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當下中、高考中仿寫題占有一定的比重,教師往往單獨進行專項練習,與作文、詩詞等教學割裂開。本文試圖從仿寫詩詞的角度,指導學生聯(lián)系仿寫句子,從而達到鍛煉寫作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詩詞;仿寫;語文;作文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語文教學是聽、說、讀、寫綜合能力的教學,同樣的,語文學習也應該是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的學習過程。如何將幾者有機地結合起來,使之融為一體,是當今語文教育界不可忽視的一個課題。特別是在古詩文的教學中,寫作教學幾乎被‘忽略掉。在讀、誦、背、賞之外,如何將作文教學加入其中?
同時,在當下的中、高考中仿寫題(仿句題或者稱作綜合性學習)要求學生在一定的語境條件下,參照已知例句的格式,仿寫一個或一組句式相同、內容與上下文相互關聯(lián)的句子,同時要求句子風格、寫作技法(如修辭)保持一致。這些要求就同古人創(chuàng)作詩、詞、曲有相似之處。
我們嘗試著將詩詞教學和寫作教學相結合,從詩詞仿寫的角度來訓練學生的寫作能力。
我們主要從句式、語境、修改提高三個角度進行教學實踐。
一、句式分析,詩詞仿寫的重要前提
詩詞仿寫的第一步是句式,要先從句子入手分析句子特點,準確把握好仿寫的關鍵點。教師應先指導學生學會分析句子,讓學生學會分析什么,怎么分析。首先從字數開始,每句有幾個字,然后分析句子結構如:用韻、有無對仗(對偶)、疊字等。我們以李煜《相見歡(無言獨上西樓)》為例來說明一下句式分析。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該詞共有7句;字數分別為:“6,3。9 。3,3,3。9?!惫灿?6字;韻腳字為“樓、鉤、秋、愁、頭”分別在第1、2、3、6、7句;詞中無對仗、疊字等情況。在此基礎上就可以啟發(fā)學生進行仿寫。
學生習作:
俯看亭下花放,坐亭上,園內水中落花輕輕蕩。
望水中,魚兒游,落花蕩,又是一幅美景映心上。
二、創(chuàng)設語境,詩詞仿寫的重要保障
這里所說的語境,并不是文學作品中通常所知的語境,而是像仿寫試題一樣,給學生一個寫作的方向。在詩詞仿寫過程中,如果內容要求放得太寬泛,學生就會無所適從,不知該從何處下手。所以教師應該適當地給出范圍和寫作內容或者規(guī)定主題。我們以溫庭筠的《商山早行》為例來討論一下這個問題。
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xiāng)。
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
槲葉落山路,枳花照驛墻。
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
我們首先進行句式分析,這是一首五言律詩,全詩共八句,40字;韻腳為2、4、6、8句的“鄉(xiāng)、霜、墻、唐”;頸聯(lián)、頷聯(lián)要求對仗。如果我們就依此要求學生進行仿寫,學生就會無所適從,不知該寫些什么。那么教師就應該為學生降低難度,創(chuàng)設一個語境或者說給一個命題。這個語境的選擇,我們不妨就從原詩入手,引入到學生的日常生活。
《商山早行》是唐代羈旅詩的代表,溫庭筠久居杜陵,已視之為故鄉(xiāng)。他久困科場,年近五十又為生計所迫出為一縣尉,自長安赴隋縣,投奔徐商經過商山時所作,去國懷鄉(xiāng)之情在所難免。首句表現“早行”的典型情景,清晨起床,旅店里外已經叮叮當當,響起了車馬的鈴鐸聲,旅客們套馬、駕車之類的許多活動已暗含其中。我們就以此“早行”突破口,尤其農村的孩子秋、冬季節(jié)寒冷的天氣早起上學,和溫庭筠當時的情景之間就有很好的契合點,那么就以《上學早行》為題,仿寫這首五言律詩。
學生習作:
晨起洗漱罷,忽覺秋意涼。
蟲聲枯葉云,車轍柏路霜。
草木凝霜露,殘葉匿殘香。
因思昨宵夢,滿腔愁情長。
三、適度修改,仿寫水平提升的關鍵
寫作與修改是兩個密不可分的環(huán)節(jié),好的文章無一不是通過反復修改才產生的,比如曹雪芹創(chuàng)作《紅樓夢》曾“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列夫·托爾斯泰也說過:“寫作必須不怕反復修改,必須修改十次二十次才行?!钡鹊阮愃频睦?,無一不是在說明修改在文章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作用,寫作文是這樣,仿寫詩詞又何嘗不是呢! 那么我們在詩詞仿寫中應該怎樣修改呢?我們將從以下三個方面來探討這個問題。
(一)改正錯誤
無論是仿寫詩詞,還是考場中仿寫句子,由于時間、精力等方面的原因,難免會出現一些疏漏和錯誤。我們修改的第一步就是要修改這些錯誤和疏漏。比如學生在仿寫《相見歡》時的一篇習作:
