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王浩++++++黃飛++++++黃榮華++++++范亞生
[摘要] 目的 對血管轉位在拇指旋轉撕脫離斷傷患者再植治療過程中的臨床作用進行分析探究。方法 回顧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60例拇指旋轉撕脫離斷傷患者,隨機分成兩組各30例,對照組患者采用傳統(tǒng)拇指再植術,實驗組采用血管轉位再植術,對比分析手術治療后的拇指存活、壞死情況以及危象情況。 結果 實驗組的拇指存活率(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拇指存活率(86.67%),且實驗組的拇指壞死率(3.33%)顯著低于和拇指壞死率(1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的動脈危象率(13.33%)和靜脈危象率(10.00%)與對照組的動脈危象率(6.67%)和靜脈危象率(16.66%)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血管轉位在拇指旋轉撕脫離斷傷患者再植治療過程中的臨床應用效果顯著,提高了拇指存活率,降低了患者拇指的壞死率,減少動、靜脈危象癥狀,安全可靠,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血管轉位;拇指旋轉撕脫離斷傷;再植治療;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 R65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12(a)-0057-02
拇指旋轉撕脫離斷傷是臨床上手外科較為常見的一種損傷,目前,該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嚴重影響著廣大患者的生活質量[1]。在我國,隨著醫(yī)學技術水平的迅猛發(fā)展,顯微外科再植技術被不斷的應用到治療拇指旋轉撕脫離斷傷,但在手術的過程中,由于拇指處神經和血管分布較為密集,為再植手術的實施造成了困難[2]。因此,越來越多的醫(yī)務人員致力于對拇指旋轉撕脫離斷傷患者治療方法的研究中,以便于為患者提供更好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該院為進一步研究血管轉位在拇指旋轉撕脫離斷傷患者再植治療過程中的臨床應用價值,特選取2012年3月—2014年3月期間60例拇指旋轉撕脫離斷傷患者,對其進行研究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2年3月—2014年3月在該院接受治療的60例拇指旋轉撕脫離斷傷患者,照組患者30例,其中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2例,年齡在13~5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5.7±22.5)歲。實驗組患者30例,其中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1例,年齡在14~53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6.7±12.3)歲。損傷部位:右拇指損傷患者42例,左拇指損傷患者18例。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使用傳統(tǒng)拇指再植術進行治療,徹底清創(chuàng)去除死皮,使用克氏針固定并修復肌腱、動靜脈以及神經等。實驗組患者使用血管轉位再植術進行治療:首先,對患者進行麻醉處理,麻醉方法采用臂叢下神經阻滯的方式,然后采用氣壓止血帶對患者的患側上肢進行壓迫驅血,對患者拇指損傷部位進行清創(chuàng)處理,將創(chuàng)面徹底清除干凈,并且修剪創(chuàng)面的邊緣部分,在手術的過程中手術人員對患者拇指損傷部位的神經以及血管抽出長段的部分,同時將抽出的部分逐個標記清楚,對患者損傷部位殘留的部分肌腱進行相應的修整,而患者肌腱部分是否實施轉位處理則根據患者拇指受損的程度來決定;其次,對患者的轉位過后的動脈進行切取處理,將患者的食指橈側手指根部與拇指的掌側按照“Z”行的方式將患者拇指食指部位切開,并且將拇指與食指處得神經及動靜脈血管全部顯露出來,在患者的食指根部將食指內的動脈血管游離出來,并且經明道進行血管位置的移動后將其吻合到指定的區(qū)域,在轉位的過程中若神經需轉位時,可將血管與神經同時剝離進行轉位處理;最后,對患者轉位后的靜脈進行區(qū)段的切取,在患者的手背第二掌骨處,取一弧形的手術切口,將手背處皮下的1~3條靜脈顯露出來,將其向較遠短剝離完畢后將其切斷,并且通過指定的區(qū)域將該靜脈血管轉移至患者拇指的背側區(qū)域內吻合,將患者手術的切口縫合好后,止血,包扎,手術完畢。
1.3 觀察指標
分別對60例患者手術治療后的拇指存活、壞死情況進行觀察,并記錄分析。同時觀察32例患者手術后動脈危象以及靜脈危象情況,并記錄分析。
1.4 統(tǒng)計方法
研究數據統(tǒng)計分析時采用SPSS17.0軟件分析,計數資料用n和百分率,行χ2檢驗。
2 結果
2.1 60例患者手術治療后的拇指存活、壞死情況
分別對60例拇指旋轉撕脫離斷傷患者進行治療后,實驗組的拇指存活率(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拇指存活率(86.67%),且實驗組的拇指壞死率(3.33%)顯著低于和拇指壞死率(1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60例患者手術治療后的拇指存活、壞死情況[n(%)]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60例患者手術后動脈危象以及靜脈危象情況
