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琪,程訓民,李敏,朱素珍(淮北市人民醫(yī)院,安徽淮北235000)
ICU與非ICU感染患者鮑曼不動桿菌的分布及耐藥性比較
張琪,程訓民,李敏,朱素珍
(淮北市人民醫(yī)院,安徽淮北235000)
摘要:目的比較重癥監(jiān)護病房(ICU)與非ICU患者臨床標本中分離鮑曼不動桿菌的分布及耐藥情況。方法
收集我院2013年7月~2014年6月ICU與非ICU臨床標本中分離的鮑曼不動桿菌,進行菌種鑒定并測定耐藥率,對菌株分布情況和耐藥性進行分析。結果在ICU與非ICU所分離出的鮑曼不動桿菌80%以上來源為呼吸道標本,患者年齡>60歲者超過70%。ICU分離株的耐藥率除米諾環(huán)素為11.3%、頭孢哌酮/舒巴坦為43.4%外,其余均>50%;非ICU分離株的耐藥率除米諾環(huán)素耐藥率為6.5%、頭孢哌酮/舒巴坦和左旋氧氟沙星為31.2%,其余均>40 %。ICU與非ICU分離的鮑曼不動桿菌對氨芐西林/舒巴坦、頭孢他啶、頭孢曲松、頭孢吡肟、亞胺培南、慶大霉素、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藥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結論ICU分離的鮑曼不動桿菌耐藥率普遍高于非ICU,臨床治療應根據(jù)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結果選擇相應的抗菌藥物。
關鍵詞:重癥監(jiān)護病房;鮑曼不動桿菌;耐藥性
ICU患者由于病情危重,在治療過程中多進行過氣管切開、插管等侵襲行操作,再加上自身免疫力低下,住院時間較長,易導致院內感染的發(fā)生。鮑曼不動桿菌是醫(yī)院獲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其感染率呈逐年上升趨勢[1],甚至超過銅綠假單胞菌,成為臨床感染率最高的非發(fā)酵菌[2]。為了解ICU和非ICU臨床標本中分離出的鮑曼不動桿菌的耐藥性差異,我們進行了如下研究。
1.1菌株來源收集我院2013年7月~2014年6 月ICU和非ICU住院患者臨床標本中分離的鮑曼不動桿菌,去除同一患者同一部位分離的相同菌株。質控菌株大腸埃希菌ATCC25922,銅綠假單胞菌ATCC27853來自衛(wèi)生部臨床檢驗中心。
1.2細菌鑒定和藥敏試驗抗菌藥物紙片為英國OXOID公司產品,所用血液培養(yǎng)基和MH瓊脂培養(yǎng)基為生物梅里埃公司產品。使用法國生物梅里埃VITEK2-Compact全自動細菌分析系統(tǒng),對所分離的菌株進行重新鑒定,使用配套的藥敏測定板檢測MIC值。頭孢哌酮/舒巴坦、米諾環(huán)素藥敏試驗采用K-B紙片擴散法,將待測菌制成0.5麥氏單位濃度的菌懸液,用無菌棉簽均勻涂布于MH平皿,放置10 min待干燥后貼藥敏試驗紙片,于35℃培養(yǎng)18 ~24 h,量取抑菌環(huán)直徑,按照美國臨床實驗室標準化協(xié)會(CLSI) 2013年標準判讀藥敏試驗結果。頭孢哌酮/舒巴坦的判讀折點按照頭孢哌酮對腸桿菌科細菌的折點進行。對頭孢菌素類、碳青霉烯類、氨基糖苷類和喹諾酮類抗菌藥物中的3種以上耐藥判定為多重耐藥菌(MDR),對米諾環(huán)素以外所有檢測抗菌藥物均耐藥的菌株判定為泛耐藥菌(PDR)。抑制90%(或50%)受試菌株生長所需抗菌藥物濃度用MIC90(或MIC50)表示。
1.3統(tǒng)計學方法應用WHONET5.6軟件對鮑曼不動桿菌分布及耐藥性進行分析,應用SPSS17.0軟件進行耐藥率分析。ICU與非ICU鮑曼不動桿菌對常用抗菌藥物耐藥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和Fisher精確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鮑曼不動桿菌在不同標本中的分布在ICU分離出鮑曼不動桿菌53株(下稱ICU分離株),其中分離自呼吸道標本(痰或分泌物) 47株(88.7%),傷口膿液4株(7.5%),腦脊液1株(1.9%),胸水1株(1.9%)。在非ICU分離出鮑曼不動桿菌77株(下稱非ICU分離株),其中分離自呼吸道標本64株(83.1%),胸水、腹水7株(9.1%),血液3株(3.9%),尿液2株(2.6%),傷口膿液1株(1.3%)。
