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尾興
摘要:高中生不是不幸福,而是沒有幸福的能力。學生在高中階段是培養(yǎng)幸福能力的最佳時機,能為高中生畢業(yè)進入深造或者走入社會打下一個堅實的基礎,具有深遠的意義。從高中生理解幸福能力及培養(yǎng)、高中生感受幸福能力及其培養(yǎng)、高中生創(chuàng)造幸福能力及其培養(yǎng)三個方面,闡述如何在高中思想政治課培養(yǎng)高中生的幸福能力。
關鍵詞:高中思想政治課 中學生 幸福能力
幸福是人類生活的永恒情結,追求幸福是推動人類發(fā)展的源動力,這是一個自明性的人類生存事實。費爾巴哈曾經(jīng)這樣說:“人的任何一種追求也都是對幸福的追求?!币苑沼谌说纳顬槭姑慕逃顒樱響猿删腿藗兊男腋I顬槭姑?。一個人的幸福,應該是一個主動獲取的過程。在這過程中所需要的能力就是幸福能力。劉次林說:“幸福能力是指人發(fā)現(xiàn),創(chuàng)造幸福及享受幸福的能力。”在當代,很多高中生生活在一種幸福缺失、幸福匱乏的校園生活中,應試教育、學業(yè)壓力、社會公正遭到踐踏、生態(tài)環(huán)境惡化等,無不對高中生的幸福生活造成危機。擁有幸福的能力,對高中生來說顯得尤為重要。
一、高中生理解幸福能力及其培養(yǎng)
長期以來,人們執(zhí)著地堅守著一個隱性教育哲學——人的幸福與成功源自于他早期所受的磨難(即學習)。家長和教師一直給學生灌輸著這個觀點,好好讀書考個好大學,找份好工作就會有一個美好的未來。為此要求忍受現(xiàn)有學習所帶來的痛苦。他們不懂得什么叫真正的幸福,讓他們摒棄關于幸福的錯誤認識,就要在幸福的教育中,注意培養(yǎng)其理解幸福的能力。發(fā)展學生的自我理解能力是教育促進人實現(xiàn)幸福的路徑之一。
1.提高高中生理解幸福的能力。整個中學階段,青少年的思維能力迅速地得到發(fā)展,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處于優(yōu)勢地位。到高二,青少年的就完成了有經(jīng)驗性到理論型的轉變。在高中思想課教育當中,特別要加強生活與哲學方面的理論學習。當然,這種學習應該是主動的,教師應該多采用探究式和合作性教學方式,讓學生和諧的氛圍中生成自己的理論,從而具備理解幸福的能力。
2.提高高中生辨別正確幸福觀的能力。今天,社會科學家常常使用主觀幸福感(SWB)來給幸福來下定義。正確的幸福觀其實就是正確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體現(xiàn)。高中思想政治課,老師主要發(fā)揮指引的作用,高中生處于叛逆期,傳統(tǒng)的灌輸顯能是不能達到人們期待的效果。在實際教學中,運用情景化教學,用生活化的場景把學生帶入情境當中,分析情境中的各個情節(jié),讓高中生在對比中辨別,在對比中選擇正確的價值觀,樹立正確的幸福觀。
二、高中生感受幸福能力及其培養(yǎng)
有魅力的美德、人格品性、身體吸引力等因素能夠增進人的幸福,那么,在學生身上培育這些容易獲得幸福感的品性和美德就成為教育活動幫助學生實現(xiàn)幸福的自然方式。這些品性中最為重要的還是美德,因為“人們只有具有了健全的品德并積極培養(yǎng)具有這一品德特征的美德時,人們才能真正的感受到幸?!?,故育德是通過教育把學生引向幸福的一個基本路徑。回顧中學思想政治課課程發(fā)展歷程,中學思想政治課在中學德育陣地上發(fā)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讓思想政治課成為學生感受幸福的媒介。新課程改革以來,高中思想政治課主體變成了學生,教師居于主導地位,課堂將成為學生感受幸福的主要場合。無論什么科目,特別實際教學當中,教師應該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濃厚的學習氣氛下進行教學,這樣教學不應是滿堂灌,學生將全面體驗學習帶來的樂趣。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應當采用探究式學習,學生更樂意主動去實踐去探究發(fā)現(xiàn)知識,感受知識帶來的魅力,收獲付出后的成就感,讓學生主動去體驗幸福。
2.將理論運用于實踐,讓高中生去體驗幸福。青少年在心理上的成人感、閉鎖性、自尊感對其自我體驗的發(fā)現(xiàn)是最具有現(xiàn)實意義的。由于高中生在心理上發(fā)展不成熟,情感和情緒容易產生兩極性。在現(xiàn)實生活的變現(xiàn)為在遇到挫折時,不知道如何面對,很難體驗到幸福。在高中思想政治課教學當中,特別是生活與哲學模塊,鼓勵學生用所學的知識去面對挫折。教師指導實踐、家長放手讓學生去實踐,兩者聯(lián)合讓學生生成自我體驗幸福的能力。
三、高中生創(chuàng)造幸福能力及其培養(yǎng)
人類認識來源于實踐活動,人類通過實踐活動不僅能形成正確的認識,還能提高自身的活動能力,其中就包括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高中生在這個年齡段,漸漸的表現(xiàn)出獨立性。家長應該順勢大力發(fā)展高中生獨立的能力,教師加以引導和啟發(fā)。當學生自我生成了創(chuàng)造幸福的能力,整個高中階段無疑是幸福的,學校也能和諧發(fā)展,家長也會滿意,國家教育的目的也能更好的實現(xiàn)。
1.培養(yǎng)學生關懷能力。教育活動的目的之一,就是培養(yǎng)學生的關懷意識、關懷能力和人性中的關懷品質,教育的主要問題是如何把關懷惠及所有相關事物的、敏感的環(huán)境主義而教育,于此同時又能保持和增進人類的幸福。為此,教育活動要幫助學生成就幸福的追求,就必須幫助孩子發(fā)展關懷的能力。高中思想政治課在適當理論教學之后,應該開展一些必要的實踐課,比如走近社區(qū)、走進敬老院。參加類似活動能促使高中生的感情移入,激發(fā)他們內心的同情心,用行動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從而初步達到關懷的能力。
2.提高學生交際能力。良好的交際能力能滿足高中生交往的需要,從而獲取幸福。高中生自我意識的發(fā)展,十分重視同齡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有時候重視程度都超過父母的評價。一方面,由于高中生現(xiàn)階段有感情發(fā)展的需要,比如說早戀。另一方面,受家庭影響,也想擁有自己的朋友圈。而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教材中并沒有詳細介紹高中生感情發(fā)展方面的知識,很多時候只能通過自我獲取,有時候早戀對高中未必是件壞事。只要教師加以引導,早戀也是提高學生交際能力的途徑之一。
3.培育容易獲得幸福感的品性和美德。良好的道德品質,能助人為樂,并在其中收獲幸福。而道德低下的人,即使犧牲別人換取一時的快樂那也是短暫,不是真正的幸福。在高中思想政治思想政治課,應該注重課堂的活動性,開展游戲性教學,教師加以引導,在游戲活動中自我生成美德的意識。同時讓學生在課堂擁有美德意識,用于生活實踐中去生成自我美德。這樣的高中思想政治課,能把學生引向幸福,學生也能創(chuàng)造屬于自己的幸福。參考文獻:
[1]費爾巴哈.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劉次林.幸福教育論[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要想對主觀幸福的研究有一個全面、簡要的了解,請參考Kahneman,Diener and Schwarz,Well-Being.
[4]Nel Nodding.Happiness and Education.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