采用血管轉位再植技術對60例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后,實驗組的動脈危象率(15.00%)和靜脈危象率(10.00%)與對照組的動脈危象率(8.33%)和靜脈危象率(16.66%)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60例患者手術后動脈危象以及靜脈危象情況[n(%)]
注:與右拇指比較,*P>0.05。
3 討論
臨床上,拇指旋轉撕脫離斷傷主要是由機械對患者拇指的損傷所致,當下對該損傷的處理多采用再植手術的方法,但由于拇指處血管及神經分布較為密集,再植手術的過程往往不是十分順利,且手術后較容易出現壞死或損傷部位動靜脈血管危象等等諸多并發(fā)癥,造成再植手術的成功率大大的降低[3-4]。拇指再植手術成功后,患者拇指存活的狀況較好,功能以及外觀均較好,故而,如何提高拇指再植手術治療的成功率尤為重要[5]。該研究中顯示,分別采用血管轉位再植手術對60例拇指旋轉撕脫離斷傷患者進行治療后,實驗組的拇指存活率(96.67%)顯著高于對照組患者的拇指存活率(86.67%),且實驗組的拇指壞死率(3.33%)顯著低于和拇指壞死率(13.33%),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研究結果表明,將血管轉位與再植手術聯合應用的臨床效果十分顯著,為廣大拇指旋轉撕脫離斷傷患者帶來了福音,并且一定程度的提高了拇指旋轉撕脫離斷傷患者的生命生活質量[6]。血管轉位是目前新興的一種用于輔助拇指再植手術的方法,該方法主要是通過對患者損傷拇指處的血管以及神經進行疏導,將拇指與食指掌側的血管與背側的血管重新疏導后在適當位置吻合的一種輔助手術的方法,該方法能夠較好的保護了患者拇指損傷部位的血管,并且將掌側與背側的血管重新吻合后能夠恢復損傷部位血管的完整性,保證血液在血管中的運輸,改善了損傷部位的血液運輸功能,從而促進損傷部位組織的愈合,進而提高了再植手術的成功率以及臨床治療的效果[7-8]。該研究中結果與目前絕大多數研究結果之間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但該結果對研究及手術的過程要求更為精確。endprint
與此同時,采用血管轉位再植技術對60例患者進行手術治療后,實驗組的動脈危象率(13.33%)和靜脈危象率(10.00%)與對照組的動脈危象率(6.67%)和靜脈危象率(16.66%)相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該結果中顯示,患者損傷部位動脈與靜脈血管危象癥狀發(fā)生率明顯較低,臨床意義十分重大。動靜脈危象是拇指旋轉撕脫離斷傷再植手術治療后最常發(fā)生的并發(fā)癥之一,嚴重威脅著患者治療后的康復[9]。發(fā)生動靜脈血管危象的患者在手術后應注意手術部位的皮膚及血管的顏色、溫度等的變化,及時的發(fā)現并作出處理,必要時根據手術中對血管的探查情況,為患者重新做好血管的吻合手術,以保證手術治療后的療效,及時的處理,防止病情的惡化,提高治療的效果,使患者對血管轉位再植手術治療方法治療拇指旋轉撕脫離斷傷更為滿意,提高患者在手術治療過程中的依從性[10]。
綜上所述,臨床上采用血管轉位再植手術治療方法對拇指旋轉撕脫離斷傷患者進行再植治療過程中,其臨床治療應用效果十分顯著,明顯提高了患者手術后拇指的存活率,并且降低了患者拇指手術治療的壞死率,動、靜脈危象癥狀較少發(fā)生,提高了手術過程中的安全性,可以在臨床上廣泛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張航,陳浩賢,唐林俊,等.血管轉位在拇指旋轉撕脫離斷傷再植術中的應用[J].四川醫(yī)學,2013,34(3):382-383.
[2] 由宏博,李志宏.12例拇指旋轉撕脫離斷鄰指血管轉位再植的臨床分析[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3,8(7):109-110.
[3] 宿曉雷,杜志國,張遠林,等.拇指旋轉撕脫離斷傷再植方式的探討和選擇[J].中國骨傷,2013,26(8):1642-645.
[4] 劉軍,芮永軍,壽奎水,等.神經端側吻合術在拇指旋轉撕脫離斷傷中的應用[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0,24(8):1020-1021.
[5] 徐圣康,趙猛,劉家國,等.手指末節(jié)旋轉撕脫離斷傷術后假性血管危象的識別及處理[J].臨床誤診誤治,2012,25(1):87-89.
[6] 傅育紅,徐敏,高慧秋.拇指旋轉撕脫離斷再植術早期康復程序的路徑化管理[J].中國現代醫(yī)學雜志,2011,21(30):3841-3842.
[7] 黃國福,蘇福錦,羅富礽.31例手指旋轉撕脫離斷傷斷指的再植治療[J].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2012,29(6):957-958.
[8] 張景僚,張自然,袁偉宏,等.拇指旋轉撕脫性離斷再植20例[J].實用醫(yī)藥雜志,2011,28(12):1070.
[9] 周健輝,王夫平,石惠文,等.314指的斷指分型及再植方法臨床分析[J].海南醫(yī)學,2013,24(23):3541-3543.
[10] 馬立峰,李木衛(wèi),王克列,等.特殊斷指再植患者30例臨床治療分析[J].當代醫(yī)學,2014,20(11):93-94.
(收稿日期:2014-09-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