2.2患者年齡分布ICU分離株中,3株(5.7%)來自40歲以下患者,10株(18.9%)來自40~60歲患者,40株(75.5%)來自60歲以上患者。非ICU分離株中,6株(7.8%)來自40歲以下患者,16株(20.8%)來自40~60歲患者,55株(71.4%)來自60歲以上患者。
2.3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ICU分離株中,耐藥率最低的是米諾環(huán)素,頭孢哌酮/舒巴坦和左旋氧氟沙星次之,其余均在50%以上,其中對三代、四代頭孢菌素和亞胺培南的耐藥率在80%以上。非ICU分離株中,耐藥率最低的是米諾環(huán)素,左旋氧氟沙星和頭孢哌酮/舒巴坦耐藥率次之,其余均在40%以上,其中對三代、四代頭孢菌素和亞胺培南的耐藥率在60%以上。ICU與非ICU分離株對氨芐西林/舒巴坦、頭孢他啶、頭孢曲松、頭孢吡肟、亞胺培南、慶大霉素、左旋氧氟沙星的耐藥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對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復方新諾明、頭孢哌酮/舒巴坦、米諾環(huán)素等抗菌藥物的耐藥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1。
2.4耐藥菌分布情況ICU分離株中MDR菌株41株(77.4%),PDR菌株19株(46.3%)。非ICU分離株中MDR菌株43株(55.8%),PDR菌株30 株(39.0%)。
鮑曼不動桿菌可以定植于正常人體的皮膚、口腔黏膜、上呼吸道和泌尿道,并且廣泛存在于自然環(huán)境。其存活力強,對常用化學消毒產品、紫外線等有較強抗性,容易導致院內感染的發(fā)生,是ICU病區(qū)院內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由于鮑曼不動桿菌抵抗力強,再加上廣譜抗菌藥物的大量使用,導致其耐藥率呈較快增長。目前,鮑曼不動桿菌對包括碳青霉烯類、β-內酰胺類、氨基糖苷類和喹諾酮類抗生素在內的幾乎所有抗菌藥物均有耐藥性。其中,對碳青霉烯類耐藥的機制主要包括產碳青霉烯酶[3,4]、外排泵過度表達[5]、青霉素結合蛋白的改變[6];對β-內酰胺類耐藥的機制主要包括產β-內酰胺酶[7]、膜孔蛋白的改變[8]、外排泵的表達[9];對氨基糖苷類耐藥的機制包括產生氨基糖苷類修飾酶基因和16SrRNA甲級化酶[10];對喹諾酮類耐藥與gyrA、praC基因突變[11]及主動外排泵基因AdeB mRNA的過度表達有關。
本研究收集的ICU和非ICU分離株中,呼吸道標本分別占88.7%、83.1%,表明鮑曼不動桿菌在ICU和非ICU都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細菌。ICU患者多有氣管切開、插管等侵襲性操作史,導致呼吸道屏障被破壞,增加了感染的機會。另外,鮑曼不動桿菌長期定植于人體和周圍環(huán)境,其中健康人帶菌率25%~40%,因此醫(yī)護人員在進行相關操作時應注意個人手衛(wèi)生,并加強醫(yī)療器械的消毒,以減少交叉感染的發(fā)生。
本研究藥敏試驗結果顯示,ICU分離株對常用抗菌藥物的耐藥率均高于非ICU分離株。其中ICU分離株對氨芐西林/舒巴坦、頭孢他啶、頭孢曲松、頭孢吡肟、亞胺培南、慶大霉素等耐藥率均超過80%,而非ICU分離株對上述抗生素的耐藥率在50%以上,兩者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藥敏試驗結果還表明,我院臨床分離的鮑曼不動桿菌耐藥率最低的是米諾環(huán)素,ICU分離株為11.3%,非ICU分離株為6.5%,低于胡付品等[12]的報道,這可能與不同地區(qū)在抗菌藥物的選擇使用習慣不同有關。耐藥率較低的還有左氧氟沙星和頭孢哌酮/舒巴坦,ICU分離株的耐藥率分別為49.1%和31.2%,非ICU分離株均為31.2%。
本研究顯示,ICU分離株中,MDR菌株占77.4%,PDR菌株占46.3%;非ICU分離株中,MDR菌株占55.8%,PDR菌株占39.0%。ICU分離株MDR和PDR所占比例均高于非ICU。鮑曼不動桿菌引起的感染,特別是MDR菌株引起的嚴重感染是臨床治療的難題。對嚴重感染者應使用氨芐西林/舒巴坦、頭孢哌酮/舒巴坦復方制劑、碳青霉烯類抗生素與氨基糖苷類、氟喹諾酮類、多粘菌素、米諾環(huán)素等聯(lián)合治療,具體應根據(jù)耐藥監(jiān)測結果和相關臨床資料進行選擇。
