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月婷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5)02-000-02
摘 要 本文采用文獻資料法、問卷調查法、數(shù)據(jù)統(tǒng)計法、訪談法,對我校2013年開設太極柔力球選修課教學實驗班情況進行綜合分析,結合我省部分高校太極柔力球運動的發(fā)展和發(fā)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查研究,探討如何面對現(xiàn)狀,不斷吸收其他省份高校的經(jīng)驗,采取相應的對策,以促進太極柔力球運動在我省高校普及開展。
關鍵詞 高等院校 太極柔力球 推廣對策
一、問題的提出
太極柔力球運動是由我國山西省晉中衛(wèi)校體育教師——白榕先生于上世紀90年代初發(fā)明創(chuàng)造的一項太極化球類運動。它保留了太極思想和太極運動中所有的精華,同時又加入了現(xiàn)代體育的元素。它分為游戲娛樂、套路運動和隔網(wǎng)對抗三大類。它融健身、觀賞、競技于一體,集健身性、娛樂性、趣味性、表演性、競技性和活動方式多樣性為一身,易于推廣和普及,是一項具有鮮明名族特色的、極具發(fā)展前途的一項運動項目。
1995年,太極柔力球運動通過了國家教委全國大、中、小學體育教學改革領導小組、全國高等院校體育教育指導委員會的評定,被認為是“該運動符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特點”,并建議在大中小學課外活動開展各項運動。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的快速發(fā)展,我國大學體育教育體制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學體育教育在國家教委“全國普通高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的要求下,已向興趣化、多元化方向發(fā)展。從課程的性質、目標、結構、內容與方法等方面對高校體育課的各構成要素提出來了全新的理念。隨之全國部分高校將太極柔力球作為一項新研發(fā)的體育運動被列入體育課和選修課中。很多體育工作者便開始對這項運動是否適合在高校開展、對學生身心的影響等等展開調研,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F(xiàn)在又在探討如何在高校體育課中推廣開來,由于受各種主客觀的影響,筆者深有感想,望撰寫本文渴望對高校開展該項運動有益。
二、高等院校開展太極柔力球運動的現(xiàn)狀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山西、天津、北京、遼寧等是我國高等院校開展較早的省份。我省高校屬于剛剛起步階段。鑒于目前這種情況,我于2013年9月向學校教務處提出申請,在我院學生周末選修課中開設了太極柔力球教學,有90名學生積極報名參與。通過一年的教學實驗,獲取了第一手資料。調查問卷顯示,90%的學生對此項運動不了解,處于獵奇心理報名,只是獲得學分為目的。10%的學生是老師的宣傳和從電視、網(wǎng)絡等媒體上了解這項運動的。通過一年的教學,學生在掌握一定運動知識和技能的基礎上,身體素質各項指標,心率、肺活量、50米、800米(男1000米)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通過游覽和閱讀大量相關學者的研究結果顯示,太極柔力球運動適合在大學生體育課或課外活動中開展。這項運動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還可以調解大學生緊張的心理,培養(yǎng)大學生開拓創(chuàng)新的思維和能力。那么,如何先通過選修課然后推廣到體育教學中是我們目前開展此項研究的目的和意義所在。
三、太極柔力球運動運動在高校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
(一)學生對太極柔力球運動的認知度不夠
根據(jù)有關學者對我省部分高校學生問卷和我本人調查顯示,很多學生對這項運動不了解。其中,了解一些的占總調查人數(shù)的28%,比較了解的占8%。學生對太極柔力球運動了解的途徑各不相同,大部分是通過教師的宣傳,同學之間的介紹了解的,占到45%(我校60%)。而通過電視、網(wǎng)絡等媒體了解的占18%。這說明學生了解的途徑主要是通過教師和媒體,反應出學生了解的途徑單一。由于宣傳力度不夠,學生不十分了解,導致學生不能積極參與,同時就無法形成良好的運動氛圍。
(二)任課教師掌握太極柔力球運動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有限
