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刀
[美]利爾·萊博維茨 ?馬修·米勒著 ?李志毓 譯
商務印書館
2014年11月版
1847年1月,容閎、黃寬及黃勝三人跟隨勃朗牧師前往美國留學。1850年,容閎考入耶魯學院,成為首名就讀耶魯學院的中國人。1872年8月11日,容閎和陳蘭彬率第一批從全國精挑細選并得到清政府支持的30名幼童前往美國求學。從1872至1875年間,清政府根據(jù)“中國留學生之父”容閎提出的“留學教育計劃”,向美國分批選派了120名幼童,這也是中國最早的官派留學計劃。1881年,原定15年的幼童留美計劃夭折,全部學生被召回國。至此,共有50多名幼童進入美國的大學學習。其中22名進入耶魯大學,8名進入麻省理工學院,3名進入哥倫比亞大學,1名進入哈佛大學。
雖然時間不長,但在向來自命不凡的天朝,高度封閉的清廷,這120名遠渡太平洋的幼童無疑是幸運的。雖然這些幼童打小要克服遠離家人、文化和語言障礙等諸多困難,但留美經(jīng)歷不僅令他們眼界大開,率先看到外面精彩的世界,接受到國際先進科學知識的洗禮,還為積弱積貧的中國注入了革新動力。這120名留美幼童后來確實不乏佼佼者:詹天佑建設了京張鐵路,唐紹儀促成了南北議和并出任中華民國第一任總理,作為駐美國公使的梁誠促成美方返還了1500萬美元庚子賠款,唐國安出任了清華大學首任校長,蔡紹基則當上了北洋大學校長……
當然,盡管留美幼童后來成就斐然,然而這一切與幼童留美計劃發(fā)起人曾國藩和李鴻章的初衷并不完全吻合。作為中興重臣,在深切體會到國窮民弱的現(xiàn)實困境,特別是與西方列強之間的巨大差距后,他們想到的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制夷”。也所以,他們最關(guān)心的是讓幼童學習西方先進的軍事和技術(shù),以便他日能夠?qū)刮鞣搅袕?。本書中多次提到李鴻章與容閎的書信往來,字里行間,盡現(xiàn)李鴻章對幼童學習軍事知識技能的關(guān)切。
本書將留美幼童的曲折經(jīng)歷和心靈感悟放在中美社會文化廣闊的歷史背景中,通過幼童與中美不同社會文化的互動,展示中國現(xiàn)代化的艱難曲折和中美文化融合的困難。后來發(fā)展的事實表明,這些幼童到達美國之后,在掌握許多先進技術(shù)的同時,“順帶”接受了西方的平等和民主的觀念。幼童留美計劃“宣告了讀‘洋人’書的合法化”,“開辟了高級人才培養(yǎng)與選拔的新途徑”(南開大學歷史學院教授李喜所語),更為重要的是,不管是否出于清廷本意,幼童留美計劃迫使閉關(guān)自守的中國不得不大踏步地融入世界潮流。
對于長久封閉的天朝而言,對這種融入難免表現(xiàn)出本能的恐懼。他們寧愿在屈辱中安守現(xiàn)狀,也不愿通過陣痛式革新獲得新生。他們害怕幼童剪掉象征忠誠的辮子,對幼童們不愿尊行磕頭之禮極為反感,所以當這些幼童一回到國內(nèi),他們便迫不及待地以封建禮教對幼童進行全面“換血”。無奈革新的種子早已在這些幼童心里種下—幼童們在懷念留學時光時,越來越渴望用所學知識改變現(xiàn)狀。
這不只是一本關(guān)于幼童留美的書籍,而是一本借留美幼童洞窺世界發(fā)展潮流的重要窗口,留美幼童其實是世界潮流與閉塞清廷激烈碰撞的綜合體。當通向世界潮流的窗戶打開這么小小一扇后,便再也沒有關(guān)閉的可能,留學大門便從此開啟。進入20世紀,留學不再新鮮,官派也不再是唯一,許多活躍于社會前臺的名人有海外留學背景。當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時,必然拉動窮困的東方大國大踏步地追趕世界。
頗值一提的是,同樣是融入世界潮流,同一時期的日本則選擇了不同于清廷的另一條道路。1871年12月,由木戶孝允、巖倉具視、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等日本政府要人組成的日本政府遣外使團對美、英、法、德、意等國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制度進行了為期長達一年零九個月的考察。1882年,伊藤博文率“憲法考察團”再度赴歐洲考察。這些考察不僅為日本“明治維新”積累了經(jīng)驗,更主要的是從權(quán)力階層打開了融入世界潮流的突破口,這與清廷“幼童留美計劃”有著根本的區(qū)別,作用自然不可同日而語。
世界潮流不可阻擋,融入乃大勢所趨。選擇率先融入,這或是日本超越清廷的重要原因之一。
[美] 德魯·吉爾平·福斯特 著 ?孫宏哲 張聚國 譯
譯林出版社
2015年3月版
本書是美國史學界最高獎班克羅夫特獎獲獎圖書,它以新的史學視野,探討了美國內(nèi)戰(zhàn)期間人民所經(jīng)歷的苦難,以及戰(zhàn)爭和死亡對此后國家及社會文化的持久影響。史學家將目光聚焦在作為戰(zhàn)爭主體的普通人,探究了北部與南部美國民眾如何應對這一最具毀滅性的經(jīng)歷。
厚夫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2015年1月版
路遙的作品《人生》、《平凡的世界》影響了千千萬萬的普通讀者。然而,英年早逝的人生始終像謎一樣地困擾讀者。作者是路遙生前的忘年交、路遙文學館館長,掌握豐富的一手資料,披露了大量路遙不為人知的往事,還原路遙的寫作時代,展現(xiàn)他的寫作精神。
閻步克 著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15年3月版
帝制中國的官僚政治由擁有人文教養(yǎng)的儒生文士承擔,“文人”和“官僚”一身二任,由此塑造出了一種“士大夫政治”。這是中國傳統(tǒng)政治體制的獨特性的一個重要體現(xiàn)。本書探討了“士大夫政治”的演生過程和這種政治文化模式的特點、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