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女大學生就業(yè)為什么難?

        2015-03-30 20:31:15張抗私班曉娜賈帥帥
        財經問題研究 2015年3期
        關鍵詞:就業(yè)歧視女大學生性別差異

        張抗私+班曉娜+賈帥帥

        摘要:性別差異和大學生就業(yè)一直是勞動力市場倍受關注的問題。本文通過對全國63所大學的調查發(fā)現,就業(yè)性別差異明顯存在,同等條件下,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更容易遭受就業(yè)歧視,其受到歧視的概率高于同類男生20%以上。不同類型女大學生面臨不同程度的就業(yè)歧視。在此基礎上,本文進一步剖析了女大學生自身關于婚戀、生育等女性專屬性因素對就業(yè)影響的看法,以全國范圍實地調查數據為依據的統(tǒng)計與分析,有助于認識大學生就業(yè)性別差異和性別歧視等事實,更有利于準確把握大學生,尤其是女大學生就業(yè)的困境,從而為解決該問題提供對策依據。

        關鍵詞:性別差異;女大學生;就業(yè)歧視

        中圖分類號:F24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15)03-0113-07

        2010年全國婦聯《女大學生就業(yè)創(chuàng)業(yè)狀況調查報告》[1]顯示,56.7%的被訪女生在求職過程中感到“女生機會更少”;91.9%的被訪女生感到用人單位存在性別偏見;四成被訪女生認為女生找工作比男生困難。大學生就業(yè)性別差異已成為無法回避的社會現實。

        大學生就業(yè)性別差異為什么如此嚴重?國內外研究更多關注的是大學生就業(yè)難和性別工資差異,鮮有對男女大學生就業(yè)的對比分析以及婚戀、生育等女性自身因素對就業(yè)差異的影響研究。筆者所帶領的課題組對全國63所大學畢業(yè)生進行了問卷調查,以實地數據統(tǒng)計性地分析男女大學生就業(yè)性別差異及婚戀生育等專屬性問題對就業(yè)差異的影響,為更好地解決女大學生就業(yè)問題提供理論研究的依據。

        一、文獻綜述

        就業(yè)的性別差異普遍存在于國內外勞動力市場。國際勞工局報告顯示男性的勞動參與率普遍高于女性,即使接受同等的教育,男性的勞動參與率也高于女性。女性在勞動力市場中的不利地位有三種形式:其一,獲得職位的機會不均等。1988—2002年我國已婚女性的就業(yè)明顯下降,同時,性別因素增加了女大學生就業(yè)搜尋的次數,她們在工作搜尋過程中受到了性別的負面作用。其二,性別工資差異,即“同工不同酬”。隨著我國市場化水平的提高,男女之間的工資差異有不斷擴大的趨勢。非國有部門的性別工資差異高于國有部門,公共部門的工資高于非公共部門。王美艷[1]、郭鳳鳴和張世偉[2]證實了歧視是造成性別工資差異的主要原因。除此之外,李利英和董曉媛[3]發(fā)現企業(yè)在性別工資差異中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三,就業(yè)分割。我國城鎮(zhèn)勞動力市場的職業(yè)性別分割現象很明顯,2000年,職業(yè)性別隔離指數為0.407[4]。市場歧視和性別偏好使得女性的非正規(guī)就業(yè)比例高于男性??刂破渌兞?,農村女性勞動力比男性從事非正規(guī)就業(yè)的可能性大71.340%[5]。

        當前,國內外對性別差異問題的研究集中于性別工資差異,而對大學生就業(yè)性別差異的研究深度不夠,多停留在定性及初級的定量分析上。

        關于就業(yè)性別差異,經濟學和社會學的研究由來已久:經濟學者主要從理性效用最大化的角度來解釋性別差異,研究視角有以下三種:其一,比較優(yōu)勢是勞動分工的思想基礎,男性勞動參與率高是因為其具有市場性工作的優(yōu)勢;而女性具有家務勞動的比較優(yōu)勢,使得她們更多地參與到家庭生產中來。其二,搜尋及雇傭成本。盡管勞動力市場上并不是所有的雇主都有歧視偏好,但只要存在這樣的雇主,女性的工作搜尋成本就高于男性。葉文振[6]發(fā)現勞動力市場對女大學生歧視的主要原因是高雇傭成本,女大學生一入職就面臨著生育問題,其單位不得不為此支付直接及間接成本。其三,人力資本理論。伊蘭伯格和史密斯[7]指出男人或女人之所以對自己的時間和收入采取不同的分配方式,是因為他們不僅僅考慮當前,還為了將來能持續(xù)地就業(yè),獲取更多的報酬。同時,明塞爾[8]發(fā)現女性人力資本的折舊率也要高于男性。這些都說明對男性的人力資本投資風險更小,回報更高。

