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菲菲
摘 要:思維能力是學習能力的核心,思維能力是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體現(xiàn),而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是教育所要達成的目標。初中語文學習對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提升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
關鍵詞:語文教學;思維能力;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9-008-01
思維能力是智慧的核心,支配著一切智力活動。教學中強調(diào)對學生綜合素質(zhì)能力的教育,而思維活動作為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基本體現(xiàn),成為教學中教育的重中之重。語文課程是學生進行學習的基礎課程,在當前的教學中的地位不可忽視。語文課程作為思維和語言結合的學科,尋找到合理有效的語文教學方法,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一、語文教學在學生思維能力培養(yǎng)方面存在的缺陷
語文教學中強調(diào)的是基礎知識傳授的課程,在教學過程中存在著一些缺陷,這是由于在教學過程教師受到以往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影響,在自主創(chuàng)新上缺乏動力和意識。
1、“師教生學”的教學方式單一而僵硬
在語文教學中,受傳統(tǒng)教育思想的影響,教師認為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能力,只有通過對學生的學習范圍和學習方向的嚴格控制,才能達到教師要求學生學習需要獲得的效果。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得學生在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處在被動接受教育的位置上,學生的思維能力在這種硬性灌輸?shù)那闆r下而下降。不再主動的去學習知識,分析研究所遇到的問題,對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形成了障礙。
2、標準化的考試方式壓抑了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
一直以來,中國的教育大部分實行的是應試教育。語文教學的考試標準,從試題的命題到施教、試卷審閱等所有環(huán)節(jié)都要求避免或減少誤差,以此對學生的學習成績進行測定。
大部分教師似乎忽視了這樣一個問題,語文和其他學科是不同的,語文課沒有公式,沒有定理,也沒有那些抽象難以理解的概念,語文課的課程內(nèi)容更多是融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思維以及心血的作品,對于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背景下,作者自身都會產(chǎn)生不同的理解,學生們對于作品一樣也應該可以有不同角度的理解。但正是這種標準化的考試方式,不符合現(xiàn)代教育對于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要求,不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和提高,長此以往,使得學生對這樣的應試教育產(chǎn)生了抵觸心理,進而造成學生不再積極自主的進行學習。
3、教學課堂上老師對學生的約束和限制太多
中國的傳統(tǒng)教育中,規(guī)矩要求太多,要求學生在課堂上必須遵守老師或?qū)W校規(guī)定的各種紀律,限制學生在課堂上的自由,即使學生對同一個問題存在與教師不同的看法和理解,在沒有獲得老師的允許時不得自由闡述。在學生的想法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理解相悖時,學生的想法被要求服從于教師或課本上所謂的正確的理解。這樣的現(xiàn)象在實際教學中一直存在著,因為學校和教師對學生過多的約束和限制,阻礙了學生思維能力的發(fā)展。
二、語文教學中有利于提高學生思維能力的教學方法
學校和教師要正確認識語言和思維的關系,使得兩者之間在語文教學中得以相互促進、相互提高,從而使得學生在語文學習過程中提高思維能力。
1、創(chuàng)造和諧的課堂環(huán)境,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因為中國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的限制約束太多,無形中將教師置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學生處于被動的膜拜教師的地位,造成了師生關系緊張。教師在教學課堂上要改變一直以來嚴肅的教學態(tài)度,塑造和藹可親的形象,支持和鼓勵學生在語文教學過程發(fā)表不同的意見,提出質(zhì)疑,然后針對所提出的不同觀點,師生之間進行討論研究,做到求同存異,證明學生所提出觀點所具有的價值。在這樣的學習環(huán)境下,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進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2、轉變教師的教學模式和思考方式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實行共通討論和分組學習的教學方式,這樣的教學方式對于集中思維和求異思維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允許并培養(yǎng)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思維上的多樣性和求異性。教師在教學課堂上要留出足夠的時間以供學生們進行思考和討論,在恰當時間和空間進行引導,令學生能夠從不同角度全方位的思考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這樣使得學生不再是單純的為了尋求固定的答案而進行單一的思考,而是要為了追尋真知和真理而發(fā)散思維。當對問題有了各角度不盡相同的思考的時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們就自身的理解進行再創(chuàng)造,將自己對問題的理解、分析和解決方式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加深對于有異議問題的認知[1]。
3、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理,引導學生勇于探索
知識是無窮無盡的,需要學生從自己能想到的方向盡心思考。對于知識的理解,有時需要學生從異向思維出發(fā),從已知的知識了解那些未知的知識,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2]。這樣的思維能力培養(yǎng)方式,會使得學生的思維能力達到一種全新的境界。
4、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思考探索的積極性
改變傳統(tǒng)的教師教授、學生被動接受的局面,教師運用閱讀教學的方式,指導學生通過閱讀,理解文章中作者的思想和感情,從而改變死記硬背的模式,學生通過依靠自身對文章的理解來吸收文章索要表達的思想,這個過程中不能缺少教師對學生的指導,學生的理解不是教學的重點,只是幫助學生學習理解文章的方法。
5、掌握重點,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過程中要進行不斷的探索,掌握教學的重點內(nèi)容,沉穩(wěn)扎實的推進,不斷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增強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推斷能力[3]。在平時的語文講解過程中,教師應該注意并注重分析其所講解內(nèi)容的邏輯關系,在不同的階段給學生講解其中包含的概念和思想,讓學生充分發(fā)揮他們對于事物的推斷能力,對于故事的后學發(fā)展進行大膽的推測,在整個課程的結束后,指導學生進行擴展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邏輯推斷能力。
參考文獻:
[1] 趙海霞.語文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策略[J].內(nèi)蒙古教育職教版.2014,3(9):46-47.
[2] 胡瑋瑋.李繼峰.初中語文教學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3,14(33):56-58.
[3] 羅可松.論初中語文教學中中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J].才智,2013,10(36):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