務和總體上達到了項目的各目標。在H機構實習,在康復村駐村實習獲得了很多很多,在實習中,我曾經(jīng)迷惘過,失落過,挫敗過,但我在康復村得到的更多是感動、快樂、欣慰、成功感、幸福感。在這么一個孤島上,我和那些可愛的善良的長者們生活了2個月。雖然社區(qū)經(jīng)常有矛盾發(fā)生,甚至有威脅人身安全的事情發(fā)生,但是這些并沒有減退半點我對康復村的歸屬感。在康復村,每天工作真的很辛苦,常常休息不夠,但是對于工作的熱情和對于長者們的從心底的愛,使得我堅持,堅持,再堅持。

        (資料來源:2008年于社會工作者的工作報告)

        2011年,國際理想?yún)f(xié)會的社區(qū)綜合服務項目結束后便缺乏后續(xù)支持,H機構在需要和資源不

        足的沖突中做出了大膽的服務戰(zhàn)略調整:積極開拓本土資源和康復者自身資源,以此滿足服務對象的需要。就此問題,筆者訪談了H機構負責人陳先生。

        問:我感覺2011年后H機構的服務發(fā)生了重大轉型?轉型的方向是什么?為什么要調整?

        答:2011年至今,在繼續(xù)落實好綜合康復的同時,開始轉向社會資源的動員和調動,同時也逐步發(fā)展康復者的自身能力,參與到機構的資源動員中來,為機構的生存和發(fā)展盡一份力。工作重點的轉移主要是基于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機構資源動員的需要,隨著外部資源的減少,H機構需要更多本土資源的參與和投入,也進一步促進康復者的社會融合;另一方面,也是康復者需求的改變,一種價值體現(xiàn)的需要,通過康復者自身的參與和努力,更好地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獲得更多社會的認可和自信心的提升。

        (資料來源:訪談資料,2013年5月5日)

        [1]包亞明,1997,《布爾迪厄訪談錄——文化資本與社會煉金術》,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陳樹強,2003,《增權:社會工作理論與實踐的新視角》,《社會學研究》第5期。

        [3]鄧晶晶,2013,《社會工作在殘疾人就業(yè)服務中的運用——基于揚州市X區(qū)殘疾人勞動服務所的實踐》,蘭州: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4]廣東省漢達康福協(xié)會,2014,《科學麻風知識》,廣東省漢達康福協(xié)會官網(wǎng)。

        [5]何雪松,2005,《社會工作理論》,上海:世紀出版集團.上海人民出版社。

        [6]江澄,1999,《中國麻風防治50年回眸》,《中國麻風皮膚病雜志》(第15卷)第3期。

        [7]蔣竹山,1995,《明清華南地區(qū)有關麻風病的民間療法》,臺北:大陸雜志第4期。

        [8]冷冬雪,2013,《社會工作對我國殘疾人社區(qū)康復的介入——基于增權取向社會工作模型》,蘭州:蘭州大學碩士研究生學位論文。

        [9]李小燕,2008,《社工在青少年罪犯社區(qū)矯正“增權”中的多重角色》,《山東省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第1期。

        [10]陸玉林、張羽,2007,《我國城市弱勢青少年群體增權問題探析》,《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第3期。

        [11]馬海德,1989,《麻風防治手冊》(第1版),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

        [12]聶玉梅、顧東輝,2011,《增權理論在農(nóng)村社會工作中的應用》,《理論探索》第3期。

        [13]邱丹,2012,《增權視角下團體社會工作介入工讀學校學生的思考——以武漢市啟新學校為例》,武漢:華中科技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4]屈大均,1975,《廣東新語》卷7(1700年),香港:中華書局。

        [15]圣經(jīng)公會,1982,《圣經(jīng)》,香港:圣經(jīng)公會。

        [16]王慧娟,2012,《傷殘農(nóng)民工:權力處境及增權策略》,《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第2期。

        [17]吳夏麒,2011,《增權理論視角下社會工作介入打工子弟成長過程研究——以北京HA打工子弟學校“和睦家園”項目為例》,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18]王向龍,2010,《獨特村落:麻風村的社會變遷——以云南省文山州丘北縣馬鹿塘村和九道埡口村為例》,《思想戰(zhàn)線》第6期。

        [19]許盧萬珍,2000,《從弱能人士增權的經(jīng)驗探討社會工作的本質》,何國良、王思斌,《華人社會社會工作本質的初探》,香港:八方文化企業(yè)公司。

