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鵬
中圖分類號:G807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5)02-000-02
摘 要 本文從分析當前高校體育教學存在的三個深層次問題入手,通過提出課程設置改革,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改革,考核方法和評定標準重設,終生體育鍛煉意識培養(yǎng),體育教育理念更新,強化體育師資建設六個方面的對策建議,來不斷把高校體育教學改革推向深入。
關鍵詞 體育教學 分析問題 對策建議
一、引言
自上世紀五十年代起,前蘇聯凱洛夫體育教育理論在我國盛行;隨著時代的變遷,凱洛夫體育教育理論的弊端隨時間過渡已顯現無疑。我國在改革開放的后三十年,整個體育教育系統(tǒng),有針對性的開展了大的調整,但收效甚微;仍沒能突破凱洛夫體育教育理論根深蒂固的影響。在科技日新月異的當下,高校體育教學如何為社會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服務,儼然已成為時代課題。
二、當前高校體育教學存在問題的幾個深層次分析
(一)忽視互動性教學,片面追求教育過程的技術性手段
在我國高校各學科教學過程中,灌溉式教學現象嚴重,這種“注射式”推入教學,忽視學生的接受力,是一種本末倒置的方法論;它沒能厘清學生受體在教學過程中的重要作用,片面強調老師的教學掌控性。還有教師對教學技術過分重用,直接導致忽視理論的學習。再者,刻意追求學生學習表現的普遍性,忽視學生的個性價值,導致教學成果的機械性成績。眾所周知,高校體育教學中過分苛求運動動作技術的掌握,導致體育教育成為“為技術而技術”的教育;其會導致學生的手腳常遭束縛,刻意的壓制了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主動性。
(二)教學內容、課程體系、課程設置與時代脫節(jié)
現行高校體育教材和體育教學結構沒能與時代接軌,是不爭的事實;最直接的體現是,其繁復陳舊,手段過時,刻板又理論見解少,理論教學學時少。深究原因是我國高校體育教學,沒能制成適應時代需求的教學體系,教材內容乏善可陳,體育教學手段設置沿襲競技體育教學和訓練的模板,以致專業(yè)和教學無法區(qū)分;在教學方法設置上,片面強調教師的主導作用,忽視學生的能動性和積極的創(chuàng)造學習,忽視學生身心發(fā)展的所客觀存在的個性體;在考核方式上,照搬競技運動的考核辦法,致使學生難以掌握,厭學情緒嚴重。
(三)脫離教學目標,設置單一考核
目前高校體育教學過程中,考核只設定為學分制的過與不過,片面用分值來衡量,其本質上為了考核而考核,忽視考核的目的是服務于教學目標的特質,導致考核脫離教學目標。實踐中,考核方法的單一,致使絕大多數體育教師以技評、達標來評定學生成績,考核結果僅僅能反映學生的運動能力,在反映學生體育課的學習情況上還是遠遠不夠的,常常是形成學完一項考核一次,并且“一考定乾坤”,致使體育教學沒能有效促進學生終身體育觀的形成,影響了體育教育功能的發(fā)揮。
三、高校體育教育深入改革的思考
(一)深入開展高校體育課程設置改革
目前可根據實際情況,將大學三年或者四年的體育課程進行分開設置;如設置第一學年或者前倆學年為體育理論教學學習階段;第三學年或者后倆學年開展實踐教學課程。再者,根據學校的師資力量、場地器材的配備以及學生本身的體育基礎,可設置第一、二學年的體育理論課程為必修科目,第三、四學年的體育課程以體育興趣班形式呈現,供選擇,以給學生選擇的空間,促使學生身心個性的培養(yǎng)。
(二)構筑科學的體育教學體系和教學內容
針對高校體育教材的改革,把教材的實效性作為大前提來提高;更要體現時代性,在符合大學生認知規(guī)律上,充分考慮大學生生理、心理的顯著特點;把不斷增強體質,不斷提高能力,實現興趣作為重點來鍛煉和培養(yǎng)。教材要注重培養(yǎng)讓學生終身從事體育鍛煉而形成引導。要在擴充體育教材內容面上下功夫,使教材能夠滿足不同地域和不同愛好學生體育學習鍛煉的客觀需要。在教材內容的選擇上,要注重汲取世界優(yōu)秀體育教學成果和優(yōu)秀理論為教材選材所用,同時把競技體育里形成的優(yōu)秀的教學理論和案例融入教材;繼承和弘揚傳統(tǒng)民族體育精神,關注教材的時代性,努力打造有中國特色的體育教材系統(tǒng)。
(三)改革教學的考核方法和評定標準