        社會學者認為性別差異帶著歷史文化傳統(tǒng)、社會習俗和教育教化等的深刻烙印,有著濃重的社會屬性。私有制后,兩性由分工不同而逐漸強弱分明,以至約定俗成為頑固的性別觀念。女性歷史與現實的孱弱以及被歧視的直接原因不是生理特征,而是父權文化長期干預的結果[9]。近年來,關于性別差異新的研究視角不斷出現,包括行為經濟學、互動理論等,他們從傳統(tǒng)文化、社會制度等方面研究男女就業(yè)的不平等。不可避免地,也并不是所有的學者都認為“女大學生就業(yè)難”和“性別歧視”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潘錦棠 [10]認為優(yōu)先錄用男大學生恰恰是“性別正視”。文東茅[11]的研究也發(fā)現大學生就業(yè)中并不存在明顯的“性別歧視”,男女大學生在起薪方面的區(qū)別主要是由專業(yè)、從事職業(yè)等方面的差異所造成的。

        國內外的相關研究,多是個案或區(qū)域調查,少有全國范圍調查;多是大學生群體分析,少有女性專屬性問題研究;多是性別工資差異,少有就業(yè)機會對比。即目前對大學生就業(yè)問題研究的深刻性、男女大學生就業(yè)機會差異、女性專屬性因素對就業(yè)的影響程度等方面的實證研究還尚顯薄弱。基于此,筆者帶領課題組成員 朱力凡、李潔、李善樂、孫穎、滕雅楠和孫昌華等同學參與了調研及文章討論,在此表示感謝。對全國范圍內63所高校的六千余名大學畢業(yè)生進行了實地調查,旨在解決以下三個問題:大學生就業(yè)搜尋過程中,是否存在性別差異;如果存在差異的話,女生是否會退而求其次,更多的選擇基層就業(yè);不同群體的女大學生面臨的就業(yè)歧視是否一致;經驗認為,婚戀、生育對女性就業(yè)有負面作用。然而,女大學生自身對該問題是如何看待的?不同類型的女生對婚戀、生育影響就業(yè)的擔憂是否一致。

        二、問卷調查及數據處理

        1.問卷設計與樣本描述

        課題組成員對我國東北、華東、華中、西部、華北、華南和西南七大區(qū)域的各類型大學進行了大規(guī)模調研。調查對象是全國重點院校、區(qū)域性知名院校以及其他普通院校的大學畢業(yè)生,共發(fā)放問卷6 220份,回收有效問卷5 694份,有效回收率為91%。數據利用SPSS16.0軟件分析處理。問卷內容分為以下四個方面:一是人力資本變量,包括性別、學歷、畢業(yè)院校類型、專業(yè)、參加實習、學習成績、各種證書、實習經歷、政治面貌、學生干部、求職技巧、個性特征等。二是家庭背景變量,主要包括父母的意愿、人際關系、生源地、戶籍、父母的社會地位等。三是工作搜尋變量,包括意向單位、意向起薪、意向就業(yè)地區(qū)、專業(yè)對口度、畢業(yè)去向、投遞簡歷次數、參加面試次數、就業(yè)信息獲取渠道、創(chuàng)業(yè)幫助渠道、是否異地就業(yè)、工作搜尋過程中得到的幫助等。四是結果變量,主要指是否遭遇就業(yè)歧視以及是否愿意創(chuàng)業(yè)、基層就業(yè)意愿等。