綜上所述,我院2013年7月~2014年6月臨床分離的鮑曼不動桿菌主要來源于呼吸道標本,以60歲以上者感染為主; ICU分離株的耐藥率普遍高于非ICU分離株,且ICU分離株和非ICU分離株對部分抗菌藥物的耐藥率有顯著差異。臨床應加強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根據(jù)藥敏試驗結果進行針對性治療。
參考文獻:
[1]楊健,江培濤,楊正南,等.2008-2012年鮑曼不動桿菌感染分布特征及耐藥性變遷[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3,10(21) :2874-2875.
[2]肖永紅,沈萍,魏澤慶,等.Mohnarin2011年度全國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J].中華醫(yī)院感染學雜志,2012,22(22) : 4946-4952.
[3]Robledo IE,Aquino EE,Sante MI,et al.Detection of KPC in Acinetobacter spp.in Puerto Rico[J].Antimicrob Agents Chemother,2010,54(3) : 1354-1357.
[4]姚慶完,何友華.江蘇省昆山地區(qū)耐亞胺培南鮑曼不動桿菌的耐藥性及碳青霉烯酶基因型分析[J].山東醫(yī)藥,2014,54 (15) : 46-48.
[5]Abbott I,Cerqueira GM,Bhuiyan S,et al.Carbapenem resistance in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laboratory challenges,mechanistic insights and therapeutic strategies[J].Expert Rev Anti Infect Ther,2013,11(4) : 395-409.
[6]Yun SH,Choi CW,Kwon SO,et al.Quantit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of cell wall and plasma membrane fractions from multidrug-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nii[J].J Proteome Res,2011,10 (2) : 459-469.
[7]Peymani A,Nahaei MR,F(xiàn)arajnia S,et al.High prevalence of metallo-beta-lactamase-producing Acinetobacter baumannii in a teaching hospital in Tabriz,Iran[J].Jpn J Infect Dis,2011,64 (1) : 69-71.
[8]羅柳林,應春妹,倪培華,等.耐碳青霉烯類抗菌藥物鮑曼不動桿菌膜蛋白機制研究[J].檢驗醫(yī)學,2010,25(4) : 304-308.
[9]馬真,蔡紹曦,佟萬成,等.耐碳青霉烯類鮑曼不動桿菌外排泵Ade-ABC的研究[J].南方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31(8) :1378-1381.
[10]王玲巧,毛翠,張學鋒,等.鮑曼不動桿菌對氨基糖苷類藥物的耐藥機制研究[J].檢驗醫(yī)學與臨床,2010,7(7) : 584-586.
[11]袁星,沈繼錄,徐元宏,等.120株臨床分離鮑曼不動桿菌對喹諾酮類耐藥表型及其機制[J].安徽醫(yī)科大學學報,2011,46(2) : 154-157.
[12]胡付品,朱德妹,汪復,等.2013年中國CHINET細菌耐藥性監(jiān)測[J].中國感染與化療雜志,2014,14(5) : 365-374.
(收稿日期:2015-01-04)
基金項目:安徽省淮北市科技計劃項目(201310313)。
文章編號:1002-266X(2015)18-0050-03
文獻標志碼:B
中圖分類號:R378
doi:10.3969/j.issn.1002-266X.2015.1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