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穎
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人們開始關注知識管理的研究,高校已經成為知識聚集的中心及研究和實施知識管理的重點。從理清知識管理的基本概念和內涵入手,理解高校知識管理的基本內容包括顯性管理和隱性管理,最后提出了知識管理對高校管理的五點創(chuàng)新。
知識管理高校知識共享隨著知識經濟的來臨,國內外經濟學界、管理學界對知識經濟的研究驟然升溫。而知識管理作為知識經濟社會的核心管理技術,成為了學術界研究的焦點。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管理能力和獲取能力已成為決定現代組織興衰、成敗的決定性因素。為實現管理的創(chuàng)新,知識管理廣泛地用于組織系統(tǒng)、結構、過程和組織文化中。高校,特別是研究型高校,是主要從事知識生產和傳播的機構,是學術性信息資源的主要生產者。根據國家最新知識創(chuàng)新體系的規(guī)定,知識創(chuàng)新系統(tǒng)是由與知識的生產、擴散和轉移相關的機構和組織構成的網絡系統(tǒng),其核心是國立科研機構、教學科研型大學及其他機構、基礎設施等。因此,高校完成推動社會發(fā)展的使命需要有效的知識管理。
一、知識管理基本概念
關于知識管理概念和內涵的理解,目前還沒有一個被廣泛認同的界定。國內沒有統(tǒng)一的認識,國內外的學者也是眾說紛談,從技術的角度、組織結構的角度、行為的角度、哲學角度提出了一系列看法。綜合而言,我們認為給知識管理下這樣的定義比較準確,它是融于組織發(fā)展過程中的一種洞察力,就一個組織的發(fā)展而言,是培育、共享和利用自身知識儲備的一種觀念,就是對存在于組織中的知識與技能進行有效地捕捉的能力,以使這些知識和技能分布到能夠幫助組織實現最大效益的任何地方的過程。知識管理最初來自于企業(yè),目前多被強調用在學習型組織領域,高校作為典型的學習型組織,它把學習知識、共享知識、提高組織成員的素質作為一項重要職能和目標,也面臨著知識管理的問題。
二、高校知識管理基本內容
高校知識管理的對象是知識,一般認為,知識是經過人的思維整理過的信息、數據、形象、意象、價值標準以及社會的其他符號化產物,不僅包括科學技術知識——知識中最重要的部分,還包括人文社會科學的知識、商業(yè)活動、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經驗和知識,人們獲取、運用和創(chuàng)造知識的知識,以及面臨問題作出判斷和提出解決方法的知識。知識可分為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兩種類型。顯性知識是一種被包裝成信息的正式知識,它存放在各種文獻中(如報告、手冊、文章、專利、圖形、形象、軟件等)。而隱性知識則是高度個性化的和難以格式化的,它根植于個人的經驗,通過直接面對面的交流和共享。所以,知識管理的內容不外乎包括對顯性知識的管理、對隱性知識的管理以及對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間變化過程的管理三方面。在高校中對顯性知識的管理,體現為對知識本身的管理,系統(tǒng)嚴密的課程體系,模式化的知識傳授系統(tǒng),管理上注重控制、計劃、組織,一切追求標準化和統(tǒng)一化;對隱性知識的管理,則體現為對教師的管理和對大學文化、價值體系和大學理念的建設;而對顯性知識和隱性知識之間變化過程的管理,體現為高校知識轉化模式的建立。
三、知識管理的實施和高校管理創(chuàng)新
目前,高校對知識管理的理解和應用還處于初級階段,利用知識管理的原理和技術,創(chuàng)設寬松和諧的高校內部環(huán)境,調動高校組織成員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性,實現高校的管理創(chuàng)新。高校知識管理的實施在于培養(yǎng)高校創(chuàng)新和集體創(chuàng)造力。為此,高校實施知識管理必須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1.積極推進高校的知識共享
知識管理的目的就是建立一種知識共享環(huán)境,在此環(huán)境中,知識共享就是力量。高校是知識型組織,這種知識資源的共享無論對于教師還是學生個人發(fā)展還是組織發(fā)展,都大大受益。但知識的共享機制作為隱性管理,難度很大,從高校組織中的原有運作慣例來看,各個部門是條塊分割的,個人得到的知識經驗最多只能在本部門內部,或是密切接觸的同事之間分享,高校缺乏知識溝通的機制和條件。而且現代大學,激勵政策使個人之間競爭加劇,個人主義也成了限制知識分享的絆腳石。所以,對于高校來說,首先應當創(chuàng)造知識文化交流的環(huán)境,以及這種環(huán)境下的相互尊重信任的氣氛,鼓勵教師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其次,還要建立完善的溝通機制,高校為教師學生提供盡可能多的交流的機會,以及知識共享的網絡軟硬環(huán)境,運用信息科技構建一個開放的信息網絡,不僅可以協助高校行政系統(tǒng)與作業(yè)流程的革新,更可以讓校內外人員彼此交流信息,可以隨時隨地的學習和表達知識,建立雙向溝通的渠道,增進相互了解,從而有助于提升高校的效率。另外,還可以借鑒某些企業(yè)組織把知識共享作為考評績效的一項指標。
2.重視隱性知識管理