相見歡·離別愁
獨登泰山無友,淚水柔,孤身楓林高處望清秋。
淚已干,心潸然,離別愁,猶如濁酒打翻在心頭。
該詞是本次習作中唯一一篇加題目的作品,句式很工整,用韻很恰當,上闋寫泰山秋景,下闋寫離愁,很切合中國文化審美品位,是一篇優(yōu)秀之作。
美中不足的是,作者可能沒有真正登過泰山,泰山似乎是沒有楓林的,有點想當然了。建議學生將“楓林”改為“松林”,這樣就更接近客觀實際。
再如:
相見歡
一輪皓月當空,月似弓,寒光似錦雨落入心中。
入愁腸,化淚流,是悲痛,夢醒時分值愁情正濃。
該詞形式結構上不錯,但是,上闋的寫景有些問題,既然是“皓月”當空,又如何似“弓”?很明顯矛盾了。結合該詞的用韻修改前面的“皓月”應該更好入手一些,曹孟德有“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句子,不妨反用其境,將第一句改為“繁星點點當空”。
(二)巧妙煉字
煉字,古人詩歌創(chuàng)作中常用的修辭方法之一,即根據內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選最貼切、最富有表現力的字詞來表情達意。其目的在于以最恰當的字詞,貼切生動地表現人或事物。如唐代詩人賈島“推敲”的故事,王安石“綠”字的妙用等等。我們可以嘗試著從一些動詞、形容詞入手,讓學生嘗試著用以一個字來表達更為準確、豐富的含義。比如學生在仿寫《望江南》時的作品:
望江南
霜滿地,孤立在江邊。千浪白花浮眼前,余月當空,照心間,心寄夢魂邊。
該詞中學生想要通過描寫深秋時節(jié)的夜晚,霜雪滿地的江邊景色表達愁思。“余月當空”這一句中“余”用的很不好理解,是表達多余的含義?還是天空中只有“月亮”?學生真實的想法當然是后者,這樣的話“余”字用的就不是很好。結合前文的“霜”“浪”“白花”等意象,我們將“余”改為“素”,“素月當空”,天地一白,照透心間,頗有點《靜夜思》的感覺。
(三)用典——靈活地化用前人的詩句
用典,也就是用事,是一種在古詩文中經常使用的修辭手法。即引用前人籍中的故事或詞句,為用典。用典在初中常見詩詞中是一種比較常見的修辭。比如劉禹錫的七律《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的頷聯(lián)“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鼻擅畹剡\用了向秀和王質的兩個典故,表達懷念已死去的王叔文、柳宗元等人和世事滄桑,人事全非,暮年返鄉(xiāng)恍如隔世的心情。
劉禹錫巧妙地運用兩個典故來表達自己的心境,而且使得詩句典雅富有內涵。初中生經過了九年的語文學習已經積累了相當數量古詩、古文以及歷史故事。這些知識不僅是為了應付考試,更應該成為學生學識和內涵的積累。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將已有的知識靈活地運用寫作、仿寫中去。第一步我們要先引導學生將學過的現成的符合自己仿寫意圖的詩句直接運用到自己的仿寫中去。
比如我們在仿寫《商山早行》的《上學早行》中,由于情景太貼近學生生活,學生將自己的真實情感毫無掩飾地表露在其中,充滿了哀怨的愁緒。比如:前文我們列舉的學生作品。
此時,教師就應該引導和啟發(fā)學生積極的情感,不妨回顧一下蘇軾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詞前片寫“歡飲達旦,大醉”的情狀,后片寫佳節(jié)思親的惆悵,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美好祝愿結束全詞,將消極的情感徹底擺脫掉,表現詩人的曠達。引導學生從理想、人生的奮斗目標的角度,來看待現在辛苦的求學過程是否會有不同的感受呢?
那么就有同學寫出了這樣的尾聯(lián)“對比實幸運,就此憤圖強?!薄把鲱^看藍天,鳥跡滿天空?!北磉_自己要為理想不斷地去奮斗,以及翱翔于天地間的未來生活。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繼續(xù)啟發(fā)“我們是否可以用前人的詩句來表達這份情感呢?”學生開始調動自己的知識積累就產生了:
晨起動書囊,臨行憶夢鄉(xiāng)。
雞聲石屋霧,人跡石道光。
薄霧遮人影,烏首似白霜。
欲當凌絕頂,回想又何妨。
四、小結
從整體來說,仿寫詩詞存在一定的難度,就需要教師不斷地引導和啟發(fā)學生,從簡單的詞或曲入手,創(chuàng)設一定的語境(也可理解為命題),完成初步仿寫。然后再經過師生共同研讀修改錯誤、錘煉語言(煉字)、活用前人詩句(用典),這樣經過幾次練習之后,學生即可初步掌握仿寫詩詞的技巧。
參考文獻
[1]蕭滌非.唐詩鑒賞辭典(第2版)[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9.
[2]韋立軍.宋詞鑒賞辭典[M].北京. 北京出版社,2009.
作者簡介:孫廣武,天津市靜海縣梁頭鎮(zhèn)中學,中學一級,碩士。
(編輯:龍賢東)