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陽醫(yī)學院(550004)楊靜
種植體又被稱為牙種植體,即人造牙根。通過外科手術在人體口腔內牙缺失的牙槽骨種植人工牙,并在牙根上安裝假牙,這是目前應用比較廣泛的種牙方式。但種牙后,由于異物進入人體口腔,偶爾會引發(fā)種植體周圍牙齦組織炎癥反應[1]。
1.1 病例選擇與分組 本文分析的對象是2008年1月~2013年1月來我院治療種植體周圍炎的患者中選出24例,共有25枚種植體發(fā)生炎癥反應。其中男性13例,女性11例,平均年齡為(35.73±10.28)歲。對患者進行治療前檢查發(fā)現(xiàn),其中有6枚種植體周圍出現(xiàn)竇道,4例周圍炎癥癥狀明顯,用壓舌板按壓炎癥組織有膿性分泌物溢出,6枚有竇道種植體分別為1例前磨牙種植體和5例前牙種植體。而另外19例種植體周圍沒有出現(xiàn)竇道,炎癥癥狀較輕,其中有8例為后磨牙種植體、4例為前磨牙種植體、7例為前牙種植體。
1.2 方法
1.2.1 治療前各項數據檢測方法 首先是對菌斑指數的檢測,菌斑指數共分為四個評分等級,0分為無菌斑;1分為利用探針輕劃種植體的表面后才能發(fā)現(xiàn)菌斑;2分是肉眼就可以發(fā)現(xiàn)菌斑;3分是菌斑呈大量繁殖。其次是對牙齦探診深度的檢測,可利用壓力可控的塑料探針沿牙齦向牙周袋部位探查,壓力控制在0.2N即可。第三是對牙齦溝內出血指數的檢測,共分為四個評分等級,0分為檢測時無血液流出;1分為檢測時血液呈點狀流出;2分為檢測時血液呈線狀流出;3分為檢測時血液大量流出。此外,還需要對患者牙齦行發(fā)射學檢測[2]。
1.2.2 用藥方法 本次分析中主要是為患者運用鹽酸二甲胺四環(huán)素。首先在治療前需要將種植體及周圍牙齦組織上的菌斑進行徹底的清除,然后用生理鹽水對炎癥周圍組織進行清洗,并用暖風吹干。第二步是將鹽酸二甲胺四環(huán)素軟膏涂抹在牙周袋內,涂抹量以軟膏涂滿牙周袋為宜。之后醫(yī)生需要叮囑患者在用藥后30min內不得飲用任何液體,也不能漱口,在60min內不得進食任何食物。對本次24例分析對象要使用獨立軟膏,每例一支。給藥周期為每周1次,持續(xù)時間為3周。在用藥第2周后,對患者牙齦進行探查,如果探診深度小于或等于3mm,則不需要進行第3周的治療。在患者用藥第1、3、6周時對患者種植體周圍炎癥情況進行記錄,而后對相關數據進行整理。另外,在患者治療期間,應該按照醫(yī)生的指導進行口腔清潔,禁止采用牙線或私自清潔的方式。
1.3 評價標準 療效顯著:探診深度恢復到正常值,牙齦溝內出血指數降低2分以上,炎癥癥狀消失、竇道消失;有效:探診深度減少值在1~2mm之間,牙齦溝內出血指數降低1分,炎癥癥狀減輕、竇道縮?。粺o效:患者病情沒有較為明顯的改善,或病情出現(xiàn)反復及加重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統(tǒng)計學分析軟件SPSS15.0,計數資料則采用n(%)進行表示,采用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s)進行表示,采用以t檢驗,P<0.05表示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結果顯示,經過用藥后,患者牙齦探診的深度和牙齦溝內出血情況較治療前明顯降低。其中無竇道型種植體周圍炎癥在停藥后4周的時間內藥效還能夠保持,治療效果滿意?;颊忒熜г?周后治愈率均達到了100%。
近年來,種植技術越來越受關注,種植體周圍炎是導致種植手術失敗的重要原因。種植體與牙周之間沒有牙周膜,種植體周圍炎癥較牙周炎癥迅速,治療不及時或者治療不當會使種植體周圍骨吸收而導致種植體脫落。鹽酸二甲胺四環(huán)素能夠有效治療無竇道型種植體周圍的炎癥,其對于無竇道型種植體周圍炎癥有著比較明顯的療效,對于有竇道型種植體周圍炎則需要聯(lián)合手術治療的方法才能夠切實達到效果。在進行手術治療前,可以利用鹽酸二甲胺四環(huán)素對菌斑進行有效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