        2.樣本統(tǒng)計描述統(tǒng)計量描述如表1所示。

        2.問卷數據處理

        在進行計量回歸之前,對調查問卷的數據做如下處理,生成“就業(yè)歧視”變量。就業(yè)歧視與性別、畢業(yè)院校類型、學歷層次、生源地相聯系,而且性別、畢業(yè)院校類型、學歷層次、生源地可能對就業(yè)歧視這一因變量產生交互影響。本研究中,性別變量分為男性與女性兩類,畢業(yè)院校類型變量分為全國重點院校畢業(yè)生、區(qū)域性知名院校畢業(yè)生、其他院校畢業(yè)生三類,學歷層次變量分為本科、碩士與博士三類,生源地變量分為來自省會及以上大城市、來自中小城市、來自農村等其他地區(qū)三類,則可將受訪者劃分為54類群體(2×3×3×3=54)。在對受訪畢業(yè)生就業(yè)歧視問題進行的實證分析中,結果顯示區(qū)域性知名院校與其他院校對受訪者是否會遭遇就業(yè)歧視無顯著作用,本科生、博士生均與碩士生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但前兩者差異不顯著,故將區(qū)域性知名院校畢業(yè)生與其他院校畢業(yè)生合并為非全國重點院校畢業(yè)生,將本科生與博士生合并為非碩士生,因而最終將54類受訪者合并為24類(2×2×2×3=24)。

        其次,生成“基層就業(yè)”變量。在對受訪者基層就業(yè)意愿進行的實證分析中,結果顯示碩士生、博士生均與本科生之間存在顯著差異,但碩士生與博士生之間差異不顯著,故將碩士生與博士生合并為本科以上畢業(yè)生,因此最終將54類受訪者合并為36類(2×2×3×3=36)。

        三、女大學生就業(yè)搜尋中遭到性別歧視

        1.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更容易遭受就業(yè)歧視

        本文為了考察女大學生比男大學生更容易遭受就業(yè)歧視,采用logistic模型考察可能影響畢業(yè)生就業(yè)遭遇及就業(yè)態(tài)度的因素,設定性別、民族、畢業(yè)院校、學歷層次及生源地類型為可能影響因素。表2列出了對受訪者屬性相關變量的賦值情況。

        表4共24組,有12組對比值。可以看出,表3與表4所呈現出的分析結果基本符合常識。但表4顯示,同等條件下,碩士畢業(yè)生相對于非碩士畢業(yè)生遭遇就業(yè)歧視的概率更大,這個結果需要認真考察,單純從原始數據進行分析,暫時無法解釋該現象。同等條件下,女生比男生容易遭受就業(yè)歧視,并且受到歧視的概率高于同類男生20個百分點以上。另外,表4中有兩個極值,各類受訪者中,最容易受到就業(yè)歧視的是來自于其他普通院校、農村等其他地區(qū)的女碩士畢業(yè)生,她們遭遇就業(yè)歧視的概率為73.240%,居最高位;全國重點院校、省會及以上大城市的非碩士男生,在工作搜尋過程中遭遇就業(yè)歧視的概率最低,為26.110%。

        2.女大學生基層就業(yè)明顯多于男生

        為解決大學生就業(yè)問題,政府積極推行大學生基層就業(yè)計劃,包括基層社區(qū)、支援西部、大學生村官等。既然研究結果顯示,同等條件下,女生比男生容易遭受就業(yè)歧視,那么,女生是否會退而求其次,轉向基層就業(yè)?男女大學生的基層就業(yè)意愿是否一致呢?本文基于性別、民族、學歷層次、學校類型、生源地5項指標對大學生基層就業(yè)意愿問題進行了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

        數據來源:依據SPSS統(tǒng)計分析軟件輸出結果整理而得。

        由表5可知,大學生基層就業(yè)意愿的logistic回歸模型包含6個顯著自變量,即全國重點院校(y1)、區(qū)域知名院校(y2)、性別(y3)、本科畢業(yè)生(y4)、省會及以上大城市(y5)、中小城市(y6)。模型形式如公式(4)所示,回歸模型HL統(tǒng)計量p值為0.148,則在5%顯著性水平下說明模型擬合程度較好。

        lnp1-p=α+β1y1+β2y2+β3y3+β4y4+β5y5+β6y6(4)

        公式(4)中p為畢業(yè)生愿意去基層工作的可能性,對照組為畢業(yè)于全國重點院校及區(qū)域知名院校以外的普通院校、性別為女、非本科學歷、來自農村等其他地區(qū)的畢業(yè)生。

        將公式(4)兩邊取反對數,進一步變形得公式(5):

        p=eα×eβ1y1×eβ2y2×eβ3y3×eβ4y4×eβ5y5×eβ6y61+eα×eβ1y1×eβ2y2×eβ3y3×eβ4y4×eβ5y5×eβ6y6(5)