        [20]葉干運,1986,《麻風桿菌的發(fā)現(xiàn)者——韓森》,《中國麻風雜志》第3期。

        [21]袁萌芽、周影、張軍,2007,《麻風病概述》,《生物學教學》第1期。

        [22]鄭淑麗,2014,《增權理論視角下面向“三失”青少年的社會工作個案幫扶途徑與方法研究——以北京市RBSW社會工作事務所的個案幫扶工作為例》,北京:首都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3]張銀、唐斌堯,2003,《淺析社區(qū)康復中的殘疾人增能》,《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第9期。

        [24]張云昊,2005,《增權:“農(nóng)民工討薪”案例的分析及其啟示》,《青年研究》第9期。

        [25]張茜,2013,《院舍孤兒自卑心理的社會工作介入研究——以廣西N機構的社會工作實踐為例》,武漢:華中農(nóng)業(yè)大學碩士學位論文。

        [26]趙海林、金釗,2006,《充權:弱勢群體社會支持的新視角——基于青少年社區(qū)矯正的研究》,《山東社會科學》第2期。

        [27]中國麻風防治協(xié)會,2000,《中國麻風防治概況》,中國麻風防治協(xié)會官網(wǎng)。

        [28]卓彩琴,2014,《麻風歧視文化的生產(chǎn)與再生產(chǎn)機制》,《浙江社會科學》第5期。

        [29]卓彩琴,2013,《隔離社群的社會排斥原因與社會融合策略——以麻風隔離社群為例》,《浙江社會科學》第4期。

        [30]卓彩琴、程舒,2010,《增能視角下麻風康復社區(qū)長者綜合服務項目行動研究 ,《社會工作》第1期。

        [31]Miley,K.K.,O’Melia,M.,Dubois,B.,1995,Generalist Social Work Practice:An Empowering Approach,Allyn and Bacon.

        [32]T.C.Wu,1939,“Leprosy in South-West China”.Chinese Recorder.vol.70.

        [33]Z.Gussow and,G.Tracy,1970,“Stigma and the leprosy phenomenon:the social history of a disease in the 19thand 20thcenturies”.Bulletin of the History of Medicine,vol.44,no.5.

        編輯/陳建平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生態(tài)系統(tǒng)視域下隔離社群的社會工作服務研究”(項目編號:12BSH076)。

        C916

        A

        1672-4828(2015)02-0048-12

        10.3969/j.issn.1672-4828.2015.02.006

        猜你喜歡
        康復者麻風社會工作者
        攜手共奔美好
        商周刊(2022年17期)2022-08-26 08:19:26
        574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康復者舌象特征分析
        社會支持網(wǎng)絡視角下麻風病康復者群體回歸路徑探究
        南方論刊(2021年9期)2021-12-31 04:35:37
        關注麻風,消除歧視, 共同走向文明進步
        祝您健康(2021年5期)2021-07-19 02:32:49
        希望的傳遞——新冠肺炎康復者捐獻血漿
        社會工作者職業(yè)認同與組織認同對職業(yè)流動影響的研究——基于對廣州市社會工作者的調查
        論我國人口促進社會工作者核心能力的培育
        社會服務機構中社會工作者激勵因素研究
        社會建設(2016年4期)2016-12-01 04:34:22
        貴陽市邊遠農(nóng)村村民麻風健康知識調查與干預
        甘肅省麻風受累者麻風相關知識知曉率調查
        一级内射免费观看视频|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麻豆穿越| 91精品国产色综合久久不卡蜜 | 又大又粗弄得我出好多水|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美女在线播放| 小黄片免费在线播放观看| 久久影院午夜理论片无码| 欧美两根一起进3p做受视频| 亚洲AV无码成人精品区天堂| 男女动态视频99精品| 狠狠色欧美亚洲狠狠色www| 中文字幕亚洲欧美日韩2019| 91久久国产综合精品| 亚洲av本道一本二本三区| 十八禁视频网站在线观看| √天堂中文官网8在线| 亚洲国产AⅤ精品一区二区久 | 精品午夜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自拍成人在线免费视频| 狠狠色丁香婷婷久久综合| 国模无码人体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软件| 一区二区三区视频亚洲| 亚洲综合av一区二区三区| 中文字幕日韩高清| 久久无人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漂亮人妻洗澡被公强 日日躁| 九九99久久精品国产| 欧美性爱一区二区三区无a| 亚洲24小时免费视频| 高潮潮喷奶水飞溅视频无码| 午夜一级韩国欧美日本国产 | 国产三级av在线播放| 色吧综合网| 亚洲中文字幕第一第二页|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版综合| 国产人在线成免费视频| 午夜无码国产18禁| 亚洲精品有码日本久久久| 久久夜色精品国产| 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