知識管理的基本內涵啟示我們應擴展教育知識管理的范圍。以前進行的主要是教育管理中的顯性知識的管理,例如已經開發(fā)制作好的素材、課件、網絡課程補充材料、教案、論文、教材等形式的結構化知識。而隱性知識存在于人腦,為個人擁有的知識,它難以表達和傳播,卻是新知識產生的源泉。所以除了程序化和標準化的顯性知識管理外,要注重充分挖掘和利用執(zhí)教者和學習者等群體富有個性化、創(chuàng)造性的隱性知識部分,促成他們隱性知識到顯性知識的裂變,使其成為共享知識。特別是教師的隱性知識是知識創(chuàng)造和創(chuàng)新的內生力量,重視教師管理,避免人才流失帶來的巨大的隱性知識價值的流失也是高校知識管理的重要內容。
3.有效實施激勵機制
知識創(chuàng)新需要激勵,高校的知識管理也需要激勵。有效的激勵機制設計要充分考慮知識生產與傳授的特殊性。教師是追求自主性、個性化、多樣化和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群體,他們從事著腦力勞動,有創(chuàng)新知識的原動力,有渴望社會承認和認可的需要,具有評價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按斯達西·亞當斯的公平理論,他們能否得到激勵,不僅因他們得到什么而定,還將看他們看到別人得到什么而定,因此公平和公正顯得格外重要。營造有利于教師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的氛圍,激勵他們不斷的創(chuàng)新,讓教師在知識共享中,體會到與他人合作、交流對自己在人際關系、教學質量上帶來的好處,從而將知識共享行為由外在的制度要求,轉變?yōu)閮刃牡男枰怪杂X自愿地參與共享活動。endprint
4.調整高校內部結構
傳統(tǒng)的組織結構,強調上下級之間嚴格的等級制度,缺乏順暢的溝通渠道,易于造成組織僵化,不利于知識的交流與應用,這樣的組織結構已然不適應知識經濟的要求了。改革高校為一種學習型組織,才能經由不斷學習、成長、創(chuàng)新與轉化的過程,隨時適應瞬息萬變的新環(huán)境,未來的各級高校也都應該朝此方向努力,透過不斷地學習、成長、創(chuàng)新與轉化,提升高校的組織績效,適應新世紀的競爭形勢。傳統(tǒng)的高校內部組織結構,教師與管理者之間、教師之間存在著一定的等級差別。教師的信息、意見和建議要通過這一組織結構逐級匯報,不能超越。知識管理要求打破這種設計,建立能適應知識經濟要求的學習型知識型的組織結構,任何一個教師的信息、意見或建議都可以通過簡化了的組織結構直接傳輸到組織管理者那里,從而建立有利于高校全體教員之間進行合作的創(chuàng)造性方式。比如,當前流行的“倒金字塔”型等組織結構模式明顯優(yōu)于傳統(tǒng)的結構模式。教師處于組織的最頂層,可以方便地進行知識的交流、傳遞、授受與創(chuàng)新;而中層管理者則作為支持人員為教師進行知識的共享、創(chuàng)新、使用創(chuàng)造條件,并使校長的管理戰(zhàn)略有效地執(zhí)行;在底層的校長,主要為教師知識管理活動的開展服務,同時為知識管理制定基本政策。
5.創(chuàng)建知識聯盟
與兄弟院校建立合作關系,構建地區(qū)信息交流網絡,以達到更大范圍的知識共享。高校知識聯盟是將各聯盟成員所擁有的各種知識,特別是獨有的隱性知識,通過聯盟成員之間的交流、學習與合作,使知識從一個聯盟成員擴散到其它聯盟成員,并被獲取知識的聯盟成員消化吸收,與其自身的知識資源相融合,創(chuàng)造出新的知識。其意義在于通過促進合作高校聯盟間的學習,聯盟的學習反過來也促進每所高校內部的學習,從而帶動整個教育機構的知識創(chuàng)新。除了高校之間可以建立知識聯盟外,還可以建立高校與政府、與企業(yè)、與社區(qū)等方面的良好交流,使學校知識與社會知識充分地交流,從而激發(fā)大學知識創(chuàng)新。
四、結論
知識管理是管理在理論和實踐不斷完善過程中的水到渠成的一個階段,知識管理的最高境界應該是一種人性化的、自然的管理方式。高校進行知識管理是高校生存的需要,是高校向學習型組織轉化的需要。但是目前,高校進行知識管理最大的問題是照搬了企業(yè)的知識管理理論,所以,要想打造管理創(chuàng)新,必須從教育系統(tǒng)本身的特點出發(fā),在高校管理實際中發(fā)現問題,構建真正的高校知識管理體系。
參考文獻:
[1]Abram Stephen:Knowledge Management:Is this the answer:Knowledge Era.2003,3.
[2]Malone,David:Knowledge management: A model for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 Information Systems,2012,(2).
[3]唐京,馮明.知識類型與知識管理[J].外國經濟和管理,2010,(2).
[4]趙士英.顯性知識與隱性知識的辨證關系[J].自然辯證法研究,2011,(10).
[5]米靖.論知識管理在學校管理中的應用與策略[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2,(9).
[6]趙碩.基于知識管理的高校知識共享研究[J].情報雜志,2007,(6).
[7]樊治平,孫永洪.知識共享研究綜述[J].管理學報,2006,(5).
[8]李久平,顧新.知識聯盟組織之間知識共享研究[J].情報雜志,2007,(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