        令y1=y2=y3=y4=y5=y6=0,可得對照組畢業(yè)生愿意接受基層就業(yè)崗位的概率

        p*=2.6421+2.642=0.725,即對照組畢業(yè)生愿意到基層就業(yè)的概率為72.5%。

        由表5可知:eβ1=0.504<1與eβ2=0.670<1,說明全國重點院校與區(qū)域性知名院校畢業(yè)生的基層就業(yè)意愿較其他普通院校畢業(yè)生要低,其中全國重點院校比區(qū)域性知名院校畢業(yè)生的基層就業(yè)意愿更低,說明院校知名度越高,畢業(yè)生的基層就業(yè)意愿越低;eβ3=0.835<1說明女生的基層就業(yè)意愿高于男生;eβ4=1.427>1說明本科生的基層就業(yè)意愿高于碩士生或博士生;eβ5=0.783<1與eβ6=0.855<1,說明農村生源畢業(yè)生的基層就業(yè)意愿高于城市生源的學生,其中,中小城市生源的基層就業(yè)意愿高于省會及以上大城市的學生。

        基于表5中保留的6個變量,可以將受訪者分為36類(36=3×2×2×3)。各類型受訪者的基層就業(yè)意愿如表6所示。表6共36組,有18組對比值,可以看出,相對于女大學生,男大學生基層就業(yè)意愿較低。同等條件下,男大學生基層就業(yè)意愿低于女生3個百分點以上,這表明由于女生比男生更容易遭受就業(yè)歧視,更多的女生轉而選擇基層就業(yè)。

        另外,表6中有兩個極值,各類受訪者中,基層就業(yè)意愿最低的是來自全國重點院校、生源地是省會及以上大城市本科以上的男生,他們愿意去基層就業(yè)的概率為46.54%。而來自其他院校、生源地是農村等其他地區(qū)的本科女生的基層就業(yè)意愿最高,概率為79.04%。

        四、人力資本制約女大學生的就業(yè)歧視程度

        在對大學生就業(yè)性別差異研究的基礎上,本文進一步剖析不同類型的女大學生面臨的就業(yè)歧視及其基層就業(yè)意愿。

        1.女大學生群體差異導致就業(yè)歧視程度不同

        各類女生就業(yè)搜尋壓力不同,表5 在不影響行文分析與研究說明的情況下,下文將對數據處理過程適當精簡。描述了女大學生就業(yè)歧視的主要影響因素及其影響程度。

        表5女大學生工作搜尋過程中遭遇歧視的回歸分析

        表10共12組,有6組對比值,可以看出,無論是哪種分類比較,女碩士生的基層就業(yè)意愿均低于非碩士女生,概率差都在6個百分點以上。此外,全國重點院校、省會及以上大城市女碩士生的基層就業(yè)意愿最低,但也達到48.43%的概率;而普通院校、非省會及以上大城市地區(qū)的非碩士女生基層就業(yè)意愿最高,達到78.15%。

        五、婚戀和生育對女大學生就業(yè)有負面影響

        男女社會分工不同,女性承擔了更多的家庭勞動及生育子女的責任,婚戀和生育對女性就業(yè)有負面影響。然而,女大學生自身如何看待該問題?不同類型的女生對婚戀和生育影響就業(yè)的擔憂是否一致?為此,本文繼續(xù)分析不同群體女大學生對婚戀和生育影響就業(yè)的看法。

        1.婚戀對女大學生就業(yè)不利

        婚戀因素對女性就業(yè)有影響,為了解不同群體女性對婚戀影響就業(yè)的看法,本文通過回歸分析進行了列示,如表7所示。

        表7女大學生擔憂婚戀影響就業(yè)的回歸分析

        數據來源:依據SPSS統(tǒng)計分析軟件輸出結果整理而得。

        表13中,相對于女碩士、博士生,女本科生對生育的負面影響擔心較小。通過表14可以看出,68.310%的本科女生擔心生育對就業(yè)有負面影響;76.120%的非本科女生擔心生育對就業(yè)有負面影響。這些擔心的理論根源來自于人力資本理論:女性生育及撫養(yǎng)孩子期間的勞動參與率較低,投資預期收益率低于男性,因而企業(yè)更傾向于對男性進行人力資本投資,更愿意雇傭男性或以較低的工資來雇傭女性,而這恰恰就是性別歧視。

