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樹銘
摘 要:實施有效教學,追求高效教學,作為新一輪課改所形成的共識,或者說取得的初步成果,確實令人激動,令人神往。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成為當前課程改革的重要方向。試圖在匯報對于“有效教學”學習認識基礎上,就“有效課堂”構建、“有效教師”培養(yǎng)等方面的探索實踐,加以說明呈現(xiàn),并祈見教于大方。
關鍵詞:有效教學;有效課堂;有效教師
一、“有效教學”的學習認識
通過培訓學習,人們進一步意識到:教學也是科學,教學不僅有科學的基礎,還可用科學的方法來研究。于是,在人們關注教學的哲學、心理學、社會學的內(nèi)涵,兼以觀察、實驗等科學方法的教學研究,“有效教學”逐步進入人們的視野、引導我們的教學。
二、構建“有效課堂”
眾所周知,課堂教學是教學的基本形式,是學生獲取信息、提高技能和形成思想觀念的主渠道。然而,課堂教學的時間是有限的,要實現(xiàn)以最少的時間獲得學生的最大進步與發(fā)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一條重要途徑。從此層面,開展“有效教學”實踐,我們必須重視構建“有效課堂”,這不僅是嘗試,更是教學追求的根本出路。
1.傳統(tǒng)教學的“有效”略析
中國式的傳統(tǒng)教學,并非一無是處,需要傳承弘揚的有很多很多,但就其經(jīng)典的“有效”略析,當今教學起碼應力戒單向灌輸、機械訓練、教師表演、急功近利等不良陋習。因為這也是我們多年教育教學實踐的改革過程中,一直煞費周章、矢志不移的努力方向。這就從另一側(cè)面說明了探索“有效教學”、構建“有效課堂”的迫切與必然。
2.“有效課堂”構建的實踐策略
構建“有效課堂”,需要教師尊重教材、源于教材、質(zhì)疑教材、超越教材,做到備深教材,但更需要教師了解學生,分層要求、尊重差異、據(jù)學而教、以學定教,以備透學生。構建“有效課堂”舍棄花架講實效,活用教法重探究;學案的設計和有效利用;在教學中要“放”得開,“收”得回;以及有效上課、有效布置作業(yè)、批改作業(yè)、有效考試、有效進行課外輔導、分層輔導、提優(yōu)補差等,在此僅作要點羅列。
三、“有效課堂”關鍵在于“有效教師”
“有效教師”不只是教知識,更要傳播人生的信念。能否成為“有效教師”,還取決于教師是否具備熱情、期望、可信任感三個品質(zhì)。在注重師德修養(yǎng)、倡導“終身學習”、強化“繼續(xù)教育”、促進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提高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的大背景下,我們的學校管理必須重視“有效教師”學科能力、教學能力、自我反思能力與師德品質(zhì)等方面的培養(yǎng)。
1.學科能力
語文課要留下鮮明的形象,留下鮮活的語言,留下至誠的情感,留下至真的感悟;數(shù)學課要留下思維,留下數(shù)學意識,留下數(shù)學思想,留下解決問題的能力;科學課要留下科學思維,留下科學思想,留下科學方法,留下解決問題的能力。在當前,討論教師的學科能力,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那就是尊重并確立主體的視域和立場,這是當前教育改革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也是一個基本的方向,更是一切教育的根本立場。地理是我們生存的環(huán)境,不僅要讓學生認識天文、氣象、山川、河流等自然規(guī)律,而且要認識人與自然的關系,形成環(huán)境意識,懂得敬畏自然。在生物教學中,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生物的知識,而且要讓學生認識人與其他生物的關系,懂得敬畏生命。再比如,在幾何教學中,不僅要關注幾何知識,而是要通過幾何的一扇窗,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了解他們所身處的世界,掌握在這個世界上生活所必需的各種能力。
2.教學能力
教學能力是教師“吃飯本領”所在,它至少應包括駕馭課堂的能力、處理教材的能力、運用教育理論和教育技術的能力。
(1)駕馭課堂的能力
“教學是教師引起、維持和促進學生學習的所有行為”。教師的這種行為,實質(zhì)上是一種組織行為,那種沒有引起學生學習行為的所謂教學,嚴格地說,不能稱其為教學,更惶談“有效教學”。
引起學生的學習表現(xiàn)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明確任務、動員等定向活動;在維持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常表現(xiàn)為引導者;在促進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又表現(xiàn)為激勵評價者。能夠真正認識到教學這種內(nèi)涵的教師,就能做到以學生發(fā)展為本位,而不是以學科為本位,就有可能構建“有效課堂”。
(2)運用理論和技術的能力
荀子曰:“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登高見遠、假輿馬致千里、假舟楫絕江河。”其中寓意引于教學,是說作為教師,是否能善于運用教育教學的理論及技術(特別是以網(wǎng)絡和多媒體為核心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是一項重要的能力。
3.自我反思能力
教學是一種實踐智慧,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能否把自己作為研究的對象是關鍵。近年來深入開展的課程改革,從教材的改革入手,試圖通過改變教材的知識呈現(xiàn)方式,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進一步改變教師的教學方式。但在實踐過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難,譬如,形式化的探究、合作、情境等。究其原因,主要是沒有把教師從“完人”的神壇上請下來,以研究、改變自己作為出發(fā)點。著名“新教育”理論家朱永新教授大聲疾呼:反思吧,這是教師成為教育家的必然與“捷徑”。
參考文獻:
[1]王凌.立足教學,走向教育[J].江蘇教育,2013(02).
[2]江唯偉.淺談高中化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缺失[J].成才之路,2009(12).
編輯 黃 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