當前高校體育教學成績評定體系具有明顯滯后性。因此,有針對性的開展定量評定,以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和效果;定量的教學評定標準,對提高教學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科研水平有“副作用”。在考核的標準上,要重視學生的身體形態(tài)、生理指標的差異性,要將學生的個體差異性納入到量化考核的范疇,以體現出公平性。在考核的目標設定上,要突出高校體育教學是趨于培養(yǎng)迅速的終生體育鍛煉的意識。在考核的形式上,應突出“重健身、淡競技、重參與、淡應試”四個意識;注重采用筆試與口試,抽題與自選題相結合的方式。對于第三或者第四學年的體育俱樂部興趣體育學習課程,課程的學習考核,應含有技術、比賽、身體素質三個基本考核面;在形式上,可統(tǒng)一采用絕對評價與相對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考核辦法。這里的絕對評價是指學生通過學習應當達到的效果,其以考試和比賽的名次進行最終評定;而相對評價是指根據課程結束后的成績,同剛進入體育俱樂部時的原始成績所進行的比較[1]。
(四)培養(yǎng)大學生樹立終生體育鍛煉的意識
誠然,自我國本世紀推崇全國社區(qū)體育以來,大學生在離開學校后,理論上有大量機會從事體育鍛煉和接觸體育的機會,但實際情況卻恰恰相反,在離開學校后,接觸體育的機會會隨時間的推移而成反比。由此,在校期間對學生終生體育鍛煉意識的培養(yǎng)顯得迫切而又必要。在校終生體育意識的培養(yǎng),要重點培養(yǎng)他們的體育技能和興趣,由此來激發(fā)他們鍛煉的信心,使其終身受益。終生體育的概念是讓其體育鍛煉貫穿一生,包含了學校體育、社會體育多個環(huán)節(jié),他具有統(tǒng)一性、完整性和連貫性,是一個系統(tǒng)性工程。當然,在構筑學生終生體育鍛煉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幾點關聯因素:首先是要充分考慮學生所學專業(yè)與體育鍛煉的聯系點;其次是培養(yǎng)掌握未來從事工作所可能相連的運動項目和技能;第三是努力打造和鞏固走向職業(yè)生涯后,所應具有的體育鍛煉的毅力和適應外界客觀環(huán)境變化后的綜合體育鍛煉能力。不可否認,終生體育鍛煉的意識培養(yǎng)是體育教育應有的核心價值。
(五)不同角度構筑與時俱進的高校體育教育理念
針對高校體育教育理念的創(chuàng)新,首先要有足夠的膽識和魄力;我們應該看到,當前體育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意識萌動和現實變革的需要。同時,理念的更新要結合終生體育鍛煉的意識;注重與高等教育中的素質教育相結合;在科學的教育理念的支撐下,逐步完成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fā)展的體育課程體系,最終達成培養(yǎng)學生終生體育鍛煉意識。終生體育鍛煉是二十一世紀先進的體育理念和體育常識,是學校體育教育觀念更新和改革發(fā)展的理論依據。在日常的高校體育教學中,樹立體質教育和技術教育的理念,把終身體育思想在日常教學思想進行融會貫通[2]。
四、結語
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是時代的需要,也是高校為社會輸送高素質人才的戰(zhàn)略性選擇,功在當下,利在春秋。同時,我們應該看到,任何的改革,從來就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們從改革二字就可見其端倪--改革,首先在改,其后為變革,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是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因此,在看到高校體育教育改革帶來的裨益的基礎上,更要看到改革所帶來的陣痛;但無論如何,要樹立將高校體育教育改革推向縱深的決心。
參考文獻:
[1] 施文敏.新媒體背景下高校學生工作面臨的問題和對策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7):170-171.
[2]沈雅雯.校園體育文化促進大學生培養(yǎng)健康體育生活方式的研究[J].湖北科技學院學報.2014(3):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