        2.討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研究發(fā)現,性別明顯影響大學生就業(yè),女大學生遭遇到的就業(yè)歧視遠高于男大學生。要想減少或者消除勞動力市場中的性別歧視,至少需要三個方面的努力。

        2.政策建議

        第一,降低女大學生雇傭成本。

        同等情況下,廠商愿意選擇生產率水平高或雇傭成本相對較低的勞動力。女性因為承擔了生育和撫養(yǎng)子女的責任,無法與男性一樣全身心投入工作,且需要一定的補償(帶薪產假等),被視為雇傭成本高于男性,這成為被歧視的“正當理由”。因此,成立由政府、企業(yè)和個人共同承擔的女性生育保障機制是十分必要的。改革生育保障制度,設立生育基金,由社會來承擔生育成本、產假補貼等,以此來降低或消除市場中女性“額外”的雇傭成本,使理性的廠商在選擇男女就業(yè)時無差別。

        第二,提高女大學生勞動者的資源稟賦。

        教育、培訓和健康保健可以直接提高勞動生產率水平。在競爭的勞動力市場中,改變性別弱勢地位最有效的辦法就是提高女性的勞動生產率。為此,政府應積極組織各類女性發(fā)展項目,并在政策上給予支持,包括:稅收減免、低息貸款等,在制定各項政策同時,政府需要有效引導企業(yè)實施性別平等措施。同時,鼓勵民間團體、企業(yè)或個人設置各類女性教育基金、女員工職業(yè)培訓基金、女性健康保健基金等,是女性勞動者改變弱勢地位的關鍵所在。

        第三,提高勞動力市場歧視成本。

        在降低女性雇傭成本、提高女性資源稟賦的同時,建設和完善反歧視制度。建議政府制定反歧視的專門法律,對性別歧視的定義、種類、判斷標準和抗辯事由等事項做出詳細規(guī)定,明確不同違法行為的具體法律責任。對違反“反歧視法”者嚴懲不怠,并對造成的損害給予補償,同時還要明確對被歧視者的援助措施。建議政府成立平等就業(yè)委員會專門機構,賦予其監(jiān)督、仲裁和執(zhí)行功能,加強違法的懲罰力度。政府的有效干預,將大大提高歧視成本,使持有歧視偏見者望而卻步。

        第四,建設公共政策。

        觀念的更新是改善目前我國職業(yè)性別隔離和提高女性社會地位的一個重要前提。對于性別刻板印象的改造將是一個困難和漫長的過程,因為它與傳統(tǒng)習俗和文化聯系在一起,并以制度化或非制度化的形式存在。有關研究顯示,我國的女性就業(yè)存在著兩個問題:一是廣泛存在的對于女性能力的懷疑;二是女性對自身能力的不自信。在傳統(tǒng)文化、觀念和習俗影響下,甚至大多數女性勞動力長期遭受歧視和社會性別排斥卻反抗不足。她們就業(yè)艱難、即使同樣就業(yè)卻也得不到同樣的待遇,他們積弱積貧,因為貧弱所以被排斥在社會各項參與的邊緣,由此更加低微和不自信……這種惡性循環(huán)使性別社會角色牢牢定位,嚴重影響了女性的發(fā)展和社會的和諧。

        當今社會對女性的角色期待和評價仍然以傳統(tǒng)的性別分工要求為標準,要消除勞動力市場中的性別歧視和社會性別排斥,建議政府逐漸引導建立以兩性全面、和諧發(fā)展為目標的先進性別文化, 先進的性別文化以承認婦女的社會主體地位、承認男女具有同等的人格和尊嚴為基礎,以立足現代、推進性別關系的和諧、推進男女共同全面發(fā)展和自由發(fā)展為目標, 以權利的個性化、選擇的多樣化和向弱勢群體的傾斜為原則, 并具有批判性、超前性和挑戰(zhàn)傳統(tǒng)以及為大眾所接受的特點[12]。在全社會樹立尊重婦女的進步觀念。但是,過往的實踐證明,單方面的宣傳力量有限,激勵型的制度效果卻反響不凡。