我省高校開設太極柔力球運動課程普遍存在專業(yè)教師不足的問題?,F(xiàn)有教師大多是其他項目轉過來或兼職的,只是經(jīng)過短暫培訓上崗。他們之前多是從事三大球、體操、健美操、體育舞蹈、武術等專業(yè)。由于學校體育教學改革需要增加新的教學內容而參與到這項運動的學習和教學的。經(jīng)調查顯示,從事太極柔力球教師的年限較短。從事1-2年的居多,占63%,從事3-5年的教師占總數(shù)的7%.我本人也是通過短期培訓上崗的。因而,由于教師專業(yè)知識的欠缺,技術不過硬,既影響自己上課的效果,又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談不上參與競技比賽,我省高校幾乎沒有安排,導致教師專業(yè)技能無法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
(三)太極柔力球運動教學體系不完善
根據(jù)調查,我省高校太極柔力球課程教學屬于初級階段。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缺乏統(tǒng)一性。教師只教會的,各自為戰(zhàn),這對太極柔力球運動在高校的開展非常不利。主要原因是目前我省沒有統(tǒng)一管理的部門,沒有指定統(tǒng)一的教材,編寫統(tǒng)一的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單一,沒有組織和舉辦一定范圍的高?;蛐kH間的交流和比賽來推動這項運動的廣泛開展。統(tǒng)一教材、統(tǒng)一大綱和教學計劃,規(guī)定教學內容對于高校教師和學生的學習交流顯得尤為重要,不容忽視。
(四)場地器材受限
根據(jù)調查顯示,我省目前沒有一所高校擁有專用的場地。場地可因地制宜,不論在籃球館、乒羽館及室外都可進行。但學生都沒有太極柔力球拍,大多是上課時統(tǒng)一借取,下課返還,大大減少了學生課余練習時間,導致課外活動形同虛設。
四、太極柔力球運動在我省高校發(fā)展的對策
(一)加大宣傳力度,提高學生對太極柔力球運動的認識
太極運動包括了深刻的中國古典哲學,其“以柔克剛、以進為退、借力打力,順勢化勢”,“力使于腿、主宰于腰、以腰帶臂的弧形化動作”,把太極運動完整貫穿,其圓滑柔和、自然流暢、連綿不斷的技術特點都在這項運動中得以體現(xiàn),是一項全身運動。在學習、練習和競賽過程中體驗其樂趣,達到陶冶情操,愉悅身心,消除疲勞,改善身體各系統(tǒng)器官功能之作用。因此,挖掘太極柔力球運動深刻的文化內涵,并加以廣泛的宣傳,勢必會提高對學生的吸引力,增加對此項運動的認知和興趣,對在高校廣泛開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二)重視教師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的培養(yǎng)和提高
由于太極柔力球運動在我省開展的較晚,現(xiàn)有師資資源和業(yè)務水平已不能滿足現(xiàn)狀。高校主管部門在盡可能快的確定業(yè)務主管部門的同時,邀請相關專家舉辦經(jīng)常性的講座、培訓及研討班,定期或不定期的為教師提供在職學習和提高機會,通過相互學習、相互交流,在共同提高的基礎上,嘗試組織教師的技能競賽,以促進教師自身表演能力、技能、經(jīng)驗的獲取和對競賽規(guī)則的熟知,來推動學生對太極柔力球運動的了解和掌握。
(三)充分發(fā)揮高校體協(xié)和校內學生體育團體的作用,讓更多的學生參與這項運動
課內外太極柔力球運動的開展是推動高校太極柔力球發(fā)展的基礎。通過選修課培養(yǎng)一批骨干,再選擇性的擴展到體育課的教學中,形成一定的氛圍,利用體育社團、協(xié)會開展知識講座,定期組織練習和形式多樣的中小型比賽,調動學生積極地參與意識。把球拍學期之初發(fā)給學生,學期結束再收回維修保管。給學生一定的自主活動空間,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既可以檢驗教學的效果,又可以提高學生的興趣,同時,還可以逐步擴大這項運動的影響力,從而不斷促進太極柔力球運動在我省高校的廣泛開展,使其步入正軌。
五、結束語
太極柔力球運動不僅符合《全民健身綱要》的要求,而且完全遵循高等學校體育課程以“健康第一”的指導方針,切合大學生身心發(fā)展的規(guī)律。符合時代發(fā)展過程中市場經(jīng)濟對人才的要求,通過高校的一系列體育教育活動,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對體育學習的興趣,消除學習壓力過大的煩惱和不良的心理因素,使其獨特的健身、健心、健腦的作用得以充分發(fā)揮,為大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運動習慣、具備一定的能力,樹立終身體育的思想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 于新潞,白榕.太極柔力球教與學[M].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2.
[2] 溫平.高校體育教育思想的轉變和教學改革[J].理論研究.2000(2):47-60.
[3] 柳振綱.影響太極柔力球在高校學生中開展的原因分析[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研究論文???2008.3(第二十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