        除此以外,轉變觀念還需要女性自身的努力,建議女性勞動者積極強化自身的素質和能力, 逐漸磨練堅強的心理和頑強的意志,增加競爭和市場意識,積極主動地尋求發(fā)展機會,依靠自己的勤奮及成就改變社會的評價。

        第五,建立聯系網絡。

        勞動力市場性別歧視導致女性勞動者在經濟方面就業(yè)和發(fā)展機會不如男性,在社會方面表現在網絡弱化,社會關系疏離、社會地位降低,被排斥于社會各項參與的邊緣進而逐漸貧弱化。社會網絡以及社會關系都是一種社會資源,它們提供著信息、機會和支持。特別建議政府積極地組織或建立各種女性社團,承擔起更多的經濟援助和社會支持的責任,幫扶那些無助的女性勞動者,使她們有基本的力量迎接一次又一次競爭的考驗。當然也特別建議民間有識之士、甚至是女性勞動者自己組織和建立“互助會”,團結起來,積弱成強,勇敢地應對市場和社會的種種不如意、不公平。畢竟,世界上從來就沒有什么救世主,改變經濟境況也好、提高社會地位也好,最可信賴的是要靠我們自己。

        第六,建立性別平等意識。

        公共政策對市場和社會有直接或間接的引導作用,女性勞動力是推動經濟發(fā)展與社會進步不可或缺力量,公共政策不僅要賦予兩性經濟和社會的平等權利,也需要根據客觀的生理屬性給予女性以特別的保障。建議政府在社會保障制度改革的目標中納入性別平等的意識。在各項保障制度改革中納入性別平等的視角,以確保社會保障制度協(xié)調、維護社會成員之間公平發(fā)展目標的真正實現。世界銀行的一份報告曾指出,政府的任務及其政策問題應為:采取有效的行動支持市場的有效運轉,鼓勵生產性投資,對受到歧視或處于不利地位的勞動者給予幫助[13]世界銀行.1995年世界發(fā)展報告:一體化世界中的勞動者.14-16頁。。因而以實現社會公平為目標的政府,完全有責任將性別意識納入決策過程中,不僅使政策在制定、執(zhí)行過程中不因性別意識的缺失而產生性別歧視,還要制定向女性傾斜的政策,同時通過就業(yè)制度、社會保障制度等制度改革與創(chuàng)新,從根本上保障并實現我國婦女的公平就業(yè)權利并為此創(chuàng)造經濟、社會和法律的制度環(huán)境。

        參考文獻:

        [1]光明日報網絡版,2010:http://life.gmw.cn/2010-11/09/content_1374360.htm.

        [2]丁賽,董曉媛,等.經濟轉型下的中國城鎮(zhèn)女性就業(yè)、收入及其對家庭收入不平等的影響[J].經濟學(季刊),2007,6(4).

        [3]張抗私,盈帥.中國女大學生就業(yè)搜尋研究—基于63所高校的數據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2012,(1).

        [4]張丹丹.市場化與性別工資差異研究[J].中國人口科學,2004,(1).

        [5]張抗私.勞動力市場性別歧視與社會性別排斥[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6]尹志超,甘犁.公共部門和非公共部門工資差異的實證研究[J].經濟研究,2009,(4).

        [1]王美艷.中國城市勞動力市場上的性別工資差異 [J].經濟研究, 2005,(12).

        [2]郭鳳鳴,張世偉.國有部門和非國有部門的性別工資差異[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12).

        [3]李利英,董曉媛.性別工資差異中的企業(yè)效應[J].經濟研究,2008,(9).

        [4]吳愈曉,吳曉剛.城鎮(zhèn)的職業(yè)性別隔離與收入分層[J].社會學研究,2009,(4).

        [5]劉妍,李岳云.2007城市外來農村勞動力非正規(guī)就業(yè)的性別差異分析——以南京市為例[J].中國農村經濟,2007,(12).

        [12]Gustafsson,B., S.Li.Economic Transformation and the Gender Earning Gap in Urban China[J].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2000,13(2):305-329.

        [13]西蒙娜·德·波伏.第二性(Ⅰ、Ⅱ)[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1998.

        [14]Liu,P., Meng X.and Zhang J..Sectoral Gender Wage Differences and Discrimination in the Transition Chinese Economy [J].Journal of Population Economics,2000,13(2):331.

        [15]Rozelle,S., Dong X., Zhang L.and Mason A..Gender Wage Gaps in Post—Reform Rural China.Working Paper,2002.

        [16]李春玲,李實.市場競爭還是性別歧視—收入性別差異擴大趨勢及其原因解釋[J].社會學研究,2008,(2).

        [17]葛玉好,曾湘泉.市場歧視對城鎮(zhèn)地區(qū)性別工資差距的影響[J].經濟研究,2011,(6).

        [18]加里·S·貝克爾.家庭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8.

        [19]Mauer—Fazio,M.andHughes J..The Effects of Market Liberalization on the Relative Earnings of Chinese Women [J].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2002(30):709-731.

        [6]葉文振.女大學生的“同民同工”——2002年大學本科畢業(yè)生就業(yè)調查的啟示[J].中國人口科學,2002,(6).

        [21]張抗私.勞動力市場性別歧視行為分析[J].財經問題研究,2004,(4).

        [7]羅納德·伊蘭伯格,羅伯特·史密斯.現代勞動經濟學——理論與公共政策(第六版)[M].劉昕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8]雅各布·明塞爾.人力資本研究——雅各布·明塞爾論文集(第一卷)[M].張鳳林譯,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1.

        [9]Meng,X.Male-Female Wage Determination and Gender Wage Determination in Chinas Rural Industrial Sector[J].Labor Economics,1998,(5).

        [25]Tilly, Charles.Durable Inequality[M].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8.

        [26]Ridgeway,CeciliaL.Interaction and the Conservation of Gender Inequality: Considering Employment.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J].1997,(62):218-235.

        [10]潘錦棠.北京女學生就業(yè)供求意向調查分析[J].北京社會科學,2004,(3).

        [11]文東茅.我國高等教育機會、學業(yè)及就業(yè)的性別比較[J].清華大學教育研究,2005,(10).

        [12]周群英.先進性別文化與先進文化的同建[J].中國礦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

        [13]《世界發(fā)展報告》編寫組.1995年世界發(fā)展報告:一體化世界中的勞動者[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5.14-16.

        (責任編輯:巴紅靜)

        猜你喜歡
        就業(yè)歧視女大學生性別差異
        隱性就業(yè)歧視的法律規(guī)制
        應用型工程管理本科專業(yè)就業(yè)調查研究
        青年時代(2016年29期)2016-12-09 22:02:22
        精神障礙患者就業(yè)歧視的解決途徑和方法探究
        淺析女大學生就業(yè)歧視問題
        六字訣健身氣功鍛煉對女大學生焦慮心理的影響實驗研究
        科教導刊(2016年26期)2016-11-15 20:44:34
        有氧健身操結合瑜伽練習對女大學生體質影響的研究
        體育時空(2016年9期)2016-11-10 21:43:01
        我國就業(yè)中的性別歧視問題探究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6:32:07
        高校公共體育課中女大學生的“厭學”現象研究及探討
        體育時空(2016年8期)2016-10-25 21:00:38
        性別差異對TWA的影響
        中國缺血性腦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礙的性別差異
        人妻无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9久久精品人妻少妇一| 日本熟女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92午夜少妇极品福利无码电影|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成人| 日本一本草久国产欧美日韩| 风流少妇一区二区三区91| 上海熟女av黑人在线播放| 少妇性bbb搡bbb爽爽爽| 国产精品亚韩精品无码a在线| 婷婷综合缴情亚洲狠狠| 日韩高清av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区中文在线观看| 免费a级毛片无码a∨蜜芽试看 | 长腿校花无力呻吟娇喘的视频|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高清| 亚洲日本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麻豆视频免费观看| 日韩精品成人无码专区免费|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九九夜夜| 亚洲成人av在线播放不卡| 91中文人妻熟女乱又乱|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久久| 中文在线天堂网www| 精品日产一区2区三区| 精品人妻69一区二区三区蜜桃| 国产精品videossex国产高清| 欧美亚洲国产片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系列亚洲第一| 亚洲综合伊人久久综合| 国产激情久久久久影院小草| 超清精品丝袜国产自在线拍| 亚洲AⅤ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亚洲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人妻少妇精品专区性色anvn|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初尝黑人嗷嗷叫中文字幕| 伊人久久婷婷综合五月97色| 亚洲一区二区日韩精品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